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骨文中的纺织考辨

2014-12-22李建强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茧丝金文甲骨文

李 强,李 斌,李建强



甲骨文中的纺织考辨

李 强1,李 斌2,李建强1

(1. 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2.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甲骨文虽然是一种文字符号,它更是一种图像信息,这种图像信息中蕴藏着丰富的纺织技术和纺织文化信息。基于对甲骨文中纺织技术和纺织文化信息的重新考辨,本文对甲骨文学界和纺织史学界的相关观点提出疑问,并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试图对甲骨文中未辨别纺织文字符号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甲骨文;纺织;考辨

甲骨文是商代中晚期出现的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符号,它是汉字的硬性祖先(指被保留下来的文字符号),也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甲骨文的研究方法是借助汉字篆书和《说文解字》、《广雅·释诂》等古代字典进行契合性解读,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现已整理出4000多个不同形体符号的文字,经过研究考辨,其中与后世有联系并能够辨识确定的有1000多个字。甲骨文作为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的混合体,其造字规律中蕴含着许多纺织信息,既包含着纺织技术信息又表征着当时的纺织文化,可以说它是研究商代纺织技术、纺织文化不可多得的信息宝库。关于甲骨文中的纺织信息研究方向,甲骨文学界和纺织史学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于对甲骨文中的纺织信息进行重新考辨,本文对甲骨文学界和纺织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详细论述对这些疑问的不同见解,试图对甲骨文中未辨别纺织文字符号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桑”、“丧”甲骨文另解

图1 “桑”最基本字体

图2 “桑”的第二类字体

对于“桑”、“丧”甲骨文体的解释,笔者有不同于罗、于两位先生的拙见:“桑”的甲骨文异体很多,但只有一种,即甲骨文学界认为的最基本字体。笔者认为甲骨文学界关于“桑”的第二类字体并非是“丧”的假借字,而就是“丧”的本字。这主要是笔者对“桑”所谓第二类字体中口形的解读不同于罗、于两位,笔者认为口形在甲骨文中是指口,并不是指采桑所用的箩筐。主要有二点证据:

图3 甲骨文中关于口形的解读

②“桑”所谓第二类甲骨文字体中口形完全可以用口解释。首先,笔者解读口形在该字中的含义。图2中桑林中的口完全可以解释得通“丧”这个字,为什么呢?古时认为桑林是祭祀祖先的处所,桑林之下常常是家族墓地。之所以古人葬于桑林,这是古人的魂灵观相关。古人认为人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新旧生命是一个更持续化的过程。子孙的生命是祖先灵力的转化。[3]这一观点来源于古人对“天蚕再变”神奇现象的解读——野蚕在桑树上成蚁、生长、吐丝结茧、成蛾、产卵的不断循环,犹如灵魂转世一般,而桑树则是灵魂转世和“通神”的媒介,这正是古人将死人葬于桑林和在桑林中举行宗教仪式的原因。从“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等相关古时记录略见一斑。[4]亦可从蒙古诺因乌拉匈奴墓出土汉代织物山岳双禽树木纹锦(见图4)中见到古人对桑树的崇拜。这样就不难解释甲骨文“丧”中“桑林中有口”的意思是在桑林中举行葬礼时亲人们的祷词和哭喊声。其次,笔者对丧的读音进行考察。丧有两种读音,sāng和sàng,凡与死人有关的都读sāng,与桑同音,可见古时桑的神性和作为通神的媒介,这反过来证明“丧”的甲骨字体是宗教方面的事件——祭祖和葬礼,并不是经济上的事件——采桑。

图4 东华大学屠恒贤复制《山岳双禽树木纹锦》

二、“学”、“教”同体的纺织考源

“学”的甲骨文传统观点这样解释:爻疑罔之省,字象双手结罔,非学之不能结。之所以这样解释可能其观点是从“学”字形变迁(见图5)中推导出来的,有的人解释“学”字的甲骨文下面、金文和篆体文中的“冂”是指网的架子,金文和篆体文“冂”下是个“子”,表明个小孩子,金文和篆体文中的一些“学”变体字中有一只手拿着一个鞭子的形态(见图5中金文和篆体第一种字形右边),这是会意棍棒下面出好学生。

图5 “学”字的变迁

“教”的甲骨文(见图6)有人这样解释:像有人在执鞭演卜 ,下面是孩子学习的形象。[5-6]这里的“爻”被认为是占卜。

图6 “教”字的变迁

对于“学”、“教”甲骨文中“爻”形、“冂”形的解读,笔者有二点拙见:

①“爻”形应该是指纺织。劳动具有社会性和教育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所以它是社会性的,主要因为劳动技能需要模仿,劳动经验需要交流。[7]正是因为这种模仿和交流使劳动具有教育性,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笔者认为教育的事应该首先是一种劳动。“教”的甲骨文中“爻”形认为是占卜,显然是有问题的。理由一是《说文解字》言:“爻,交也”,《广雅·释诂》有“爻,效也”,可见爻的本意不是《周易》中的“爻象”;理由二是 “教”的金文中还有是网状的形象(见图6第一个金文形象)。笔者曾经认为“爻”形很可能是地里的粮食作物,“教”和“学”会意为学习种植庄稼也行得通,但其他所有表示作物的符号都没有用“爻”形表示。此外,篆体“觉”(见图7,“觉”暂时没有发现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更让笔者认为甲骨文中“爻”形是指纺织。图7中字体下面表示一个人突出其眼睛睁开,即看到两只手形和“爻”形,什么东西在古代一觉醒来都能看到呢?应该是勤劳的妇女在纺织啊!结罔是在水边。根据文字中象形符号的创造是有一定规律的原则,每一个符号在所有甲骨文中的会意是有固定的意义,根据“觉”、“教”、“学”的篆体会意,笔者反推认为两只手形和“爻”形即是在从事纺织劳动的表征,“爻”形也可作纺织的简化表达。

图7 “觉”的篆体

此外,从创造甲骨文的历史语境来研究也可见“爻”是纺织的符号。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过着定居生活后,人类就已经会结罔了,而创造文字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比较难的劳动是纺织而不是结罔,不然为什么中国神话中都是伟人——黄帝、嫘祖发明纺织呢?传说创造文字的仓颉是黄帝时代的人物,需要学习和教育的应该是当时时代最难且比较重要的一种劳动,因此“教”和“学”中“爻”形应该是纺织。

②“冂”形应该不是网的架子的会意,而是指蒙昧或未睡醒的意思,因为《说文解字》中有:“学,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只有这样笔者就不难解释“学”与“教”中一只手拿着一个鞭子的形态的原因了——学生不懂或学习时打嗑睡。

由此看到,“教”与“学”源自于纺织。此外,从“学”与“教”的甲骨文会意解读,不难发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两字应该是同体,这也可能是“教学相长”一词最好的一种解读方式。

三、“糸”(mì)、“丝”在甲骨文中的悖论思考

“糸”与“丝”的甲骨文(见图8)传统解读的意思实在让人费解。

图8 “糸”和“丝”的甲骨文

①先从以今观古的观点推,参考《说文解字》:“丝,蚕所吐也”、“糸,细丝也”和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920-974)所言:“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的相关解释,[8]笔者认为“糸”比“丝”要细,“丝”即是茧丝,“糸”是一根蚕丝的单纤维,因为每一根茧丝都是由两根蚕丝单纤维构成,甲骨文“丝”的创造说明商代人通过观察茧丝发明出来的,这也是很容易发现的,只要将茧丝放在水中充分浸泡后就可以发现,不然为什么不以三根或四根蚕丝单纤维图像构成一根茧丝文字图像呢?徐锴的解释笔者有些疑惑,为什么是十根茧丝加捻成为为一根丝呢?难道当时南唐十颗茧丝缫成的丝为“丝”,五颗茧缫成的丝为“糸”?笔者认为徐锴错误地认为丝是缫过的丝,他错误地把认识问题说成了工艺问题,尽管如此他还是给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糸”只有“丝”的一半,这也可以从两者的甲骨文图像信息中可见。

图9 甲骨文学界对“糸”两种不同的解读(悖论的展示)

因此,笔者认为甲骨文中“糸”是一根蚕丝的单纤维,而“丝”是一根蚕丝,甲骨文中表示绳索的图像符号一定不是“糸”的甲骨文符号,只是目前没有被学界解读出来,直到金文后“糸”的符号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绳,但它肯定还有些规律至今仍未被解读即“在什么情况下表示是丝,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表示是绳?”,这需要有志之士深入研究。

四、甲骨文中的纺织生产再究

图10 纺专

五、结语

甲骨文中关于纺织信息的符号和文字还有很多没有被解读出来,主要原因有二点:①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变迁系谱中找不到联系点;②《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典中无字可供参考。虽然如此,我们必须另辟新径进行深入研究,因为在文字变迁中保留下来的文字毕竟是少数。如何分析和理解这些没有解读出来的原始文字,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首先,要重新考辨已被成功解读出来的纺织类甲骨文,对其中的纺织符号信息进行多方考证,要避免孤证的解读,这是成功理解还没有被解读出来纺织类甲骨文的基础。其次,基于商代纺织技术、纺织文化和宗教以及甲骨文中可信的纺织符号信息,对未解读出来的纺织类甲骨文进行分析,解读出它们的意思,没有必要和现代文字一一对应。

[1]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M].台北:艺文印书馆,1981.35.

[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6.

[3] 萧放.“桑梓”考[J].民俗研究,2001,(1):127-131.

[4] 李强,杨小明.纺织技术社会史中的蝴蝶效应举隅[J].纺织科技进展,2010,(6):3-7.

[5]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

[6] 姬克喜,王新燕,陆雅然.甲骨文图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16.

[7] 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8]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1017.1027.

[9] 李强,李斌,杨小明.中国古代纺专考辨[J].丝绸,2012,(8):57-64.

[10] 高汉玉,赵文榜.中国纺织原始文字记录//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57.

[11]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1405-1422.

Study on Textil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LI Qiang1, LI Bin2, LI Jian-qiang1

(1.School of 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0, China; 2. School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is a kind of text symbol, and it is also a kind of image information, however there is much information about textil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about textil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this paper raised some queries on some viewpoints of the epigraphy circle and the history of textile, at the same time it elaborated some new viewpoints in order to bring forward a new proposal of studying on the unknow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Textile; Textual Research

李强(1980-),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纺织技术史.

武汉纺织大学校基金一般项目(2012004).

J524

A

2095-414X(2014)01-0019-04

猜你喜欢

茧丝金文甲骨文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鲜茧丝与干茧丝性状对比研究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语法填空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