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单元模式下分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4-12-20康延杰许梦雅通讯作者
王 平 姜 波 康延杰 许梦雅(通讯作者)
1)河南巩义市人民医院 巩义 451200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等特征,迄今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模式,其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1]。急性脑卒中的诊疗技术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脑卒中患者寿命逐渐延长,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针对目前康复治疗人员配置短缺的情况,我科自2013年以来,对脑卒中单元偏瘫患者进行分级康复疗法,并对各阶段功能给予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3-12在我院卒中单元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6例,均经颅脑CT 或MRI检查确诊的初次发病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年龄40~80岁;GCS评分>8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能力低下;患者能配合康复训练,无训练禁忌证;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发病1周内开始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均签署康复治疗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n 性别男 女 年龄(岁) 病程(d)脑卒中类型脑梗死 脑出血康复组58 28 30 59.18±6.32 23.56±4.05 31 27对照组58 27 31 58.91±6.17 24.47±3.97 30 28
1.2 治疗方法 (1)康复组采用分级康复疗法,初期的“一级康复”,即发病后1~2周,在临床科室或ICU 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健、患肢主动和被动活动训练;抗痉挛体位摆放;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桥式训练;健、患侧翻身练习;腕关节、踝关节背伸的牵伸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维持训练,自双手支撑坐位,过渡到双手放于膝上坐位,直至双手无支撑维持床边坐位30min;然后开始进行床边健、患侧起坐练习。恢复期的“二级康复”,即发病后3~8周,在康复中心或康复病房进行治疗,并依据患者的病情,巩固一级康复措施,包括移乘训练;坐站转换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单腿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神经肌肉发育技术的应用等,并加入相应的作业训练,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中后期的“三级康复”,即发病后3~6个月,在家庭或社区中继续康复治疗,包括梳洗、穿衣、吃饭、处理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能力练习,必要的家务和户外活动训练等。(2)除上述治疗外,还对其家属、患者、护士进行康复知识教育,每周五下午下班前30min,组织护士、家属和患者学习偏瘫患者共性的康复治疗方案,使患者家属和护士理解并学会,将其作为治疗师布置的家庭训练作业,请家属及护士在非训练时间对患者进行维持和巩固训练,出院前2d对其家属、患者进行院外康复计划培训。第一、二级康复,由治疗师一对一进行治疗,5~6次/周,45 min/次。第三级康复,在社区进行,由主治治疗师每2周上门指导患者1次或电话随访,有条件的患者也可到康复医学科门诊接受系统的康复指导。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指导治疗,必要时进行家庭设施的改造,购置或自制部分康复用具,如矫形斜板、滚筒等。(3)对照组前期常规内科治疗与康复组相同,但不进行系统的分级康复治疗。
1.3 评定方法 运动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评分法,ADL能力评定应用改良Barther指数(Modified Barther Index,MBI)评估。由经过规范培训的同一专职康复治疗师进行评测,每一位患者均接受4次评定,即治疗前、治疗4周、8周及6个月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入组时各项测评量表评分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系列分级康复治疗后,康复组4周、8周、6个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及MBI评分比较((±s),分)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及MBI评分比较((±s),分)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1;与组内治疗1个月比较,b P<0.01;与组内治疗3个月比较,c 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d P<0.01;e P<0.01,f P<0.01
组别 n 治疗时间 Fugl-Meyer评分 MBI评分康复组58 治疗前15.1±2.47 23.9±2.78治疗4周 26.2±3.07ad 37.1±3.41ad治疗8周 61.4±4.91be 70.8±3.72be治疗6月 78.3±5.01ef 84.0±3.50ef对照组58 治疗前 15.3±2.92 24.2±2.91治疗4周 18.1±2.31a 28.9±2.94a治疗8周 39.7±3.06b 47.7±3.09b治疗6月 47.4±3.98c 61.6±3.13 c
3 讨论
卒中单元是卒中治疗的一个新方向,系统、全面的研究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脑卒中发展规律,制订更科学的临床治疗策略,且对进一步完善卒中单元建设、提高卒中单元服务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使患者早日功能恢复、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是早期康复应关注的问题。资料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康复介入越早,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越好[3-4],机体发生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及功能重组是神经功能系统的重要基础[5]。脑卒中康复治疗正是基于该理论,通过肌肉、关节运动不断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本体感觉冲动信息,有助于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功能重组或代偿;通过进行正常运动模式训练,能显著抑制异常肌张力,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形成,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功能代偿,患者通过三级康复治疗学习和训练,康复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均明显提高(P<0.01)。
本文治疗组经过6个月系列分级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分级康复治疗模式切实可行,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1]吴菲菲,孙金监,朱立著,等.卒中单元模式下的综合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803-805.
[2]全国第四期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70-380.
[3]郑华,孙宝民,占燕华,等.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6):394.
[4]Hayes SH ,Carroll SR.Early intervention care[J].nacate Patient Arch Phys Med Rehabil,1986,67(5):319-321.
[5]吴彦,刘罡.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4):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