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课堂教学自我评价体系探究
2014-12-17于晓波李臣之
于晓波 李臣之
教师自我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有力手段。论文针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不足的现状,构建了一个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框架,以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觉反思,成为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实践者。实施课堂教学自评,目的是改进教学。因此,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自评培训制度,重视自评结果应用。
课堂教学 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评价提出新的要求:“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1]。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形式,是传统他人评价的有益补充,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评价的探索模式,旨在使教师通过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最终得到自我提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在课堂中成长,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理论上,教师课堂教学自评应该是教师教学评价的最佳方式,只有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最清楚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与困难。但理论与实际总存在差距,以教师教学自我评价为中心的基于内在标准的评价非常少见,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真正实现还有待时日。
一、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理念
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具有反思、诊断,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进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教师教学自评的出发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教学自评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当今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仅是其展示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舞台,同时也是他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课堂教学评价应对教师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既要对教师教学进行测量和评估,还应该通过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定位角色,找出差距,诊断修正,实施转变,直至自我完善。教师教学自评正是促进教师反思并使教师教学更为主动、积极的手段和工具之一,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价利器,并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
2.教师教学自评的落脚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依然把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定标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依然停留在知识目标的达成,即便有些教师关注到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活动,修正教学失误,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已成为教学评价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对挑战,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测量学生掌握知识领域外,还要反思为学生认识、感知、体验、探究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否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和独特视角,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生命世界,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教学自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自评的最基本立足点。
3.教师教学自评的生长点:促进评价系统完善
我国中小学几十年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表明,要素分解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占据主流地位,课堂教学评价一般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基本功等诸多要素,研究者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理论演绎法,先把各要素逐步分解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指标评价体系[2]。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领导、学科组长、同事、学生等,教师只是被评对象,很难发挥教师评价积极性。没有教师参与的评价,教师将不会对教学改革付出额外的努力,完善评价系统只是空中阁楼。当今,教学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已成为发展性教学评价新模式。教学自评打破教师已有的经验和既成的惯例,去除教学的“经常化”,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对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二、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特征
教学自我评价为教师积极反思自身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提供了现实土壤,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并契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它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反思性
教师自我评价与教师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促进有密切的联系[3]。教师通过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素材,对已经做出的和即将做出的结果及决策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剖析、反观和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反思是教师自评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自评中反思,可有效增强教师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规范反思实践,诠释反思结果,让反思真正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自觉行动。
2.过程性
教师教学自评既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诊断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传统教学评价强调静止的、横断的终结性评价,而教学自我评价则强调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性评价。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仅发生在某节课的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思,也贯穿于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教师整个教学生涯。教师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由初任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3.实践性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原创性和动态性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带来契机和可能。教学自评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再思考、反省、探究的一种行动研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教学对象,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实践—反思—再实践中构建个性化的自我教学模式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使用。教学自评的实践性不言自明。
4.诊断性
教师教学自评是课堂教学诊断的灵魂所在。课堂教学诊断不应局限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审查,更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投放在学生学业成绩上,使课堂诊断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教学自评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做到适时反思、及时诊断、查找原因、调整修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为了课堂教学诊断更有依据和富有成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即教师在教学自评过程中跟进一套相应程序或工具,帮助教师有“据”可依,发展教师课堂诊断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三、发展性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标准与实施
教学自我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采取多种办法搜集评价资料,对教学能力进行自我判断的过程。关于教师教学评价标准的探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听评课。在前苏联教学理论影响下,国内课堂教学评价从一堂课的标准入手,对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提出要求。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李秉德先生运用系统论观点,提出教学七要素说,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教学理论体系[4]。随着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在国内得以恢复与发展,教育行政部门、科研单位和学校掀起了编制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热潮。李蔚教授采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编制出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5个子系统组成的“课堂教学评议标准量表”。量表简便易行,为检查和指导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统一标准[5]。进入21世纪,有效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评价增添了丰富的实践范例。孙亚玲教授从有效教学视角提出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反馈、教学组织与管理构成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搭建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系。[6]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全面推进,要素分解法已成为当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瓶颈。实践表明,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亟需建构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7]。发展性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系统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适合本土国情,使其具有科学性和适切性;完善课堂评价系统,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使其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引导教师积极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其具有实践性和主体性。
1.自我评价标准:科学性和适切性的统一
科学的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标准应该反映教学的客观规律,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观,并能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主要依赖一线教师自己摸索,鲜有大学及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由于一线教师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尺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完全依赖教师的主观判断,很难确定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改变当前课堂教学自评备受冷落的现状,不仅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引起大学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加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就新课改推进中的教学自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课程与教学专家、测量与评估专家、一线教师等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完成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2.自我评价内容:多维性和全面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师生双边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我国课堂评价标准一直沿用要素分解法对课堂教学过程诸多要素进行赋值或等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但面对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这一评价标准越来越显示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教学评价改革应该建立在遵从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运筹,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确引领,实现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进步的双重功效(见图1)。
图1 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结构图
(1)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仅仅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尤其是学困生的转化。因此,教师教学评价标准既要涵盖教师课堂教学,还要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评价标准中应该包括如下内容:课堂引入恰当,教学层次安排合理;教学内容准确,正确解读教材;课堂结构完整,体现教学认知结构;课堂时间把握恰当,教学密度安排科学,不拖堂;课堂练习适中,讲练结合,给学生预留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及时纠正和讲解学生学习问题,避免重犯错误;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结束有小结,条理清晰,简明易懂;关注学困生,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全体学生发展。
(2)学生学习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大多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关心学生学习结果。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往往以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来代替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环境是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的,学生学习不仅受教师“教”的影响,教学情境、教学组织、师生互动等变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教”不能等同学生的“学”,“学习结果”更不能等同于“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环境入手,评价标准中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自然至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体现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学生学习过程中突发事件及其处理,优化学习环境等。评价学生学习既要使学生对学科更有兴趣、更具创造力,还要关注学生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使课堂教学评价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学”上。
(3)教学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基本文化知识,关注个体生命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不能空谈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有条件的,需要借助于教师指导。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更多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表现在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解决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多媒体和教具运用是否恰当;教学容量是否适度等。一节课程如果教学效果不佳,即便是再华丽的“精品课”、“示范课”,其本质上不过是中看不中用,多少有自娱自乐之嫌。
3.自我评价实施:实践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参与程度。当下,中小学在开展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如中小学管理者对教师教学自评缺乏足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虽然广大教师对自评目的及作用有所了解,但不深刻、不全面;课堂教学自评缺乏相应评价标准;自评过程缺少专家学者指导;教师对自评内容模糊不清,对自评结果利用不佳等,这些已严重影响教师参与教学自评的积极性。教学自评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不断反思、调整、提高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如何引导和组织教师有效地开展自评,已成为开展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课题。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外在评价不容易把握教师的内在体验和身心状态,无法解释教师教学的差异性和生成性。而教学自评恰恰可以发挥教师评价主体地位,使教师公正、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确定评价标准是实施自我评价的前提
标准是衡量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状态的尺度和准则[8]。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标准是对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具体规定,是教师评价自己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依据。没有标准的评价往往会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教师自我评价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实施路径。本研究编制的发展性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量表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效果三个维度,22个题目构成。量表在梳理国内外课堂评价研究成果基础上,契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并结合教师访谈,经过多次修改而成。先后聘请课程与教学论专家2人,教育测量与评估2人,教研员3人,校长8人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18人参与量表的编制工作。题目采用Likert自评6点记分形式,1分表示教师对课堂教学自评的描述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合”,6分表示对题目的描述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得分越多,表明教师自评分数越高。教师可以通过自评总分的变化感受教学质量的改进,亦可根据每个维度的自评分数审视自身教学不足,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佐证。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所在,调整改进,要比评价出一个结果更为重要。关注教学评价的自我反思功能,是有别于历来教师测量与评定的新方向。
(2)教师培训是实施自我评价的保障
教师课堂教学自评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实践活动,需要依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教师在教学自评过程中,可以借鉴自我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状况、水平加以整体判断,亦可以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效果三个层面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指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挖掘原因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因此,为了使教师课堂自评得以有效地进行,就必须对自评程序和步骤加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促使教师了解自评过程,掌握自评方法,解释自评结果,提高自评成效,使教学自评真正落实到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教学自评工作,创设良好的教学自评环境,确定合理的、可操作、适切度较高的自我评价标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自评,明确自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评结果不作为职称晋级、个人奖罚的依据,使教师打消顾虑,用平和的心态剖析自己,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寻找个人“最近发展区”,避免出现自评高估的现象。其次,教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掌握恰当的自评方法和工具,遵循规范的自评操作程序,全面收集课堂信息,客观分析教学活动,合理利用自评结果。同时,也要发挥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让教师在自评—反思—改进—再评价的循环反复过程中不断地检测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既强调教师在自评中的主体地位,又鼓励教师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真正体现教学自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2001.
[2] 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教育研究,2008(1).
[3] 赵希斌.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比较教育研究,2003(1).
[4]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李蔚.课堂教学效果的心理学评价方法.心理学报,1988(4).
[6]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 刘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全球教育展望,2013(3).
[8] 顾明远.学校教学检查与评估运作全书.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作者:于晓波(196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李臣之(1965-),男,四川巴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博士。【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