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青春之歌》与《未央歌》思想的同中之异

2014-12-20李晖

关键词:青春之歌青年思想

李晖

摘 要:“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青春之歌》向我们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北平大学生们富有激情的革命生活。同期在港台海外热读的《未央歌》以西南联大为背景描写出抗战时期年轻学生的理想生活。两书都精彩地描绘出战火纷飞年代的别样青春。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探讨在不同文化影响下,青年人思想的相同与差异。

关键词:《青春之歌》;《未央歌》;青年;思想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89-02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出现了一个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高潮期,十余年间大批作品问世,其中不乏影响范围广、盛极一时的作品,例如杨沫创作的《青春之歌》。与此同时,在台湾,一部完成于1945年的小说也受到空前的热捧,被称之为台湾的“校园圣经”,这便是《未央歌》。同样作为描写旧中国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活的经典小说,二者有着巨大的差别,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探讨在不同文化影响下,青年人对于自己道路的选择。

一、作品简介

《未央歌》成书于1945年,1967年在台湾出版,2008年在大陆出版,作者鹿桥。《未央歌》封底印有“在我们阅读《青春之歌》的年代,港台海外华人青年捧读的是《未央歌》”字样。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通过描写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等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友谊、爱情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青春之歌》成书于1958年,作者杨沫。写的是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成长史”。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经历作为描述的线索——“抗拒养母为她安排的官太太的道路,逃离家庭;在北戴河屡遭挫折对前景绝望的时刻,得到余永泽的救助;受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的感召和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人的阶级启蒙教育;认识到余永泽的平庸、自私,在政治、生活道路上与之决裂;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

二、作品分析

第一,立意与风格不同。同样是描写青年人,但两本书的立意与风格却完全不同。从反映的时代来说,《青春之歌》讲的是全面抗战暴发前的学生运动,反映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北京革命青年的生活。书中暗示的道理是明显的,知识人在那样的时代,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救国、革命,读书则是迂腐者的选择。作者对治学与政治之外的人生,持着漠视的态度,思想的多样性只是历史的反动性。各类学人的选择丧失了价值,只有革命才有意义,革命甚至成了目的。

《未央歌》则是描写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起到1942年这四年中的校园生活。这部以西南联大和昆明为背景,描写抗战时期青年学生生活跟理想的小说,所展现出的大学生们的生活是丰富的,其中对于学术的追求是一个非常主要的方面,战后服务工作仅是学习之余或者必须时的工作。

为什么同是描写大学生活的小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创作背景来看,《青春之歌》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国难当前,热血青年奋起抗争,为抗日救亡四处奔走号呼,虽然战事尚未正式打响,但战争的硝烟已经越来越浓了,所以书中对读书的描写是反面的。而《未央歌》所描写的西南联合大学,则是在战端一开,最高当局为了储备人才,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内迁在昆明办起来的。作为战火纷飞时代的内迁大学之一,用书中普通民众的话说,就是纳税人费了钱,由政府办学校让年轻人来读书,大学生就应当认认真真地读好书。所以尽管战争使得国家和民族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大学生们认真读书并没有违背当时的主流。书中虽然对战火硝烟的描写不多,但并不是说这里没有战争,也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是与家事国事天下事无关的。当年的昆明经常受到日寇飞机的轰炸,所以大学生有一句话叫“见机行事,入土为安”,这就是跑警报。在小说中描写的轰炸就一次,而且是办学之前发生的。虽然书中也不时说到学生跑警报到山上,但并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在滇缅战事紧急时,学生组织了假期的服务,做点包括收容难民、救护伤病这一类的事。书中还写到过办扫盲班之类的民众社会工作。让学生们感到战时气氛最强的则是那些外语系高年级学生不见了,都应召入伍,参军去了。

在写作环境方面,毫无疑问地,《青春之歌》受到了主流话语的影响,它的主题是抒写革命。作家被高度统一的思想控制着,他们几乎没有了选择的自由,杨沫也不能例外。她的写作动机是:“由于我对党的真诚热爱,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亲眼看到过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和他们对革命事业所起的巨大作用。长期以来,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都催促我写这本书。”在这种文艺思想下,《青春之歌》诞生了。

《未央歌》成书于1945年,其创作环境没有受到意识形态领域归于一尊的束缚,作家拥有较大的写作的自主权,加之是在香港和台湾完成的出版工作,其创作内容可以免于政治因素的干扰,于是《未央歌》这样一本单纯谈理想的书应运而生。

第二,女性解放意识相似。请看《青春之歌》里林道静抗婚——

母亲说着从床上站起来,把两只肉眼泡眯成一条缝,拉着女儿的手笑道:“亲女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常来咱家的那位胡局长,看上了你,喜欢你的才貌。局长从来没有结过婚,人不过三十多岁,可是个有财有势的阔人呢。”

“宝贝,你要同意了,福可是享不尽的呵,局长在南京上海全有洋房;北平银行里存着大批现款;在家乡有一二十顷土地;上海还有不少股票——他是蒋介石的亲信,不久还要升大官……”

“妈,您别总打我的主意行不行?——我宁可死了,也不能做他们那些军阀官僚的玩物!您死了这条心吧!”

……

林道静离开家并没有回学校。回学校有什么用呢,她发誓要永远离开这个可恨的家庭,永远不再登这个罪恶的大门。endprint

再看《未央歌》里凌希慧抗婚——

这年旧历年她回去跟叔父拜年,叔父叫她见了一位卅多岁的商人模样的人,并且留了那人在家吃了午饭才走。从蔺燕梅家茶会后回去的晚上,叔父便告诉她一个可怖的消息,说是已经把她许配给那个人了。

无论她怎么说,怎么求,她叔父毫不为所动。并且说一个月之内就要把她嫁出去,并且把她父亲留下的万昌源也陪嫁给她。凌希慧听了简直呆了。她的梦,她的打算,全完了。她的努力,她的人生意义都要放弃。……她闷了两天之后决定抗命。

“我的学眼前是定规上不成了。”她结束了这一段话,“我不愿和他有冲突。藏在学校里是早晚弄得不能了局。或是闹翻了,或是乖乖地随他回去。一个女孩子的事,别人特别爱添枝加叶,自己不能不小心。我暂时恐怕要离开昆明了。”“我在新闻社的工作很叫他们满意,我晓得现在缅甸那边要用采访员。我今天去和社里面接好头,行期一定,抽身就走。”

二书中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知识女性抗婚出逃情节,相似地表现出了在五四新思想启蒙下觉醒的知识女性,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人生自由的勇敢坚决。这是作者对女性婚姻解放意识强有力的呐喊,体现出一种女性在面对强权环境时的自我判断和生命气质。

第三,作者的不同经历决定观点不同。杨沫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自幼在北京长大,童年阶段受到了来自家庭环境中的文化熏陶。少年时经历了家道衰落、父母离婚的变故,不得不辍学在家。成年后又因母亲的逼婚而被迫出走。此后与青年张中行恋爱同居,并且结识了部分革命青年。受他们的影响,她先后阅读了此时从俄国传入国内的一批进步作家的小说作品,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等。这些作品中所宣传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深深打动了杨沫,她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再甘心过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平庸生活。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加之生活中琐事的冲突,使得她与同居的张中行之间逐渐产生隔膜,并日益加深,最终两人选择了分手。此后的杨沫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追求的革命理想的事业中去,她开始了革命文学的创作。人生中的这些经历成为杨沫文学创作中的丰富素材,她在作品中适时地给予加工和重现,《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就可以被看做是带有杨沫自传性质的人物。《青春之歌》成书于1958年,那正是中国大陆掀起“大跃进”运动的年代,为了鼓励当时的人们充满激情地投身于“超英赶美”的时代热潮中,在文学创作领域提倡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进行创作。基于此,杨沫在本书中也是以“爱情+革命”作为全书的主线,以革命作为全书主题,又将爱情设置为革命叙事中不可缺少的线索,从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以革命为主题,符合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爱情故事的描写,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更加生动、立体,充满真实感。这样使得小说整体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有别于同时代诸多作品的简单化、公式化、机械化,成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一抹亮色。

《未央歌》的作者鹿桥完成本书时只有26岁,他创作此书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他在《谢辞》中所言:“一心恋爱我们学校的情意无法排解,便把故事建立在那里,要在这里诚敬地向我们的师长、同学,及那边一切的人致意。”因此作者在书中更多地是以一种激情去发现存在于西南联大师生身上的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以及受这种精神影响而形成的完善人格与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未央歌》中的大学师生过着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们所处的大学校园被描写成为充满真善美的世界。实际上真实的西南联大历经战火,三迁其址,其办学经历充满了颠沛流离。然而作者如此下笔并不是回避现实,他是希望通过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描述,让读者更能感到国家和民族还保有复兴图强的希望,而希望正存在于他笔下的主人公们之中。当然,作者鹿桥出身于书香世家,其双亲都在香港居住,他的生活环境和心态是很难和当时处于外敌入侵、战火纷飞的普通民众相接近的,他的经历决定了他作品难以全方位地反映所处时代的全面社会生活,这是作者个人的局限。

三、结语

同样的大学生活在两位作者的笔下形成了不同的大学叙事,这种不同的大学叙事又分别被大陆和台湾的一代读者接受了,这是同时代不同地域思想反映的必然。每个时代、地域的读者都有他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其中对作品的选择因人而异。但人们选择的作品一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品本身必须有生存的语境,也就是它必须与当时的意识相吻合。当年大陆的“十七年文学”只能接受《青春之歌》,而台湾则选择了《未央歌》。

——————————

参考文献

〔1〕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鹿桥.未央歌[M].合肥:黄山书社,2008.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春之歌青年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舞剧《青春之歌》创作艺术特征探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