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建立的有效机制
2014-12-20张锋
张锋
摘 要: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建立的内涵,分析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探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与引领机制,互动沟通机制,利益导向与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效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农村居民的广泛认同,从而形成他们稳定的心理结构,并外化为恒常的社会实践行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农村建设;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04-04
2006年11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①可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社区,农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生产生活中存在思想问题、精神问题与价值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寻求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提升自身素养,解决思想问题和践行问题,以促进农村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十分必要。因此,积极探索在农村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指农村社区的社会成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个人价值认同的统一。
1.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过程,主要是解决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具有明确目标,取得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呈现出色彩纷繁的过渡态势。只有将我们的思想统一于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农村居民以及全民族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进、共创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2.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主要是解决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与不信的矛盾。农村居民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面临价值认同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物质利益的驱动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必须正视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把思想、信仰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农村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解决农村居民头脑中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信与不信的矛盾的化解,使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充满阳光。
3.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过程,是自己外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结果,实现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个人的价值认同的最终统一。一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了实践活动,任何意义的社会文明和价值都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通过实践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坏境、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农民阶级分化为农村的管理者阶层、农村的知识分子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民工阶层等多个阶层,农村各阶层的利益诉求,精神诉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已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化、集中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现阶段的生产生活的内容、形式、组织方式均有相对的独立而多样的市场化生产经营方式。伴随农民的生产方式的变革、阶级的分化,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同时发生巨变。
虽然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素质伴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进步,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民思想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处在转型中的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农民思想意识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普遍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社会心态,部分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的错误化倾向严重。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村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骄奢淫逸,贪污腐败,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此等情况,反映到思想舆论层面,非理性的怨声充斥民间,社会舆论表现出失范化状态,在以网络、手机、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中,不良信息、甚至各种谣言恣意横行。
在广大的农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十分必要。在社会转型期,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影响和冲击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基础,就会影响和冲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影响和冲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塑造人们灵魂的工程。只有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区的各种思潮,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不断凝聚思想意识,加强和巩固我们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交叉碰撞,一些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东西从隐伏走向台面,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建立工作的认识偏差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的建立工作,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空谈论者认为,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农村居民进行理论水平很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讲解,宣传教育,皆为空谈。务虚论者认为,对农村居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的社会思潮是务虚不务实,认为农民只关心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增加收入,修建新房,整理村容,不关注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等精神建设问题。认为经济建设是实事,精神文化建设是务虚。无用论者认为,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是无用的。
“空谈论”、“务虚论”、“无用论”的实质是不承认在广大的农村能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难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能够自然生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建立的工作方式单一,且效果欠佳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时所形成的开大会、做报告、广播喇叭进行宣传教育的单一模式,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农民按照自己的经营模式各自为战的今天,对农民不再具有吸引力。但这种宣传教育的单一模式,至今仍在沿用。以往的农村思想教育工作形式主义意味很浓,口号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占主导地位。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时空变化的复杂性,过去的那种宣传教育方式已不奏效。目前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宣传教育方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后果堪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建立的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状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的建立工作,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状况,与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不能紧密挂钩,不能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实际问题,造成农民对其认同与践行的极度缺乏。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本身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生产者个人的全面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高涨,就证明了这一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无论是以往的对农民的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还是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同程度地脱离农村、农民实际。利益是基础。一般而言,人民群众是按照其利益的实现程度来选择和接受某种政治文化的,也就是说,他们关注的是现实结果,而非政治空谈。正如列宁指出的:“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和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与该阶级的‘公平的劳动报酬这类‘狭隘琐碎的生活问题,即自命不凡的民粹主义者不屑理睬的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性也是一文不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是靠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源自它对包括农村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的准确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仰、价值规范的科学性,在于它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农村居民也在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行。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的生产条件改善、收入增长,劳动技能培训、子女教育、住房修建、医疗保健、养老、精神生活丰富等问题,是他们最关注的利益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的建立工作中,脱离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不解决农民的现实问题,与农村居民的这些切身利益问题不挂钩的情形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农民就难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所谓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机制是指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是制度化的方法,比喻事物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有效机制,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富有成效的方式方法。由于我国农村社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的建立,需要探讨其有效机制。
(一)完善农村的宣传教育机制
主体的认知、接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途径的重要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社会和个人认同,这就有个接受问题,接受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是被多学科所证实的。一种理论或价值体系要为个人所理解、接受和认同,除了理论本身的内在品质外,离不开对它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它不仅需要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升华、理论概括、精神提炼、体系建构,而且需要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亦是如此。
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机制,必须注意:一是要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之中,农村社区也不能例外;二是宣教战略树立长远目光,制定长期规划;三是不断创新探究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取得实效,在宣教方式上应充分与农村居民的现实生活相吻合,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体做法,第一是创建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主题内容引入到农村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第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公益及农村商品交换活动及集市,进行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宗旨的讲解,制作图文并茂、一看就懂的宣传材料与文化墙进行宣传。第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以及电影、电视剧和民歌、小品、相声、快板、地方戏等文学艺术作品,用农民欢迎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群众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通过完善农村的宣传教育机制,抓住理论掌握群众的关键环节。只有用良好的机制去保证和推进宣传教育活动,才能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
(二)建立主客体互动沟通机制
改革开放中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社会思潮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这种形势下,建立主客体互动沟通机制,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十分必要且可行。
在“双向主体理论”视域中,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活动,不只是单向度的施教活动,而应是施教与受教有机统一的双向活动。从施教向度看,主体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工作者,包括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司法组织和共青团妇联的工作人员,及农村的贤达人士,客体是农村居民。从受教角度看,主体是农村居民,客体是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司法组织和共青团妇联的工作人员,及农村的贤达人士。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和农村居民在施教和受教活动中,分别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哪一方的地位被损害、作用发挥受阻,也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建立的目标落空。
在以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的平台上,进行主客体互动,相互沟通,实现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践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农民得到了利益。然而,目前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农民收入偏低,土地使用权受侵害;农村贫困、家务矛盾、子女的家庭教育、老人的养老等问题,各种扶贫、生产补贴资金物资的领取偏差,财产的丢失,法轮功等邪教的侵害,封建迷信的侵害,农村社区的腐败,低俗文化的入侵,糜烂生活方式的扩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农村社会管理者,与农民直接互动沟通,了解农民疾苦,在农村就能够搭建也必须搭建一个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维护农民利益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在农村社会管理主体与农民客体的互动中,农村社会管理者在此时身兼二职,一是处理问题者,二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者,尊重农民的权利,倾听农民的心声,真实把握农民的心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与农村发展、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与农民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自身利益得以维护的同时,农村居民就会自然而然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会提高。
(三)建立健全利益导向与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要引导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向,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追求物质利益和提高思想素养的关系,培养人们正确的利益观。农村居民出于自身需要,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反应、选择、内化和外化的活动过程中,作为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主体人即农民的主动的、有效的认知、接受和内化为农民的自身的精神需要,并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也就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而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满足农民的合理利益。因此,全社会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形成思想共识的合理利益关系。改革开放至今,在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惠及农民利益的政策,其效果完全有利于农民对坚持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农村社区的发展,引导农民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追求思想、道德、信仰等修养的精神利益。
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适度有序的土地流转;从二牛抬杠,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进行;从上交农业税,到取消农业税,并实行耕地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九年义务教育,从无到有;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与低保,从无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从无到有。这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也切实感受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处。
只有不断搭建与夯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平台,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践行的工程,才能取得实效。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套规范体系和评价体系,它说明:什么是受到社会鼓励的,什么是受到社会约束的,从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对人们的价值行为起着鼓励或约束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建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的利益激励与回报机制。在农村社区,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对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大力褒奖,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得到“好报”,不会受到利益上的损失;同时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要予以谴责,并对行为主体给予相应的惩罚,真正做到价值选择和利益的统一,激发人们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敬畏之心和自律心理,真正从内心认同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到转化为价值行为。具体实施措施,在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以自然年为时间单元,评选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同时评定出一般违法乱纪者、不孝敬老人者给予批评惩罚。以县为单位,以自然年为时间单元,评选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个人、模范单位,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同时评定出一般违法乱纪者、不孝敬老人者给予批评惩罚。以县为单位,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兵榜,大力宣传这些楷模、标兵的光荣事迹。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在农村开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要取得实效,除了有科学的理论来支撑,牢固的阵地作依托,还需要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强能力、精业务的队伍去执行。农村基层管理者理应成为这支队伍的主体,作为宣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织者、推动者。打铁先要自身硬。首先需要对农村基层管理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水平的培养与提高,让他们成为该理论的掌握者、践行者。其次,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加进一项任务,就是给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之中,做好重要之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的建立工作,需要资金作支持。足量的资金,作为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物质保障,可以解决宣教活动的困难,奖励践行标兵的费用、必要的办公经费等。资金的来源主要以政府的投入为主。
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队、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同时,积极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
——————————
参考文献:
〔1〕潘玉腾,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冯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解读与实施路径选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8).
〔3〕蒋兆雷,等.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新视野,2012(5).
〔4〕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