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
2014-12-18刘东医
刘东医
河南通许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通许 475499
脑动脉瘤是临床颅内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较大可能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病死率75%[1]。传统的治疗方案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血管造影及对症治疗,但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治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部分患者会在等待治疗的期间出现不良事件,造成脑水肿、脑痉挛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2]。本文探讨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血管栓塞术及显微手术夹闭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1-09—2013-09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动脉瘤患者,将其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3~85岁,平均(61.5±2.3)岁;病程1~14个月,平均(5.2±0.6)月。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4~84岁,平均(61.4±2.2)岁;病程1个月~16个月,平均(5.4±0.7)月。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N)或脑血管CT成像(CTA)检查并确认,同时能够显示出患者动脉瘤的具体部位、长轴及大小等情况。对照组采用血管栓塞术,颈项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以便实现造影,依照动脉瘤体及其大小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类型、长度、直径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后使用常规尼莫同对脑血管进行控制,还要给予其高血压、高血容量、高血液稀释度及抗凝治疗,以预防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3]。观察组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患者全身麻醉,采取翼点入路,在显微镜下使侧裂分离,脑脊液排放后,给予完全暴露的动脉瘤实施夹闭。术后为防止患者出现脉血管痉挛,给予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的常规治疗。
1.3 观察的指标 包括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操作时间、出血量、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
1.4 效果判定 治愈:所有临床症状都全部消失,手术后检查证实,动脉瘤已经全部或基本消失,其神经功能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所有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检查证实动脉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缩小的幅度>50%,神经功能有较大幅度改善;无效:所有的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变,严重者病情出现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对比 2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2.2 2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85.15±3.73)min,观察组(62.38±4.26)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42.78±24.17)mL,观察组量(104.85±12.69)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的恢复时间(14.37±1.99)d,观察组(8.22±0.87)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显微手术夹闭被临床公认为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金标准”[4],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脑动脉瘤在病情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破裂出血现象,还能够有效清除位于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和脑内血肿,明显减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程度明显减轻。目前,随着血管内栓塞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血管栓塞术也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手段。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之,在脑动脉瘤患者治疗时,应用显微手术夹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正克,曾琳,苏国生,等.脑动脉瘤血管栓塞术与显微手术夹闭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13):210;211.
[2]郭爱香.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围手术期配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107-108.
[3]廖毅超,胡国庆,陈杰,等.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破裂脑动脉瘤[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2):251-253.
[4]赵千山,王向宇,黄浩炜,等.出血性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3,(4):4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