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2014-12-20李桂花刘晓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

李桂花++刘晓燕

摘 要: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者,得益于他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观,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本质性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正是因为如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顺利地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也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44-02

社会主义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因为只有这一问题弄明白了,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只有知道了社会主义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去发展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以往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过回答,邓小平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着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阐述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在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基本面貌,扭转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规定

通观《邓小平文选》第1~3卷,可以发现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社会主义的阐述不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他在吸取中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邓小平就开始对社会主义做出一些规定和回答,指出贫困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思变。在邓小平看来,一个国家要想赢得政治独立,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中国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中国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建国后虽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西方发达国家也时常以各种理由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上的封锁和打压。因此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要想赢得别国的尊重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其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使社会尽快地摆脱落后局面,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地脱贫致富,过上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生活。所以说,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消灭贫穷。

(二)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认为,不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且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在他看来,要使社会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要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并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一直裹足不前或蹒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发展经济,逐步消灭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基于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果断地提出必须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决定。1984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又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3]因此,现阶段,我们要及时纠正缺点,把重点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改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迅速改变中国人民贫困落后的面貌。

(三)对外封闭也不是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邓小平在谈到工作重心转移时就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搞现代化建设一方面缺少经验,另一方面又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绝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而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和积极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4]我们现在发展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管理方式,不断引进外资,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5]所以说,闭关自守也绝不是社会主义。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性规定到肯定性回答的过程。1986年,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谈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更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而且,在他看来,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即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都要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是邓小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社会主义阐述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他突破了过去将计划和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看法,将它们都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是要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基本规定的逻辑关系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出发,先后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对外封闭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显然是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在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的基础上,他给出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肯定性回答,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

邓小平曾对社会主义做过很多的规定,但综合来看,这些阐述不外乎就是要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带领人民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992年南方谈话就是对以往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阐述的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和论述,是对以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由此可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阐述不是胡乱的推理、瞎编,而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中国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分析当时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情况下,经过认真地考察和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既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又是逐步完善和不断深化的。它经历了从否定性规定到肯定性回答的过程,也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臻成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日益完善,逐步地接近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三、结语

1895年,恩格斯在《致威·桑巴特》的信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我们在这里阐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并不是要让人们回到邓小平那里去,而是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我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生活,走向文明富强的智慧、魄力和勇气,时刻提醒自己要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不要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要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带领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2〕〔3〕〔4〕〔5〕〔6〕〔7〕〔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63,64,202,172,373,37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