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方品种猪保护与利用工作情况
2014-12-20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
文│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之间、皖南三大自然区。全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自然生态多样性以及生活习性的不同,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猪遗传资源,全省共五个猪种,九个类群。分别是:淮河以北和沿淮地区的淮猪(包括皖北猪、定远猪和霍寿黑猪等三个类群),沿江地区的安庆六白猪、圩猪(包括枞阳黑猪),皖南山区的皖南黑猪(包括绩溪黑猪和杨山猪)和皖南花猪。全省共有地方猪保种场38家,其中,淮猪、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属国家级保护品种。国家级保种场2家:定远猪保种场,望江现代良种养殖公司安庆六白猪保种场。近年来,中心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拓展思路,创新方式,积极开展全省地方猪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基础保种工作,努力提高保种工作科学性
主要就是做到“三个一”:一是一个保种方案。2010年省里组织专家,对全省5个品种、9个类群的地方猪,分品种分类群制定了保种方案,装订成册,下发到每个保种企业。各保种场也根据省里的总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保种方案。二是一个保种合同,省里结合有关项目建设,由省畜保中心与保种场签订保种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各项保种责任。三是确定一名指导专家。每个保种企业确定一名联系指导专家,做到随时联系、随时咨询、随时服务,努力提高全省地方猪保种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开展地方猪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
2012年,在安庆六白猪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中心将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确定为2013年的工作重点,继续大力推进。为此,成立了全省畜禽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技术专家组,研究制定了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农委领导对这一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给予大力支持,同意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纳入省农委农业物联网建设之中,还将中心归入省农委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正式纳入全省农业物联网建设范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年9月17日,中心在合肥组织召开了全省猪遗传资源信息平台(农业物联网)建设验收会。省农委分管领导亲自到会指导,农委有关处室负责人以及安徽农大信息技术学院、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农业信息中心、安徽农大动物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专家参加会议。在听取了汇报,观看了现场演示,经质询和讨论后,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在全省推广应用。至此,中心开展的地方猪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几年来,中心先后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0多万元,今年省农委又专门下拨中心物联网建设资金40万元,用于平台的进一步开发提高。目前,待平台修改完善和运行稳定后,将在全省进行全面推广应用。
三、开展种公猪挂牌保护,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为加快全省地方种公猪的收集和提纯复壮,增加地方公猪数量和血统,科学系统开展种公猪纯繁利用,进一步规范种公猪的生产各项记录和档案管理,有效保护安徽省地方猪种质资源。从2012年开始,安徽省从省级财政“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专项中,专门列出一项“全省地方公猪种质资源挂牌保护”项目,由省畜保中心统一组织实施。为此,中心制定了《全省地方种公猪种质资源挂牌保护补贴实施方案》,明确补贴原则、补贴目标、补贴内容、补贴程序等内容,规范实施挂牌保护工作。主要做法是:按照“公开、公平、透明”原则,由市级畜牧部门摸底登记,统一申报,中心组织人员进行核查,每头种公猪每年补贴5000元。补贴资金直接从省财政拨付到保种企业,不经过中间环节。事实证明,开展地方公猪挂牌保护对保护濒危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成立淮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实行区域协作
目前,淮猪在安徽省定远、涡阳、金安区、寿县、霍邱、霍山等10个县区均有饲养,大大小小保种场20多个,近100个规模饲养户,分布范围较广,群体数量较大,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为了更好地保护
和开发该资源,扩大该品种的影响力,中心经过反复酝酿,决定牵头成立安徽省淮猪资源保护利用协助组,协作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整合全省资源和市场优势,创新保种方法,建立淮猪区域性联合保种育种体制和机制,促进全省淮猪种质保护和综合利用。
自2012年8月10日,安徽省淮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筹备成立以来,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一是定时召开年会,通报协作组年度工作情况,进行技术讲座,部署下一步工作,实地参观当地保种场等。几年来,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了《关于淮猪保种和选育的若干问题》《淮猪遗传资源的文化渊源和市场开发利用》等专题讲座,以提高协作组成员单位保种水平。二是不定期向会员单位发放简报,将有关情况和信息及时编成简报,分发各会员单位。三是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活动。2013年5月,组织了安徽农大、农科院和安徽科技学院相关专家,历时一个月,对全省淮猪品种进行了表现型和分子学鉴定,对种质特性和品种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次品种鉴定范围为10个县区的19个淮猪保种场,鉴定结果对彻底摸清安徽省淮猪种子资源基本情况,科学开展下一步保种与开发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五、成立产业联盟,促进地方猪开发利用
安徽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丰富,尤其是地方品种猪资源,但是在开发利用方面,目前还没有一家大企业、大品牌。特别在去年全国性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猪保种与开发利用企业,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纷纷向中心建议,希望省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心经过调研,并根据相关政策,决定成立“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市场开发战略联盟”。联盟以引领产业发展、推动市场创新、共享优势资源为宗旨,坚持资源整合、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受阻问题。联盟的主体是企业,中心只负责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不参与具体的经营。自今年6月13日联盟成立以来,中心已召开三次推进会,并进行了多方协调,11月初中心还提供展位费,组织十几家联盟企业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国上海优质畜产品采购交易会”。总体而言,联盟的成立对安徽省地方品种猪资源开发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推进较难,一时难以取得明显效果,有不少政策和经营层面的问题尚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