把艺术引进语文教学中来
2014-12-23雷创国
雷创国
摘 要: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和生活紧密相连,和其他艺术性学科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单纯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还应该把各种艺术引进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要打破枯燥、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活力,增强教学效果,就必须注入新鲜元素,消除“满堂灌”历史教学方法的影响。通过美术、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 艺术形式 语文教学 教学效果
文学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文学中蕴含多种艺术形式,对艺术的了解直接影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应该考虑把艺术引进语文教学中。
一、诗情画意绘语文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苏东坡曾赞王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和画可以融为一体,它们的表现手法很相似,文学表现手法中所谓的“白描”,就是直接移用绘画的艺术手法,“诗情画意”一说更体现了两者的天然联系。综合学习美术与语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还能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与想象力。可以说,美术因语文而美丽,语文因美术更精彩。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散文诗歌篇目,这些篇目往往语言优美、画面感强、意境深邃。学习中,除了通过语言欣赏作品之外,还可以通过画面进一步感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几根枯藤缠绕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画出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营造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可以想象,昏鸦尚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流水,依稀炊烟袅起,寂静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二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把文学与美术结合起来,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文章的感情,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二、声情并茂诵语文
朗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好语文和理解文章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朗读,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歌唱地诵读,如今完全像古人一样进行古诗词吟诵是不可能了,那么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读呢?在古诗学习中,首先要把握诗词的节奏。一首诗中各句诗的节奏相同或大体相同,读起来会产生一种畅通感和舒适感,词节奏的错综变化又给人一种新鲜感。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其次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注意语调、声调。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字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最后在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投入。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古诗词教学不要停留在词句表面的理解上,而要达到一种意境。这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是锦上添花。如教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我的重点是让学生尽快进入意境,“未成曲调先有情”,“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我在网上下载词的范读,诗人选取“日出江花好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渲染江南春天的美景,并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结尾。教师可以先播放轻快的轻音乐作为背景,然后声情并茂地把词朗读一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等,思考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要如此思念江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作者如此思念江南,是因为江南的风景实在太美了,以致离别多年,还魂牵梦绕,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生活的怀念、留恋和对江南美景的赞叹。
另外,在音乐的发展史上,至今还流传一些古诗新唱的歌曲,歌词是我们熟悉的古诗,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新课后播放给学生听,尽可能教会他们吟唱,一来可以让学生更有感情地体会古诗的内涵,二来有助于学生加速背诵古诗内容,三来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三、出神入化演语文
有人说“人生如戏”,也有人说“戏如人生”,不管哪种说法更确切,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苍白的生命肯定无法演出多彩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孩子们是未来的主人,是成功还是失败,得看教师是否为他们的生命奠基。
新课标的出台,让人们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过程,它是生动活泼的,是有滋有味的,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可以将课堂设计成以表演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表演是一门集音乐、美术、文学、服装、道具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科,难度比较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合理安排人选和场景,确保表演顺利进行。表演虽然很耗时间,但作用很大,可以以“演”激兴趣;以“演”助理解;以“演”入情境;以“演”促交际,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语文教学好方法,我们应该借鉴性和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表演性教学活动,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演,也不是演得越多越好,演要用得恰当、用得巧妙,才会在课堂上擦出精彩的火花。
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它的介入可以给枯燥无味的语文传统课堂带来新鲜的活力,可以带来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地把师生自然带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艺术教学在小学教学领域还没有广泛运用,许多运用方法和多媒体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它的巨大潜能还有待广大一线教师探索、尝试、总结,使艺术真正为语文教学发挥最大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