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2014-12-23田米香
田米香
摘 要: 在我国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思想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既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又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即应该做到“依托一个阵地、借助两个平台、创设三个情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竞争力 贫困大学生 民族地区
在我国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更看重“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然而,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由于专业技能、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与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思想问题,比如职业理想淡化、创新意识不强、诚信意识缺乏、敬业精神不浓、自信心不足等,严重降低了他们被用人单位聘用的机会。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一)通过“三观”教育,引导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关注人的思想问题,触及人的灵魂深处。“从本质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性的问题”[1]。就业观是人们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涉及人们对就业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就业目标的定位和选择、就业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其实质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将改变自己贫困落后面貌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形成合理定位,进一步规范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行为。
(二)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为满足求职和职业发展所需的个人内在品质,一般包括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等内容,其中职业道德是核心。职业素养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就业与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其是“影响个体顺利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优化职业技能的关键因素”[2]。“从企业角度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达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3]。当前,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态度消极、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和职业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就成为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旨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为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活动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指明方向。因此,对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劳动与享受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有利于培养其诚信意识、服务意识、沟通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有利于培养其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增强职业责任心。
(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任何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信、意、行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要受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和人际关系环境的影响,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客观正确评价自己,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而且会促进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角色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在工作中建功立业”[4]。
二、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自我认知不清,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美好憧憬,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职业理想一旦确定,就能为人的职业生活指明方向和提供动力。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职业革命家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就业形势,弄清楚自己“应当追求什么职业理想”和“能追求什么职业理想”。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的困扰和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他们在确立职业理想时往往显得比较消极悲观,一方面对于“应当追求什么职业理想”的问题,不能将自己真正置身于祖国栋梁的位置,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反,由于贫困的长期困扰,使得他们对物质利益、对自己眼前利益更为看重。另一方面对“能追求什么职业理想”的问题,不能在正确分析就业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确立合理的短期就业目标。
(二)科学精神缺乏,创新意识不强。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使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然而,多种原因造成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缺乏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家庭财力的不支持,导致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耽误很多学习时间、错失很多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据北京师范大学屈智勇等人对“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中,家庭供给的仅占51.8%(而非贫困大学生家庭供给的比例则达到79.7%),仅有一半左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来之家庭,在没有得到更多学校和社会帮助的情况下,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不得不选择勤工助学,工作多了,学习就少了,对知识的求知欲就会降低。二是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滞后,贫困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与其他非贫困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他们在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要付出更多努力,但他们中的部分人确实难以跟上教师的进度,当学习效果欠佳、学习成绩不能提高时,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把上大学看成是“混”文凭,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三是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生活节奏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较缓慢,使得这一地区的大学生不能充分感受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不能充分体会竞争的激烈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不能主动培养自己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诚信意识缺乏,敬业精神不浓。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傳统美德,应作为个人立德修身的根本,古人早已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仍然是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现代企业的选人用人标准将诚信放在重要位置。微软亚洲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王谨女士曾说:“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重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考核其是否正直、诚信。”然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些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而是处心积虑地用包装、美化来“营销”自己,增加就业砝码”[6]。有的在制作自荐材料时,伪造获奖证书、伪造社会实践经历;有的在遇到工资、福利更好的单位时,私自毁约,随意“跳槽”;有的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对贫困认知的偏差,其精力主要放在掩饰贫困和尽快摆脱贫困上,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能将自己的脱贫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些表现出他们既缺乏诚信意识,又缺乏基本的敬业精神。
(四)自信心不足,挫折感明显。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他们对就业都有着美好的期待。但是,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重负和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对于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生,他们为求得一份如意的工作,会积极活跃在就业市场,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而对于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面临生活和学习上的诸多困难,其在日常生活中失去应有的青春活力,心智不能很好地集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在面临就业时显得自信心缺乏。而且当几次遭遇用人单位的冷脸后,其求职挫折感就会明显增加,不愿意再主动出击,于是求职成功率大大降低。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就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分布而言,他们并不是整齐划一地集中于某个年级或班级,相反,在民族地区高校,几乎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级都有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尽管如此,民族地区高校还是可以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基础上,通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提高这一地区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依托一个阵地、借助两个平台、创设三个情境”。
(一)依托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主要依托课堂教学。本科院校开设的四门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要起到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作用,就应该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政治教育应该着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在认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然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实际的基础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并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思想教育的实质是加强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结合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引导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害怕贫困的错误认识。道德教育主要是行为规范的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和养成道德行为。加强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其次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最后加强人际关系教育,引导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沟通,为在职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心理教育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减轻或消除自卑、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增强就业自信心,提高抵御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前总体就业形势,分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介绍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探讨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二)借助学校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征,其根本任务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一种实践。大学生的职业活动就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实践。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在校培养的各种素质和习得的各种技能都要展露出来。这就要求在校大学生在搞好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找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找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更好地做好职前准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校内(学校)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两大部分。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内(学校)实践活动应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内实践活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知识讲座、名人经验交流会、读书经验交流会、主题辩论赛及各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就业指导,对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实践应该更有针对性。比如借助就业指导这个平台,邀请一些本地区的企业家为贫困大学生作专题报告;邀请已成功就业的贫困大学生典型,让他们给在校的贫困大学生作一些经验交流;创办一些专门供贫困大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让他们之间可以进行心灵的相互沟通;开展就业心理咨询,为贫困大学生消除就业困惑和心理压力提供一个场所。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像“营销协会”这样的大学生社团、参加一些学生自己发起和组织的就业试炼活动,比如校内的跳蚤市场、创业模拟大赛等。通过这些校内实践活动,贫困大学生的所学所想落到实处,从而激发他们就业创业热情,培养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善于奉献的精神,提高就业竞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校外实践,也就是要求高校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让贫困大学生走进企业、走进机关,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认识到沟通、诚信、敬业、创新的重要性,明白贫困与自身的综合素质养和实践能力并不存在绝对必然联系,贫困与就业并不相互排斥。
(三)创设情趣环境、对话情境和认知情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张耀灿先生等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环境问题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种类、特点、功能及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明确提出了教育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主要包括集体学习情境(包括情趣环境、对话情境和学习型组织)、认知情境和人文感化情境(包括人文学科教育和心理关怀情境)。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竞争力培养尤其应注重创设情趣环境、对话情境和心理关怀情境。“情趣环境是直接与人的兴趣和爱好相联系的环境”。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经济支撑,而将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于勤工俭学,较少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其实,兴趣、爱好和特长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情趣环境的创设,一方面有利于在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找准自己的兴趣点,积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过程中,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为将来的求职和就业增添筹码。“对话情境是诸主体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生成意义的环境”。对话情境由于能够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教育过程中各主体之间能够展开平等对话,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说出自己的困难、讲出自己的急需,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重要的线索。心理关怀情境对身处贫困、承受多种压力的民族地区大学生而言显得尤为关键。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同学的和就业的压力,使他们很多人感觉自卑、焦虑、迷茫,害怕与人沟通。加强心理关怀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打开心扉,释放心里不快和过重的心理负荷,重塑良好的个性、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使贫困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自强不息、勇于進取、顽强拼搏。
参考文献:
[1]谢四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2]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4][6]马荣霞.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0.
项目名称:本文系河池学院科研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竞争能力提升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QS-H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