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4-12-19黄筱彧韦素琼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空间文化

黄筱彧,朱 艳,韦素琼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0 引言

文化产业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精神文化消费需要的产业[1]。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是一种新兴生产力资源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而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高附加值、低污染率、高就业率等优势得到产业规划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产业园、文化软实力等概念不断被提出和应用。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着显著的特点:1)文化继承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当地的文化资源基础之上的,是区域文化特色的产业延续;2)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发展完备的文化产业包括创意设计、工艺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3)柔性生产,文化产业强调创意和内容,内容是文化产品的本质,需要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差异化生产;4)存在部分垄断市场,无论是规模经济驱动还是本国文化垄断因素影响,文化产业的一些行业存在着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分散的产业市场;5)最为重要的是作为“学习型经济”的代表,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集群效应。

空间集聚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产生集聚经济、生产过程的地域互补性、形成创意氛围和创新网络3个方面。从文化产业的集聚特征来看:一方面,文化产业集聚特征与传统产业不同,传统产业通常在节约成本的驱动下选择交通便利、靠近资源、劳动力丰富的区位,而文化产业的集聚区位具有明显的创意人才、生产环境、技术更新的偏向,同时文化产业的集聚和生产过程具有文化根植性,中小企业对文化产业集聚贡献大,跨文化行业的横向集聚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又有较大差别,通常有4种典型类型的集聚[2]:以网络游戏、动漫设计等产业为代表的政策主导型产业集聚的区位遵循规划要求,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内容相似;区位诱导型产业通常是在初期自发集聚在消费市场、创意人才、文化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区位,然后形成路径依赖,逐渐做大,例如文化旅游、工艺加工等产业;垂直关联型产业通常是大型企业垂直扩张的需求下形成的多层次复合型产业集聚,在传统传媒业尤其最为显著;还有一种是由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水平关联型产业集聚,集聚的区位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但多以艺术设计、影视制作等生产差异性内容产品为主的产业为主。因而,针对文化产业的集聚特征进行区域文化产业各部门集聚水平的测度和空间布局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

产业集聚作为重要的外部性概念起源于1890年马歇尔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针对文化产业的产业聚集现象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已经进行一些相关工作,总体上定性描述多于定量分析。国外学者认为文化产业的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关联[3-4],提出“新生产空间”的概念并研究由此引发的城市复兴现象[5-6],且进一步发展了其网络根植性概念[7],还有些学者分析了集聚的负面效应[8-9],并通过调研还发现了文化产业的反聚集现象[10]。国内学者则大多从概念、布局、机制、集聚过程等方面进行理论的阐述[11-13],而微观的实证研究相对不多。定量研究主要有2个方向,一个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产业的纵向集聚,该方向忽视了地理要素的空间属性,另一个是从产业空间角度进行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横向测度,后者具体有2种思路,一种是基于地理尺度分割单元的空间聚集测量,主要的测量方法有罗伦兹曲线[14]、区位熵[15]、E -G 指数[16]、Theil指数和 Moran’I指数[17]等,受行政区划的尺度限制,此方法在城市内部的微观企业研究难以适用。另一种是基于点分布模式的地理集中度测量,主要有NNI指数[18]和Ripley在1976年提出的K函数[19],随后有人对K函数进行了修改相继提出了L函数、D函数和M函数,国内薛东前[20]、王莉萍[21]等学者运用该方法进行了文化企业的空间特征研究。不同区域的范围尺度是不同的,NNI指数忽视了这个尺度差别,而L函数虽将尺度作为空间变量,对区域边界大小十分敏感,由于区域往往是几何不规则的面状实体,在地区间进行对比时范围尺度选取会受主观因素影响,研究尝试用标准距离作为范围变量的标准,即作为不同地区间文化产业的L函数 (地理集中度)比较的尺度依据。

产业布局特征研究除了集聚趋势外还有其空间分布的具体形态分析,目前经济地理学界针对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的刻画方法主要有产业区位论[22]、点—轴模型、产值等值线[14]、企业核密度图[23]、空间聚类图[24]、流空间网络结构[25]等。一种类型是通过拓扑符号对产业功能区的空间结构进行概括,例如点—轴模型、流空间网络结构,另一种类型是针对空间企业点模式进行集聚格局的刻画,主要有产值等值线、企业核密度图、空间聚类图,前者强调产业之间的空间功能组合,后者则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刻画产业的空间格局。产值等值线结合企业的产值信息与空间信息进行插值分析,此方法数据不易获取,而空间聚类图能统计出集聚范围和集聚趋势,本质上反映的是地理位置的统计意义,相对而言,核密度方法不仅能刻画集聚趋势,同时可以能反映企业分布的强度大小,易于区分产业集聚区的中心—外围结构,是产业空间分析应用较多的方法。

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凭借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地位,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29.8%,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产业15.57个和12.6个百分点[26]。到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7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十二五”时期是福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规划。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依据福州市政府2010年出台的《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1—2015年)》,将福州的文化企业划分为工艺美术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文化会展业、广告创意业、动漫游戏业、创意设计业七大一级产业部门和21个二级产业部门 (表1),这七大重点行业在2010年实现的增加值已占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总值的80.11%,成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表1 文化企业分类Table 1 A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研究数据来源于福州黄页和百度电子地图,总共收集了福州晋安、鼓楼、台江、仓山、马尾5个区2 725个相关文化企业和9个文化产业园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其中文化会展业企业50家、创意设计业企业52家、工艺美术业企业208家、文化休闲旅游业企业458家、动漫游戏业企业488家、现代传媒业企业505家、广告创意业企业965家,并通过位置信息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制作出定点数据 (图1、图2)。

图1 福州文化企业分布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Fuzhou's cultural industries

图2 福州主要文化产业园分布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Fuzhou's cultural industries parks

1.2 研究方法

选用基于距离的L函数进行企业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分析,L函数 (Besag1977)是Ripley'K函数以零为基准做的一个标准化变换。原K函数为:

式 (1)中g(ρ)是一个径向分布函数,在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只与点之间的距离有关[19,27]。

经变换的L函数为

L变换的含义是r范围内的点在区域平均密度λ时,分布的范围与r的差值,前者可视为观察值,后者为预期值[28]。当L>0时,与该范围的随机分布相比,聚类程度更高,当L<0时,与该范围内随机分布相比,离散程度更高。

该空间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多距离的空间尺度上的,即不同的空间阈值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分析模式,该方法可直接进行针对要素质心的点模式集聚或扩散趋势在范围变化而变化的研究,其结果是点模式集聚水平与空间范围的关联函数,对区域边界大小十分敏感,但在进行不同地域上的点模式进行对比性分析时,则需要选取一定的范围阈值来确定适当的分析模式。

选择标准距离的测量值作为范围阈值。点模式是标准距离以计算空间上各个点到分布地理中心位置的欧式距离的标准差,标准距离本身就是度量点分布中心周围的集聚和分散程度,提供有关中心周围要素分布的单一汇总度量值。公式如下:

其中 (xi,yi)是点要素的坐标,是地理中心的坐标,n为点的个数。

用标准距离确定点聚集范围,然后再用L函数对范围内的点模式聚集程度进行定量表达。

2 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集聚特征

对福州市全市和各地区文化产业的点模式进行L函数 (地理集中度指数)的测算,并经过归一化无量纲处理,得到结果如表2。

表2 各区文化产业L函数值Table 2 The L function value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five regions

表3 福州市5区分部门企业点模式的L函数Table 3 Distinguished point pattern enterprise sector L function in the five regions

从文化产业地区聚集状况来看 (表2),在全市范围内,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的L函数都大于0,整体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从各区来看,晋安区产业聚集程度最高,其次为马尾区,而台江区、鼓楼区和仓山区的聚集程度相对较低。

从各区文化企业数占全市文化企业总数的比重来看,鼓楼区和台江区的文化企业数量最多,该区是福州市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所在,仓山区和晋安区的文化企业次之,马尾区的文化企业比重最小。

鼓楼区作为福州市的中心城区,区位条件优越,文化企业在全市的比重约为31.3%,文化产业部门齐全、基础良好,拥有东街口、火车站商贸城等重要商圈,又有三坊七巷、于山风景区、乌塔等名胜古迹,目前还建有芍园壹号文化创意园、源脉温泉休闲园、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等创意文化产业园,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向心力,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域。鼓楼区由于交通发达、文教水平高,现代传媒业、广告创意业、文化会展业在该区高度聚集,尤其是五一路等主要的文教、办公区,而动漫游戏业和文化旅游业企业数量大,服务范围小,故在该区分布较为分散,创意设计业由于企业数量不多,集群水平不高,另外工艺美术业有一定的集聚,以工艺品的设计与贸易企业为主。

台江区的文化企业在全市的比重约为27.9%,该区是福州市重要的商贸中心,文化消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9],并且拥有榕都318文化艺术创意街区、海西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外围层的服务性文化企业以及文化产业相关的下游销售企业迅速发展,例如动漫游戏企业、广告创意企业在台江商业区聚集明显,尤其是工业路、国货西路,连接着宝龙、中亭街、茶亭等重要商业区,创意企业集聚尤为明显,现代传媒业在该区聚集程度同样较高,主要有福州电视台、东南快报、福州晚报等媒体企业以及一些驻地记者站,文化旅游业以旅游服务为目的的旅行公司较为集中地分布于几个商业街,而该区创意设计企业和文化会展企业数量少,没有形成集聚空间。

仓山区的文化企业在全市的比重约为20.2%,该区居住人口较多,仓山万达、学生街等商圈兴起,文化会展业和文化旅游业初具规模,是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区。同时仓山区有着十分丰富且尚未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严复墓、烟台山历史街区,目前建成了海峡创意园、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是福州会展业的重点规划区,在福州旧城改造过程中得到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仓山区主要聚集产业是工艺美术业和动漫游戏业,分别围绕工艺品生产基地和科研院校聚集,形成了金山工业区和仓山学生街两大集聚中心,而重点规划的文化会展业目前在该区较为分散,该区规划建设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和福州展览城两大文化会展中心,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晋安区的文化企业比重约为18.4%,该区是中心城区工业部门的外迁目的地,局部区域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中心,部分产业如工艺美术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同样具有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该区目前已建成福百祥1958文化创意园、闽台A.D创意产业园、福州海峡工业设计创意园,工艺美术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业是晋安区的优势产业,在寿山石、温泉等文化资源分布条件的影响下呈现出高度聚集态势,聚集中心主要在原料产地和创意产业园区。由于产值比重低,该区北部多山地,经济活动受地形压缩,集中分布在南部文化资源丰富或者交通便利的局部地区形成集聚中心,因为成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

马尾区是中国近代海军教育发源地,船政文化是其优势的文化资源。马尾区由于区位偏离中心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薄弱,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港口贸易区,受产业规划方向影响,文化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且主导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性较小,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其主打船政旅游的文化休闲旅游企业聚集在船政文化旅游区附近,少量的广告创意企业围绕中心商业区聚集。其他文化部门的企业数量不足,未达到集群的规模。

依据各区现有的文化资源、市场需求、经济基础等产业发展条件并结合文化产业各行业空间布局现状,可以确定各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优势行业如表4。

表4 各区的优势产业Table 4 Advantage industries in the five regions

2.2 行业分布特征

从全市范围的七大行业的L函数值 (图3)以及核密度图 (图4)来看,各个行业均呈现出空间聚集趋势,基本符合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工艺美术业聚集水平最高,现代媒体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动漫游戏业和广告创意业聚集水平也较高,相差不大,而创意设计业聚集水平则相对较低。

图3 全市范围内文化产业各部门L函数值Figure 3 Cultural industry departments L function value

图4 各行业的空间分布Figure 4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e industries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 (现代传媒业、创意设计业)来看,其发展要求产业内部直接的产业联系,生产功能性和空间辐射力较强,现代传媒业和创意设计业是区位依托型产业,需要交通便利、信息流通、产业环境等多方面条件,属于文化创意内容的生产企业。福州市的现代传媒业以传统优势媒体企业为主,例如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州日报等,多属于投资密集型产业,规模较大,强调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协作,如《福建日报》报社不仅办报纸杂志,还发展线上网站东南网、广告公司等外围产业,具体表现为在鼓楼区形成聚集中心,由传统媒体企业自发聚集形成核心然后向台江区和晋安区扩散,在仓山区则呈现出弱聚集分布。创意设计业以对相关的下游生产企业的服务功能为主,与制造业存在地域上的附生关系,并且其产业发展依赖良好的创意氛围,而目前福州设计产集群竞争力不强,设计企业数量不多,只有几家建筑设计公司和工业设计院,主要还是离散分布在中心城区一带,未与下游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空间扩散能力不足,总体上呈现出低聚集趋势。

从文化产业的外围层 (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动漫游戏业、广告创意业)来看,这类部门需要充分利用城市功能和资源,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并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文化休闲旅游业属于市场和资源指向型产业,受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大,但目前福州已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多,主要是三坊七巷和船政文化区,故文化旅游企业的空间聚集分布明显,并呈现出多核分布结构,在全市的旅游景区、商业区形成聚核并向四周扩散。文化会展业属于政策指向型产业,需要政府主导规划,并提供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信息交流、树立企业形象具有中有作用,在鼓楼区呈聚集趋势,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基础,除了仓山区的文化会展业沿闽江聚集分布有加强的趋势外,在其他区主要呈现出离散分布。动漫游戏业既有上游动漫设计和生产型企业,又有网吧、动漫城这样的下游服务型企业,上游企业主要受技术培训机构和产业政策影响,聚集于芍园、福州软件园、网玛、网龙动漫等动漫产业基地,呈现出集团聚集态势,下游企业属于市场指向型小型网络商家,主要是向仓山学生街、东街口等人流量大的区域聚集。广告创意业是市场指向的服务性产业,大型广告企业集团集中在市中心,主要服务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四大媒介,周围多属于服务范围较小的微小企业,在各区呈聚集分布。

从文化产业的相关层 (工艺美术业)来看,由于承接文化的物质生产功能,直接面向市场,该类产业与区域城镇中心之间形成制造中心与市场的关系,工艺美术业因其生产部门以原料产地为导向,销售部门以商业贸易区为导向,一方面在晋安区和仓山区这样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聚集,另一方面在鼓楼、台江区的商品贸易便利的城市CBD区域聚集,两者存在明显的地域生产联系,而在其他区聚集程度较弱。

从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来看,互补性产业的空间组合仅在市中心较为完善,表现为鼓楼、台江两区形成了多数行业的核心分布区,一些有生产联系的行业,如创意设计业与动漫游戏业、文化会展业分属于上下游关系,能够在市中心相邻空间互补生产,组成产业链,并且中心地带的文化生产氛围较为浓厚,在产业园区的主题建设、商业培育、交流场所建设的带动下,容易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而在周围地区,各个产业分布缺乏系统规划和部门配合,空间联系不足。例如文化旅游业与工艺美术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都可以形成产业联动,而寿山石、木雕等工艺品的主要产地因其深厚的工艺技术积淀和手工业氛围本身可以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构成产销一体化、生产性和服务性的产品整合的文化消费区,然而中心城区以外的地区两者产业布局搭配并不协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采用标准距离和L函数2种方法对福州市文化企业位置信息的点模式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化产业在全市总体上以向城市中心集聚趋势为主,即中心密集南北分散,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的圈层结构,从企业总量和集聚程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区位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不同:鼓楼区和台江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属于区位优势型发展产业区,仓山区和晋安区是外围区,属于市场优势型发展区,马尾区则是边缘区,属于资源优势型发展区域,文化经济的影响力也由中心向四周减弱。

不同行业空间分布态势不同,呈现出多核心产业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的核心层产业尤其是创意设计业相对弱势,仅在鼓楼区有集聚的趋势,聚集水平偏低,外围层和相关层依托市场和资源发展规模较大,但相对分散。现代传媒业、广告创意业和动漫游戏业发展初具规模,出现大企业带动的集群现象,在多区呈现出单核聚集空间;文化旅游业和工艺美术业在全市主要的文化资源分布区聚集,形成范围较大的聚集区;创意设计业、文化会展业处于初级规模阶段,产业链发展水平较低,总体呈现出空间离散的态势。从文化产业集聚的一般性规律来看,产业集聚的本质是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是密切联系企业的空间整合,适用于文化内容的生产性企业,如创意设计、传统媒体、动漫设计等等产业,一些生产内容简单、创新要求不高的服务性小企业竞争成本大,适合分散布局,服务需求市场,例如广告咨询、营销策划、旅游服务等等。另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其空间布局形态不同,就文化产业而言发展水平高、竞争力强、协同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程度高,企业组合类型多样,呈现出单核心或者多核心的地域结构。

研究认为,L函数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空间尺度下点模式的集聚程度的差别,测算点模式的标准距离作为L函数尺度选取的依据,所得函数值进行比较方法可以用于不同边界大小的区域之间产业集聚程度的比较分析,但它和其他方法的差别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3.2 建议

首先,强调创意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和完善文化产业集群体系,打造福州市的“创意文化中心”和“文化经济增长极”,并通过上游创意产业联动和辐射作用带动下游相关产业和周围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逐步形成“中心设计-外围生产-多方销售”的空间梯次扩散的文化产业格局。重点在于增强创意设计业实力,开发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新模式,研究增强创意设计业与相关生产企业的空间配置的优化思路。将特色民俗资源与工艺品产地资源深度整合[30],从而推进工艺美术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业的空间联动和整体提升,推进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的产销组合。

其次,福州市各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于本区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制定相应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和方针,并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鼓楼区作为福州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核心层产业,尤其是较为薄弱的创意设计业,积极引进生产技术,完善和优化产业链结构,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逐步形成地区性“柔性生产综合体”,为周边下游文化企业提供内容服务。台江区作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可以定位为区域“文化消费中心”,进一步优化文化企业与商业区的空间组合结构,形成良好的文化服务和消费氛围。仓山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区,重点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并完善文化会展业的配套产业和集群质量,同时承接中心城区的制造业空间扩散,适当发展了相关的工艺品制造业。晋安区注重工艺品制造业整体效益提升的同时,重点发展特色工艺美术业相关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注重两者的空间配合和产业集群效益的发挥,深度开发温泉资源和森林资源,努力打造“城郊文化休闲带”。马尾区紧紧把握船政文化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马尾船政文化的资源潜力,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丰富福州市多元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

最后,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福州市是两岸产业战略合作以及两岸产业对接的桥头堡,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台湾进行文化产业双向交流合作的榕台文化主题和产业空间战略,增加以台湾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经济的新增长区。

[1]Liu Ji-fa,Qiu Hong-ji,Chen Huai-ping.Science The Cultural Industry[M].Beijing: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2005.[刘吉发,丘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Mao Lei.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M].Zhenjiang:Jiangsu University Press,2013.[毛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演化和发展 [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3]Scott A J.Capitalism,cities,and the production of symbolic forms [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1,26(1):11-23.

[4]Scott A J.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J].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4):461-490.

[5]Hutton,Thomas A.Spatiality,built form,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inner city[J].Environment& Planning,2006,38(10):1819-1841.

[6]Henderson J V.Ways to think about urban concentration:neoclassical urban systems versu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6,19(1-2):31-36.

[7]Coe N M.A hybrid agglome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a Satellite-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 in Vancouver's film industry[J].Urban Studies,2001,38(10):1753-1775.

[8]Zukin S.The Cultures of Citie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9]Gibson C.Cultures at work:Why culture matters in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Social& Cultural Geography,2003,4(2):201-215.

[10]Zhao Ji-min,Liu Wei-dong.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ies by geographers[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503-510.[赵继敏,刘卫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503-510.]

[11]Li Lei-lei,Peng Su-ying.Research genealogy and prospect on creative clusters:The metaphor of culture ecology[J].Human Geography,2008,02:33-38.[李蕾蕾,彭素英.文化与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谱系和前沿:走向文化生态隐喻.[J].人文地理,2008,02:33-38.]

[12]Zhang Qiang.City's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China:Status,distribution,and development strategy[J].Progress in Geography,2013,08:1227-1236.[张蔷.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 [J].地理科学进展,2013,08:1227-1236.]

[13]Qian Zi-hua,Yan Xiao-pei.Review on culture industries in western Geography circles[J].Human Geography,2010,02:13-19.[钱紫华,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文化产业研究述评 [J].人文地理,2010,02:13-19.]

[14] Wang Wei-nian,Zhang Ping-yu.On location factors for constructing urban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J].Human Geography,2006,01:110-115. [王伟年,张平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J].人文地理,2006,01:110-115.]

[15]Zhou Shang-yi,Jiang Miao-miao,Wu Li-ping.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Beijing urban area[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6,6:127-133.[周尚意,姜苗苗,吴莉萍.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7-133.]

[16]Zhao Xing,Zhao Ren-kang,Dong Bang-ying.A spatial analysi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ased on ArcGis[J].Jiangsu Social Sciences,2014,02:52-58.[赵星,赵仁康,董帮应.基于ArcGIS的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分析 [J].江苏社会科学,2014,02:52-58.]

[17]Houdebine M.Concentration géographique des activités et spécialisation des départements francais[J].Economie et Statistique,1999,326(1):189-204.

[18]Yuan Hai.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J].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Forum,2011,2(013):65-72.[袁海.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013):65-72.]

[19]Wu Bi-hu,Tang Zi-ying.A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national 4A grade tourism attractions in China[J].Human Geography,2003,18(1):1-4,28.[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 (点)为例 [J].人文地理,2003,18(1):1-4,28.]

[20]Ripley B D.The second-order analysis of stationary point processes[J].Journal of Applied Probability,1976,255-266.

[21]Xue Dong-qian,Liu Hong,Ma Bei-bei.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urban area of Xi'an City,China[J].Geography Science,2011,07:775-780.[薛东前,刘虹,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J].地理科学,2011,07:775-780.]

[22]Wang Li-ping,Dong Zhi-bao.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urban area of Lanzhou City,China[J].Sh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2,03:174-179.[王莉萍,董治宝.兰州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陕西农业科学,2012,03:174-179.]

[23]Cao Jing.Beijing's industr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enlightenment[C] //Academic abstracts of the 2012 annual meeting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ese.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ese,Henan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2012:1.[曹靖.北京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与产业区位论启示 [C]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中国地理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2:1.]

[24]Xue Dong-qian,Guo Rui-bin,Cai Chao,et al.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layout mode evolution of arts and culture industry in Xi'an[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4,02:77-82.[薛东前,郭瑞斌,才超,等.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时空格局与布局模式演化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02:77-82.]

[25]Wei Ye.Spatial structure of Shenya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of flows[D].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13.[魏冶.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市空间结构研究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6]The special planning for the Fuzhou developmen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uring the twelfth five year period”(2011—2015)[Z].Press and Publication Bureau of Fuzhou,2010.[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1—2015)[Z].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2010.]

[27] Ripley BD.Modelling spatial patterns[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Methodological),1977,172-212.

[28]Besag J.Comments on Ripley's paper[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1977,39(2):193-195.

[29]Wei Su-qiong.A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t commodity in Fuzhou district[J].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1,3:23-28.[韦素琼.福州市旅游商业发展现状及开发研究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3-28.]

[30]Wang Xiao-wen.An elementary study of the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he resource of repast culture in Fuzhou[J].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1,03:112-116.[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112-116.]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