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特色专业优势,丰富开放型实践教学内容

2014-12-20吕昕娱

关键词:开放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吕昕娱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21世纪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发挥特色专业优势,进一步丰富开放型实践教学内容,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开放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62-04

一、特色专业的内涵和建设的必要性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

特色专业是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整体水平高,在办学思想、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很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是已经具有其独特性和比较优势性的专业,是指专业建设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是按专业划分来培养人才。因此,专业建设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初步想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本科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需求趋于多样化,尤其是对于大批一线优秀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现行的地方高校一是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还不够合理,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大量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有些地方高校追求综合性发展,有些原有的行业特色专业不同程度地削弱,使专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影响,特色专业学科竞争力下降,致使专门行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出现匮乏。三是高校本科教育不能够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传统观念上重视学术而轻视应用。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分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学术教育的重要性而相对削弱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实用性、技术性的专门人才的大量缺乏。这些情况所反映的实质就是如何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增强地方高校专业的适应性,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地方高校要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就必须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培育具有特色专业的学科,依靠特色专业优势,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内容,这是地方高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同时又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然而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特色专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涉及诸多方面,如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然而要使教学改革深入且有力度,就不能够零敲碎打,必须考虑整体改革,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特色专业建设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提出特色专业建设,就应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线索,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使高校教学改革更上一层楼;建设特色专业是学校形成办学优势,进一步保持学校传统与特色,争创同类一流大学奋斗目标的需要。地方高校目前一般情况下都已经具有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多年的积淀,学校拥有了一定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在办学条件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正是为了弘扬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和特色,进一步推进教学与科研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以及专业内部的有机融合,从而使专业的办学优势整体化,培育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使之带动全校各个专业的整体优化,使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健康持续以致跨越式发展。建设特色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对高等学校的运作机制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是由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制,使教育消费者的教育教学质量意识有所增强。同时,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高等学校在招生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从而为高校带来了诸如办学条件等方面许多的压力。然而因为高等教育成本由个人分担,所以必然要导致教育消费者产生投资意识,一定会关心自身所应得的“服务”与“回报”程度,因此,作为一所高等学校必须应该重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参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那么就需要高等教育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市场机制的介入,从而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力势必就会加剧。所以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每一所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就势必要保证自己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否则的话就一定会因自己产品的质量问题而被淘汰。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只有生产出品牌、特色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等学校也是如此,只有建设特色专业,并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课教学、课程实习、野外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诸多方面。实践教学以学生“亲身经历与感受”为特征,对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密切联系实际和进行科学研究等方面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学以致用,通过参加实践教学的学习从而形成感性认识,这样,就会对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且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达到创新效果。所谓开放型实践教学,是指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以及从空间到时间方面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endprint

丰富和加强具有高校教学特色的开放型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发挥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目标性原则。地方高校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同时要注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坚持整体性原则。在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始终贯穿其中,从不间断。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注重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且让学生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第三,坚持系统性原则。必须遵守教育教学规律,正确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要做到地方高校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互相衔接,彼此关联,使之具有连续性,就必须要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实践教学更具系统化,并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全部学习过程。大学四年基础教育阶段,其内部专业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基础实践教学内容,然而,专业实践教学,各个专业有其各自的特色,因此每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明显具有学科的特点。

第四,坚持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就是必须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教学,突出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同时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来安排教学活动,提出教学要求;并注意使教学保持一定的速度和难度。它主要体现在把课堂内外层次不同的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连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使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实践教学除了创新性实践教学以外,还包括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教学。因为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所以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秩序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并逐步由基础性实践教学向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造性实践教学过渡,从而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坚持规范性原则。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由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

第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地方高校构建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建立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只有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

三、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发挥其优势,推动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使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就必须要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培育具有特色专业的学科,强化特色专业优势,这既是高等学校教育自身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与全国重点高校相比,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结合上。所以,地方高校就应该考虑到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地方特色和行业基础,为本地区培养本科层次的合格的适用性的高级人才,使地方高校成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坚强力量。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首先,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地方高校形成和强化其办学特色。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关系学校声誉的核心要素、办学的重要载体、实现功能的基本平台就是专业,所以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办学功能的大小和学校声誉的高低。具有独到之处的专业特色建设,直接体现院校的办学特点。特色专业是学校的品牌和标志,如果一个大学的某一个或几个学科、专业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那么这个学校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就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和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工作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只有不断开展科研活动,才能有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从而才能使学术队伍的学术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地方高校应该有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积极争取科研项目,这样便于使科研方向形成稳定性,也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程度的加深,更有利于出科研成果。再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在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中起带动和示范性作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特色专业是在专业办学中培养和积累的个性和优势,专业特色的基本特征就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差异性。对地方高校来说,要把学校的各个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全面建设、重点突出、强化特色的原则,对一部分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其专业内涵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展现个性优势,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依据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的典型经验,树立榜样,这样,就可以对全校各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最后,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促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第一功能,教学改革与实践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把建设优势特色专业作为目标,有利于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有利于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对创新培养模式、建立有效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平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如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这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首先,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改革和优化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特色。同时,要使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应用性,避免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加大实习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力度,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进一步鼓励教师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利用具有高水平的鲜明特色、内容新颖的教材进行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比如,启发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内与课外结合式教学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开放型教学实验的尝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丰富与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为了使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就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对于历史专业而言,主要是采用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历史专业教师科研和学生的毕业论文,积极认真推行开放型实践教学,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对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古迹和民族民俗资源进行调查等;充分利用学校及内蒙古地区相关的文物室和博物馆开展实践性教学,也可以使学生自拟科研活动课题,找相应的指导教师进行论文写作等实践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实习环节上,要注重学生的师德培养,同时还要使学生的从教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都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最后,积极开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广泛地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吸收各行各业及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使之与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师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通过与地方有关行政部门、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充分依靠它们的资源与优势,使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学生们通过在这些部门及企事业里挂职或顶岗实习,对这些部门及企事业里的运作过程都可以直接参与和熟悉,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可以为他们择业、就业和今后的工作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积累第一手资料和素材。

总之,特色专业建设是21世纪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也是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制定与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赤峰学院是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就办学条件来而言并不优越,但是历史文化学院可以充分利用特色专业优势和赤峰及内蒙地区乃至附近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各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历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把我院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内蒙古地区有重大影响并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

——————————

参考文献:

〔1〕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2〕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

〔3〕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4〕文艺文.地方本科院校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云梦学刊,2008(4).

〔5〕董发勤,彭煜,晏斌.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

〔6〕周立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4).

〔7〕张淑贤,姜维公.依托东北历史文化资源 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5).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放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内陆开放型经济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难点及其对策:以宁夏内陆开放型实验区为例
粒子在二维开放型四分之一圆形微腔中的逃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