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让教育回归原点

2014-12-17莫超

甘肃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原点通识人文精神

莫超

“通识教育”是国际顶尖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惯例性称谓,我国通常称之为“人文教育”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性,培养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当前,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本质精神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回到教育原点上来,追问我们办教育的原点是什么?而人文通识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就是回到教育的原点,即旨在教育学生把正确地做人与正确地做事结合起来。

在西方,通识教育已经有比较成型的模式,美国几乎所有的顶级高等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都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为完备的精神人格与人性,本科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才学专业知识。我国高校中虽已建起近百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然而通识教育的尝试却大多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皆把精力放在抓“目”上,即开设大量形形色色的课程,很少抓回到教育原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性这个“纲”。

通识教育理念的根本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或良好的人性。“通识教育”是受教育者未来做人以及做一切工作所必需的通用智慧,如果绕开通识教育而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以及新升本科大学的转型等等都将是走偏锋的,并且最终的结果都会是白折腾的。

中国大学必须以人文通识教育来维护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应立足教育原点重新界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并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应用型”有一个超越性的定位。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用人文精神及美感教育“重塑学生的精神质地”,以造就具备较开阔的胸怀、较通融的见识以及气质文明优雅和人性完备健康的大学毕业生。经此塑造的青年学生,最具有“应用性”,于己于社会,皆为有利。

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以及学习目的是通过对中西方传统人文常识、人文精神的教学,系统地挖掘中西方优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陶冶崇高的精神情操,提高大学生以思维力、情趣力等为基本内涵的“精神力”,同时也在更加开阔的知识背景下,为大学生在新世纪的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所必需的原创性突破能力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或曰形成良好的精神配置。

我们认为教育改革也应包括回到教育原点,如果当前的教育不完全在原点上时,更应如此。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改革,都不能偏离教育的原点,这是教育改革必须明确与坚守的底线,否则办教育就必然会背离教育的根本精神。而优雅教育、情趣教育、智慧教育正是体现教育原点的具体教育内容。在当前中国高校主客观条件所限的情况下(诸如教育体制、课时及教师本身的素质等等现实局限),一时不能全面而系统地开展通识教育时,从优雅教育、情趣教育、智慧教育切入将易于抓住“人文通识教育”的精神与灵魂,不至于使“人文通识教育”变成什么都教,但由于主题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精神灵魂而导致最终什么都没有教到位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钱学森之问?当今中国的教育不出大师,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的青年学子没有被教育得内心优雅宁静,没有对世间真理性的存在抱有热诚、执着地追求精神。因为在科学的路上,有一定的超脱之心,或者说,内心淡泊优雅才能腾出心来聚精会神地追求真理。太多的青年学子只对功利性的名利与地位感兴趣,也只愿意为这些东西努力与奋斗。总之,我们的教育未能打开青年学子们生命的人文界面,使其根本缺乏成为“大师”必有的人文精神力量。

虽然不是每所大学都能成为一流大学,但是追求一流的大学精神则应是每所大学责无旁贷的责任,而践行回到教育原点的通识教育就是这种追求与责任的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原点通识人文精神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通识少年“种”石油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