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外译研究
2014-12-20王学风
王学风
摘 要: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但是中西跨文化双向交流存在不对等的问题,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在走向西方市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为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传播到国外,以20世纪70年代的翻译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发现语言文字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作品的对外译介影响很大,并针对文学作品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系统全面的介绍对外译介策略及其与数字化时代的结合创新。
关键词:中西跨文化交流;数字化时代;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障碍;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67-03
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及信息的全球化,使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对促进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西方的文化信息铺天盖地涌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一切。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却远不如其对中国影响深远。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一直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西方文化在中国占据优势地位,而中国文化却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及被边缘化的地位。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然而,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Widdowson强调指出“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西方世界也想了解中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从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可以看出,实现中西跨文化的平等交流刻不容缓。
毋容置疑,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却困难重重,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严重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不少例子都证明,我国的外语出版物质量是不尽如人意的。宋炳辉说:“莫言获奖从短期来看是有效果,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在对译者及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不当,对目的语读者文化背景、销售市场缺乏考虑。我国著名外语学者谢天振认为,我们对翻译的讨论是建立在以引进、译入外来文学、文化为目的译入翻译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外译介本国文学、文化为目的的“译出翻译”的基础上[1]。这些都导致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失语”的现状。近几年,随着中国政府对文化政策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国内一些学者如谢天振、马会娟、胡安江、胡晨飞、耿强等对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泛泛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零星、散落地介绍了一些解决方案。这些研究将重点放在了文学作品外译介存在的问题上,对解决策略的介绍不系统、不全面。同时,忽略了电子化时代下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一些特征,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学作品对外宣传所起的有利作用。本文将从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策略研究的视角,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全面、系统地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作品外译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解决途径。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研究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数字化时代下的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宏观建议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技术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等各个方面。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些信息手段,实现中国文学作品充分、正确的翻译意义重大。首先,畅通传播渠道。利用数字化时代下的这些信息手段,做好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在西方国家的宣传工作,使西方国家的读者了解所译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作品、作品的背景知识等,从而勾起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西方读者接受并阅读译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开拓西方图书销售市场。电子图书的销售量在西方各国占据重要的份额,因此,对所译作品的部分内容可以适时地发布到西方的图书推介网站上,接受西方读者的检阅及评价,了解西方读者的反馈情况,从而及时地调整翻译策略,这样也能为以后译作的顺利销售铺好道路。再次,充分利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契机,加大网络、媒体等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宣传力度,包括对中国当代的其他著名作家如余华、贾平凹、毕飞宇、姜戎、王朔、萧红、杨绛、李锐、刘恒、冯骥才、苏童及其重要作品的介绍。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拍成影视作品,并推向世界,为西方读者接纳中国作家作品创造良好的文学氛围。如张艺谋拍摄的电影《红高粱》就为世界了解莫言的作品打下了基础,①并为西方读者阅读莫言的作品打开了一扇窗。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翻译技术和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包括翻译记忆、术语管理、本地化等,同时制定完备的翻译政策,涉及国家的宏观翻译战略、翻译市场的准入制度、翻译专业教育政策、译者职业道德体系等。在这几股合力的作用下,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做好技术、政策及人力等各方面的准备。
二、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障碍
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及西方接受度不高,存在不少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2012年12月12日至13日,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在苏州举办了学术论坛,与会的中国知名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都发表了自己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观点。鉴于对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的现状深感忧虑,现将对外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政治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翻译西方作品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对西方及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西方人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就是二三十年的历史。当今西方各国的中国作品的普通读者大致相当于我国严复、林纾那个年代阅读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多数西方读者满足于自身的文化而对他者文化缺乏兴趣和热情。所以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阅读热情不高。endprint
第二,认识上的误区。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是翻译的问题,只要翻译好了,翻译作品数量多了,就能将中国作品介绍给西方。这完全忽略了翻译背后所涉及到的西方文化、时代背景、政治形态、历史习俗、传播方式、销售渠道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导致西方市场对中国翻译出去的这些文学作品接受度不高,对外译介的目的没有达到。
第三,在翻译策略上,采用中国本土译者翻译的模式,采取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异化的翻译策略,不做删减、节译,致使代表中国文化习俗的一些异质的东西令西方人费解,读起来晦涩难懂,使西方读者阅读受挫。
第四,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般是由中国政府机构指定,中国的学术机构主持译介。完全没有对西方读者的阅读喜好进行调查,缺少与西方读者的沟通,缺少市场调查,致使中国的作品激不起西方读者的兴趣。
第五,在西方市场的开拓上,不够重视,盲目而缺少策略。中国作品的对外译介缺少国外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对西方的发行规则、出资人等不够了解,导致译作在西方的销售不佳。
三、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策略
(一)理论支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早期研究语言学派占主导地位,70年代开始文化学派占主导,他们对翻译研究考虑更多的是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诗学和比较文学系教授埃文·佐哈(Itamar Even-Zohar)比利时籍美国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和英国比较文学家兼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等学者。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 )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翻译活动不再是孤立的文本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等要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强调翻译文学的重要作用,认为翻译文学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在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种再生产,是折射的一种。”[3]在后期,他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改写(rewriting),受到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影响。巴斯奈特作为文化学派的总结性人物,认为翻译活动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本内部语言的转换,即语言忠实、文本对等等问题,翻译研究也不仅仅局限在形式上,而应该关注语境、历史、意识形态、赞助人外部因素,关注“权利关系和文本产生”。翻译的文化转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将翻译活动从单一的语言与文本的转换中解放出来。在文化学派的影响下,翻译研究蓬勃展开,主要代表性的流派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这些流派摒弃传统的翻译框架,强调译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文化、历史、政治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译作在目的语国家的接受影响。这些文化学派的理论及主张对我们从事中西跨文化交际,尤其是在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具体译介策略
针对中国文学译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贡献一份力量。
首先,从翻译层面来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在对译者的选择上,鼓励外国汉学专家及汉语爱好者参与作品的翻译。季进认为“真正好的翻译是汉学家和中国学者结合的产物”,中国翻译家与西方汉学家合作将是比较理想的合作方式。郑克鲁认为,将中文译成外文,最好让目的语国家的人来做。如,莫言获得诺奖,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功不可没。因为目的语国家的人对本国人民的口味、文学喜好比较熟悉,作品经过这些学者的翻译后,在西方的销量会大增。同样的一个例子就是《红楼梦》的翻译,至今,《红楼梦》120回全英译本有2个版本,即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译本和中国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霍克思英译本在西方广受好评,吸引了一大批读者,无论是在引用次数上还是在西方和美国各大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杨译本在国外却备受冷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杨译本风格过于中国化,对西方读者口味了解不够。我国翻译家虽然外语水平高,但是在把握语言的细微变化和整体审美感方面与外国译者还是有差距的。在对作品的选择上,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学作品选择广泛,但是被选择的作品缺乏系统性,不平衡。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歌,戏剧翻译很少。同时作品的选择受文学批评等因素的影响。西方读者口味的作品偏爱中国的一些禁书,即便是将这些质量不高的作品译成外语,但由于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欣赏力都不高,这也不利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传播,反而能误导西方阅读者。葛浩文认为,“翻译最重要的任务是挑选,不是翻译”。在选择翻译的作品时,要选择那些代表中国良好形象及代表中国正能量的积极作品,同时兼顾西方读者的阅读喜好。把政府的推荐和西方文化习俗相结合。在翻译策略的选取上,独立翻译了莫言18部小说的葛浩文,其翻译策略可以说是很好的一个借鉴。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时,通常将开头部分做大刀阔斧的删减和改写,在文章一开始的部分就吸引住读者。而莫言也给译者最大的自由,允许对作品的改动,并充分相信、尊重译者,这也为作品在西方的快速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葛浩文在翻译姜戎的《狼图腾》时,将每一章开头的从古籍中引用的提纲挈领的按语都给省略了,中国读者喜欢引经据典。但是将这些东西通过注释的方式翻译给西方读者时,他们却难以理解,所以做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莫言的获奖及《狼图腾》英译本在西方的热捧都充分证明了葛氏的翻译策略是正确的。对“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孰优孰劣的讨论一直持续着,但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应认清“译入”和“译出”的本质差异,形成一种“翻译自觉”。既不能极端异化,也不能完全归化。既要保持中国作品的异质文化特色,又要让西方读者接受,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其次,从开拓西方图书市场的层面上看,第一,认真研究西方图书传播方式和途径。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要在西方国家发行中国文学作品,那么就应该非常明确西方图书出版发行体制的惯例,处理好与代理机构、经纪人、赞助人、出版系统的关系,融入他们的社会,熟悉出版操作流程等。第二,稳定好与作者、译者、出版机构、中介的关系,在翻译图书的选材上进行深入沟通,考察西方的图书发行需求,从而提高翻译作品在西方图书市场的欢迎度。第三,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一切便利。比如,将一些文学作品拍成电影,然后将电影推向世界。这对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让西方了解中国都有重要作用。同时,调查西方读者的读书喜好,拉拢西方主流出版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做好市场推广销售工作。endprint
最后,从国家翻译政策层面上看,国家政策支持对保证翻译质量,对中国文学走出意义重大。可以设立翻译专项基金和翻译重要奖项,邀请西方汉学家及学者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且对他们的翻译行为进行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表彰。设立翻译工作坊,集中中国优秀的外语学者及文学爱好者,不断邀请西方学者及汉学家来工作坊进行指导,共同探讨作品翻译的最佳表达方式。此外,按照他们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我们的翻译策略。充分利用海外教育机构,如孔子学院,加大中国文化及作品的宣传力度。
数字化时代为中西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虽然中西文化要实现平等双向交流尚需时日,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要真正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通过了解西方读者、图书市场,翻译策略的调整,国家政策的支持等的努力,中国文学作品必定会走向世界。当然,中国作家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是前提。东西方由于在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历史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作品对外译介过程中的流变,因此既要对翻译行为的背景进行考察研究,又要找到这种流变的根源,从而使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
——————————
注 释:
①2013年6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外语学者王宁教授在南开大学做的讲座《世界文学版图的重建》中,阐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其中提到了影视作品可以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宣传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毅.从莫言获奖看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作家、译家和评论家三家谈[J].当代外语研究,2013(7):54-58.
〔2〕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J].中国翻译,2013(1):66-67.
〔3〕Hermans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es Explained. St. Jerome Publishing.1999.68.
〔4〕訾晓红.翻译伦理视阈下归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2):123.
〔5〕何碧玉,毕飞宇.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路还很长[J].东方翻译,2011(4):59-63.
〔6〕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J].社会科学报,2013(6):2-3.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