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城市就业”观之原因分析

2014-12-23曹瑞吉

考试周刊 2014年34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曹瑞吉

摘 要: 本文以大学生择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为切入点,以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偏向于城市的“城市就业”观念,从传统思想观念、城市发展优位、学生个人发展空间、就业保障机制、高校专业设置五个方面分析这一观念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择业地域 城市就业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今,这一问题已经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就业地域而言,可大体分为“城市”和“基层”,因本文研究需要,对“城市”和“基层”分别做以下界定:“城市”是指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随着人类文明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具体来说,包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基层是指有别于“城市”的县级城市、乡镇及农村。笔者以“你未来择业首先选择哪些地域”的问题对三亚学院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287份有效问卷,其中76%的学生首选大城市,14%的人选择县级城市和乡镇,7%的人选择农村,3%的人选择其他。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地域首选城市趋势较明显,这就是大学生择业观念中的“城市就业”现象。

“城市就业”现象与“基层就业”现象相对应,具体指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首选地域为本文界定的“城市”,具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以自己就读学校所在地为标准,选择同等级别的城市,如在海口市某大学就读的学生选择去昆明市工作;另一种是以自己就读学校所在地为标准,选择更高级别的城市,如在海口市某大学就读的学生选择去上海市工作。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思想束缚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

城乡户籍制度的划分、城市农村二元经济格局局面的形成,导致大部分城镇及农村学生产生通过读大学走出小地方,走向大城市改变自己命运的“鲤鱼跳龙门”的思想,形成向往城市、憧憬城市生活,重“城市”、轻“城镇农村”的观念。他们去城市学习并融入城市生活,脑海中往往会形成“这才是生活”的想法,同时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人生信条,以至于在择业时想留在城市。另外一部分出生在城市的学生,他们从小享受着城市带给他们生活的便利及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往往会形成“城里人”的自豪感,甚至瞧不起“乡下人”,在择业时,他们不愿意离开城市,更不愿意深入到基层工作。

二、城市发展优位带来更好的就业发展

城市发展优位是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之一,包括城市地理优位、城市交通优位和城市资源优位,也就是说,地理位置优良、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的城市将率先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必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更广的就业平台,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往往更容易在社会资源丰富、用人单位密集、就业岗位充足、信息更新快捷的城市找心仪的工作及较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再有,城市与基层的工作环境存在差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且大城市往往与国际接轨,形成浓厚的国际文化氛围。总之,城市在体制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生态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水准等方面要优于城镇农村,因此更加吸引大学毕业生择业选择。

三、基层缺乏发展空间且机制尚不健全

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各级政府以此为基础,制订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着实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实施情况和反馈意见来看,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虽然各种优惠和激励政策很明确,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缺乏保障机制,以至于这些优惠和激励政策形同虚设;二是激励和保障政策缺乏长期实效,往往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来基层干两三年,拿到相关优惠政策就离开的情况;三是地方政府难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安家、福利待遇、人事户籍等切身相关利益问题;四是基层缺乏必要硬件支撑和软件环境支持,不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才华施展的舞台,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来此就业。

四、城市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城镇农村更有保障

不可否认,相对于城镇农村,城市是集财政收支、文化交流、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机遇、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于一体的“高级聚落”。城市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更加有保障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层面,这些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极其重要并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具体来看,城市与基层的收入存在悬殊。城市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部分人才在基层中发挥的作用不大,以至于同样的工作在城市可以获取高额的收入,而在基层只能获取温饱收入,例如: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就其他一些社会保险制度和保障机制实施情况来看,城市实施力度更大、实施范围广,总体而言,比城镇农村更加有保障。

五、高校专业设置呈现城市指向性的特点

对大学生而言,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取向。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明显带有城市指向性,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大学生接收知识和掌握技能往往带有城市专用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若要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施,从减少人力资源损耗角度考虑,大学毕业生必须选择城市就业,或者说拥有这种知识技能的学生并不适合在城镇农村就业。此外,很多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往往优先考虑就业率较高的新兴技术专业、交叉学科专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边缘学科专业等,而这些专业恰恰是城市发展所需要而基层不太需要的专业。

参考文献:

[1]罗澍伟.城市、城市理论与城市史[M].城市史研究(17一18).大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李胜贤,郭忠孝,李晓安.大学生城市化就业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分析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
论高校辅导员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