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任重道远

2014-12-20

中国畜牧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保种场品种登记猪种

我国地方猪种普遍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强和肉质鲜美等特性。这些资源特性是我国生猪产业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优势所在,保护好利用好地方猪种资源,意义重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珍贵的种猪遗传资源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关系到我国养猪业的未来。

一、充分认识地方猪保种工作的重要意义

生猪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国养猪历史悠久,共有地方猪种80多个,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种质特性优异。保护好利用好地方猪种资源,意义重大。

近年来,农业部及各地畜牧部门在畜禽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1.修订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在广泛征求意见、细致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完成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修订工作,农业部于2014年2月正式发布。新的《保护名录》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保护品种数量增加、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保护名录》共收录159个地方品种(上一期《保护名录》收录了138个品种)。加大了生猪、牛、羊和家禽等与完成“保供给”任务密切相关的畜种的比重。特别是,新增了米猪、皖南黑猪、沙乌头猪、乐平猪、海南猪、嘉兴黑猪、大围子猪等7个猪品种。这样,《保护名录》共收录了42个猪品种,占我国地方猪品种的一半以上,是所有畜种中数量最多的。

二是覆盖面更广、地域分布更加均衡。调整后的《保护名录》所收录的42个地方猪种全部为原产于我国的、珍稀或亟需保护的畜禽遗传资源。新增了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新发现的品种,例如皖南黑猪。以往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品种较少的省份,如:安徽、重庆、云南等省市,均有地方畜禽品种入选,使得保护品种的地域分布更加均衡。

三是更加科学合理。在修订过程中,吸收了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的最新成果,将原《保护名录》中的“太湖猪”拆分成二花脸猪、梅山猪、米猪、沙乌头猪和嘉兴黑猪;“黄淮海黑猪”拆分成马身猪、淮猪、莱芜猪,更加科学合理,针对性更强,而且有利于调动地方保种的积极性。

2.初步建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为加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工作,农业部相继启动实施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2011年以来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总资金增加到每年5320万。2015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专项经费将达到5600万。安徽、广东、新疆、重庆、上海等10多个省(区、市)也在省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畜禽保种,有力推动了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2013年以来,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完成了汉江黑猪、米猪、沙乌头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米猪、海南猪等8个“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申请的现场审验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原产地活体保种为主、基因库遗传物质保存为辅的地方猪种保护体系,抢救了五指山猪等濒危品种,保存了梅山猪、二花脸猪、八眉猪、藏猪等大量珍贵的地方猪种。

3.编制了地方猪种的保种方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42个地方猪品种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保种方案。根据每个品种的特点,设定了保种目标,规定了保种有效群体的数量要求,明确了保护技术路线和方法,进一步规范了保种工作。各省(区、市)也公布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制定了保种方案。

4.开展了“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2012年6月开始,委员会办公室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11家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开展了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单位的支持下,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起草、制定了《地方猪品种登记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开通了“中国地方猪品种登记”网站,网站设有生产统计、遗传分析、日常管理等板块 。近两年来,参加试点的11家单位共上传2万多条数据,包括保种场的基本信息,种猪的系谱信息、配种信息、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和肥育性能等,对于及时掌握保种场情况,监测保种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初见成效。以地方猪为主要育种素材,成功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配套系)。近两年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共审定通过了龙宝猪1号配套系、川藏猪配套系、晋汾白猪等新品种配套系。这些新品种、配套系普遍具有适应性强、肉质优良等特点,在提高我国生猪生产水平和猪肉产品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市场的拉动下,一些地方开展了地方品种的纯种繁育和优质猪肉生产,培育了多个品牌,形成了区域性的消费市场。目前,开发利用较好的地方品种有广西的两广小花猪(陆川猪),江苏的淮猪,湖南的湘西黑猪,云南的滇南小耳猪等。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地方猪保护与利用工作

虽然我们在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看,由于地方猪种普遍缺乏持续选育,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产业化生产格局尚未形成,加之缺乏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导致地方猪种在种猪和商品猪市场缺乏竞争力,地方猪种数量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地方猪数量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濒危、濒临灭绝的品种数量有所增加。二是保种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产业化开发利用不够,地方猪种在市场开发上缺乏竞争力,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尚未建立以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循环机制。

新形势下,做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开展动态监测。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以地方猪品种登记为手段,强化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变动、特性变化、濒危状况、开发利用等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提高监管水平。

2.加强保护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已经确认了42个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6个保护区,加上去年以来通过现场审验的8个场,覆盖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大部分地方猪品种;全国畜牧总站种畜中心(国家级家畜基因库)也开展了地方猪遗传材料保存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以保种场原产地保护为主,基因库遗传物质保存为辅的保种体系。今后的工作重点,要在加强保种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种技术水平上下工夫。有效开展种质鉴定、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等工作,确保登记品种不丢失,主要经济性状不降低。

3.推进产业化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是畜禽资源保护的目的。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育种场,组建育种群,开展系统选育,提高生产性能,推进种猪繁育和优质猪肉生产。大力培育优质、高繁、抗性强等特色鲜明的专门化品系,有计划地开展配套系和新品种培育。树立特色品牌,培育消费市场,推进产业化开发,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4.加强宣传和指导。针对地方猪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建立专家联系制度,实施“点对点”、“一帮一”的服务,确保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保护与利用水平。加大对地方品种优良特性及其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保种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氛围。

三、真抓实干,切实做好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

开展地方品种登记,逐步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是做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将在“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所有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开展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各省畜牧部门、推广单位,特别是各国家级保种场,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真抓实干,确实做好品种登记工作。

1.精心组织,措施有力。开展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部里有关要求,精心组织实施,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今后在其他畜种中全面推行地方品种登记工作,探索经验,做出表率。

2.认真负责,工作到位。各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今后要把品种登记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按照登记工作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登记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3.齐抓共管,发挥作用。各省畜牧部门、技术推广单位要发扬严谨务实、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必要的情况下,组织对保种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登记工作到位,真正发挥出登记工作的作用。技术支撑单位的有关专家要悉心指导,严格监管,确保登记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及时性。

猜你喜欢

保种场品种登记猪种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强化登记许可审查 严格规范品种命名我国品种登记许可质量提升
强化登记许可审查 严格规范品种命名 我国品种登记许可质量提升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保种育种场种牛编号方法与应用
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研讨会在山东召开
探讨办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相关要求
山西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现状与对策
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