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博物馆理论与现代博物馆社会职能的转变

2014-12-20杜传省

关键词:职能转变后现代主义

杜传省

摘 要:新博物馆学的产生被誉为上世纪博物馆学理论上的第二次革命,本文着重从其对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影响尤其是社会职能转变方面的推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关键词:新博物馆学;后现代主义;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58-02

博物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诞生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发展速度却非常迅速。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博物馆事业在实践中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上世纪后半叶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世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关于新博物馆学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之多,并没有形成非常权威的统一标准。国际博物馆界大都比较认可的莫过于彼得·弗格所下的定义了,其在1989年主编的《新博物馆学》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定义新博物馆学:“新博物馆学是一种对‘旧(Old)博物馆学、博物馆内部与外部专业普遍而广泛的不满的陈述,……旧博物馆学的疏失在于太过于重视博物馆的方法,而忽略了它的目的。博物馆学在过去很少被提及或受到重视……除非彻底地对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予以重新检验——这并非意味着仅仅以更多的增加收入或更多的观众作为标准来衡量博物馆的成败。……否则博物馆将会发现自己已到处被人看成是‘活化石罢了。”[1]很显然这一定义只是在目的方面对新博物馆学与旧博物馆学加以区分,已经远远不能完全概括目前博物馆发展的实际。但是,他作为比较早的企图对新博物馆学做出概括的探索先驱,依然值得我们给予充分的尊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理论也不例外,相信学界对新博物馆学的认识一定会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准确和深入。我国著名博物馆学家甄朔南先生曾对新旧博物馆学做过比较简练直观的对比,笔者以为值得借鉴。如下表[2]: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新博物馆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革新与进步。

二、新博物馆学产生的背景

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迅速掀起,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各国之间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又激烈竞争。各国在注重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硬实力的竞争的同时,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为国家的精神纽带,越来越来得到大家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就是明证。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意识形态的变革,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哲学、艺术、建筑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博物馆学也不例外。后现代主义思潮是针对当时世界的变化作出的反思,例如核战的阴云、环境的污染、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都是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关心的课题。在文化上后现代主义者们提倡文化的多元化与独立性,试图打破大历史观和理性主义。新博物馆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新博物馆学”这一概念大约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世界上有这一共同理想的博物馆工作者组织了一场“新博物馆学国际运动”,进一步宣扬了新博物馆学理念,并形成全球影响。

三、新博物馆学对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新博物馆学理论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在世界博物馆界产生巨大震动,尽管受到不少非议和质疑,但在实践中却是风靡世界。也许因为其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世界各国博物馆人都将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努力探索博物馆发展新模式。笔者认为,新博物馆学理论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极大地促进了博物馆职能的转变。首先,传统的博物馆学认为博物馆就是以收藏、展示、研究文物为主要内容的非公益机构,新博物馆学主张面向大众,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人为核心”是现代博物馆理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如今的博物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保持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使其增长知识的同时,得到身心的愉悦成为他们的重要工作目标。例如各个馆都利用现代技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历史博物馆让观众亲自体验制陶过程、纺织过程等即是重要体现。其次,传统博物馆学认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精英阶层,所从事的工作也是精英人士所为。新博物馆理论从宗旨上给予否定,认为博物馆服务的对象应为普罗大众。人类文明的积累和进步离不开人民大众的艰辛付出,博物馆最终回归大众才是最好的抉择。这不仅仅是博物馆服务对象的简单拓展,也是还历史一个公正。关于博物馆究竟是应该为精英阶层服务还是为大众阶层服务的问题,国际博物馆界争论仍然非常激烈,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朝着为大众服务的方向前进。历史潮流何去何从,相信有识者已经看出端倪。第三,就地建馆、保留原生态文化的主张无疑是对传统博物馆认知的一种颠覆。传统博物馆理论认为,没有文物征集和大量的文物就不能称其为博物馆。然而,随着新博物馆理论的兴起,生态博物馆、邻里博物馆、社区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等迅速遍布全球。很多此类的博物馆与旅游业相结合,收到了环境、文化保护与经济条件改善的双重效果。其中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先驱是贵州六枝梭嘎乡生态博物馆,后来兴建的生态博物馆都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美国和欧洲的社区博物馆和邻里博物馆比较成熟。陕西秦陵兵马俑是国内最知名的遗址博物馆,内蒙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址资源,元上都遗址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已经取得成功,应以秦陵兵马俑为借鉴,做好综合规划和后续开发。

新博物馆理论更加关注人,更加关注普通民众,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更加关注文化多元共存,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尤其是职能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理论尚且属于新生事物,难免有偏颇之处,如何使其更加完善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1〕彼得·弗格.新博物馆学[M].伦敦里克廷文库,1989.

〔2〕甄朔南.什么是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2001(1).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M].文物出版社,2010.

〔5〕黄光男.博物馆新视觉[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6〕珍妮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能转变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对事业背景转换下企业办公室职能转变的一些思考
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魅力如何释放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