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沙市海洋渔业开发探析

2014-12-17秦晓华赵康太

新东方 2014年2期
关键词:三沙沙市渔业资源

秦晓华 赵康太

(秦晓华,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赵康太,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海南省设立地级三沙市,这是我国在南海主权争端日益激烈的国际大背景下的战略布局,标志着我国对南海诸岛主权捍卫、资源保护与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三沙市作为我国陆地面积最少、管辖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却承担捍卫国家主权任务的地级市,如何科学地发挥自身的行政管理职能,有效地管辖祖国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三沙市政府一成立就必须要认真思考的命题。三沙市管理着我国广阔的海洋国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开发海洋渔业作为三沙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不仅有利于三沙市对南海的行政管辖,加强我国在南海海域的存在和影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推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一、三沙渔业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西南中沙是我国天然的海洋牧场,有着非常丰富的渔业资源。从2008年开始,海南省水产研究所对西南中沙海域中上层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发现,三沙的各类海洋生物多达3000多种,其中,鱼类资源超过1000种,有经济价值的约有40多种;主要的经济虾类17种,经济贝类150多种,主要的经济藻类162种,还有海参、海龟、玳瑁等珍稀物种。三沙渔业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品质优良,总储量巨大。仅南沙群岛海域岛礁,中上层栖息鱼类就有500种以上,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30多种,特别是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等,产量很高,适合大范围开发。据测算,三沙渔业资源的潜在捕获量为500万吨,每年的可持续捕获量在200多万吨,而目前每年的捕获量仅8万吨左右,开发前景巨大。

海洋渔业是南海的传统产业,开发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近代以来,海南渔民成了南海捕鱼的主力军,尤其是由于西沙群岛距离海南本岛较近,从1985年开始就有渔民移居西沙群岛,而且逐步发展壮大,主要聚居于永兴岛和七连屿,还在岛上建立了渔民村。住岛渔民主要从事传统的捕捞业,在海岛附近的珊瑚礁礁盘海域进行捕捞,以钓鱼、张网捕鱼、捡螺、活捕龙虾、捉鲍鱼、捡海参等为主要的作业方式,所捕获的海产品有些经过晒干等粗加工后存放;有些则围海放养,等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卖给前来收购的渔船,换取生活用品。除了这种传统的捕捞业以外,随着海水养殖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已经有部分岛屿正在开展深水网箱养殖业。2013年就有海南临高泽业公司、儋州翔泰公司、琼海时达公司等先后获批在西沙永乐群岛、南沙美济礁、渚碧礁等岛礁,利用自筹资金开展深水网箱试养工作,成为海南省现代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尽管南海的海洋渔业开发历史悠久,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仍然存在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渔业纠纷频发、自然环境恶劣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渔民生产方式落后,开发层次低,渔业资源破坏严重。就以西沙群岛为例,目前有住岛渔民600多人,由于渔民上岛是自发行为,岛上渔民村缺少规划、建设随意,没有垃圾处理等相关的配套设施,渔民生活条件很差;而且渔民仍然沿用传统的作业方式,张网捕捞、浅海捡拾。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减少,出现渔民炸鱼、毒鱼,滥挖采龙虾、海参、贝类等高价值生物资源以及非法开采砗磲贝壳等活动,导致昔日丰富的珊瑚、海参、砗磲、法螺、鲍鱼、龙虾以及各种经济鱼类、海龟、海鸟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特色生物显著减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除此之外,渔民也缺乏必要的加工手段和工艺,即使捕捉到名贵的鱼种也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后销售,名贵渔业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渔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目前南海的渔业发展以传统捕捞为主,深海养殖业刚刚起步,水产品加工更是落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就捕捞而言,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海南省的捕捞渔船虽然已达到二万多艘,但绝大部分吨位小,只能近海作业。但因捕捞过度和环境变化,海南省近海渔业资源已经呈衰退趋势,绝大部分传统优质经济品种很难形成生产群体,多数经济种群主要由一龄以内的幼鱼组成,远洋捕捞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除了渔船太小外,渔船的补给、避风也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对南海渔业资源信息动态管理不足,缺乏准确的渔情预报,导致南海渔业资源没有得到均衡开发利用,经济效益难以保障。

再次,南海主权争端频发,渔业纠纷不断,渔业资源不能正常地开发与保护。由于南海主权争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在每年渔汛期都会滋生一些理由抓扣我国渔船,甚至发生恶性撞船,打死打伤中国渔民的事件。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的不完全统计显示,1989-2010年,周边国家在南沙海域袭击、抢劫、抓扣、枪杀中国渔船渔民事件达380多宗,涉及渔船750多艘,渔民11300人。其中,25名渔民被打死或失踪,24名渔民被打伤,800多名渔民被抓扣判刑。这些举动影响了南海地区的稳定,导致渔业资源不能正常地开发与保护。

最后,自然条件恶劣,渔业发展风险较大。南海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夏秋季节,常受台风或强风影响,风力狂虐,裹挟暴雨,掀起巨浪,使渔船不能进行正常活动,深水养殖也会遭到严重破坏。2013年9月29日,由于台风“蝴蝶”的袭击,导致在西沙作业的10多名渔民遇难,50多人失踪。除了台风影响,南海常年高温,淡水奇缺也是渔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导致渔业发展风险较大。

二、三沙渔业开发的原则

产业开发是每一级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三沙市地处祖国国土的最南端,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而且管辖着具有国际争端的海洋领土,这使得三沙市在进行渔业开发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要从国家大局出发,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因此,三沙的渔业发展要统筹考虑,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渔业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主权优先原则。南海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无论从最早发现、最早开发经营,还是最早行政管辖上来看,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自从海洋开发成为全球共识,尤其是南海丰富的海洋资源被发现后,周边各国千方百计想在南海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三沙市的设立宣示了我国捍卫南海领土主权的决心,也是加强南海资源开发保护,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然而,在当前主权争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三沙市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南海的有效行政管辖,维护南海主权。国务院在同意设立三沙市的批复中明确要求,三沙市应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在各项建设中认真贯彻国防需求、军民兼顾、平战结合,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三沙市进行渔业开发时,要依据主权优先原则,把宣示主权作为第一要务,其次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做到维护主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生态优先原则。众所周知,三沙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岛礁陆地面积小,且都由珊瑚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少、生物链短、稳定性差、缺少天然屏障,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极易遭到破坏。海南省政府在《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海南省本着“生态优先,保护环境”的原则,坚持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这就要求三沙市在规划渔业发展时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摒弃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延长休渔期,降低捕捞强度,对各海域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实行数量控制,还要通过特色生物资源的人工生态增殖、养殖与生产来改变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渔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第三,规划优先原则。三沙市虽然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渔业具有天然优势。但是目前渔业发展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三沙市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根据南海的实际情况,结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海南省“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0-2020)》等重要文件,制定符合三沙实际的起点高、定位准、有特色的海洋渔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渔业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原来的近海捕捞发展成为深海捕捞、深水养殖、水产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业。

三、三沙渔业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三沙市的成立,为南海渔业开发与保护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三沙市要充分利用独特的优势,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海南海洋渔业发展实际,合理规划,大力发展南海渔业捕捞、礁盘泻湖养殖、渔业加工、休闲渔业等,实现海南省渔业经济新的崛起[1-2]。

首先,继续发展海洋捕捞业。南海的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开发利用较少,捕捞仍是南海渔业开发的主要手段。鉴于目前渔船装备落后、风险大、收益低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第一,三沙市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制定政策鼓励和扶持制造适合远洋捕捞的船只,尤其是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龙头企业和渔民“造大船,闯深海”,配备卫星导航、雷达、彩色探鱼仪、北斗星通等先进的现代化助渔导航设施,并在西沙或者南沙建立渔业综合保障服务基地,为渔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渔业生产补给提供支撑和服务,同时,为渔船提供避风条件,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全方位服务渔业生产。第二,利用三沙市特殊的区位,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增加南沙捕捞渔船专项柴油补贴,增加渔船马力贴花指标,实行渔船、渔民双籍贯管理,把海南全省的大型渔船都注册到三沙市,增强捕鱼业的发展规模。第三,实施集团发展战略,通过政策激励,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控股、买断等方式,组建大型渔业企业集团,积极鼓励渔民加入集团,进行资源重组,形成公司加渔民的发展模式。然后,组织几十或上百条渔船,组成捕捞船队,并配备补给、加工、运输等功能船,开赴中沙、南沙开展集团式捕捞。这种作业方式将改变过去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不仅降低渔民生产成本,提高了渔民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防止他国干扰,增强了渔民抵御风险的能力。第四,三沙市政府要协调渔业执法部门加大南海巡逻和渔业执法,严格执行海南省新近修订的《渔业法》实施办法,对外国渔船、外国人进入海南管辖水域进行渔业生产或渔业资源调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既彰显我国在南海的主权存在,也保障我国渔民在南海的经济收益。

其次,大力发展深海养殖业。南海不仅渔业资源丰富,而且地理环境特殊,有许多礁盘和泻湖,而且水温常年较高,水质良好,使得鱼类的繁殖能力、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内陆省份,非常适合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业。同时,渔民在南海开展深水养殖,还可以起到屯垦戍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作用。目前,南海的深水网箱养殖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深水网箱已发展至3000多口,产量4万多吨,利润达到5亿多,尤其是西沙的晋卿岛和南沙的美济礁和渚碧礁的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业是三沙渔业开发的最佳选择,可以在南沙、中沙海域选择被他国侵占的岛礁周围进行布点养殖,既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和养殖条件,又可以宣示海疆主权。随着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与周边国家增强民间交流,建立海上交易平台,以养兼捕,真正落实“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

再次,建立渔业加工业。由于捕捞渔船的装备比较落后,渔民在南海捕捞后,只是经过非常简单的粗加工就进行市场交易,很多名贵鱼种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渔民的收入偏低。为此,三沙市政府应该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渔业加工业,对渔民捕获的各种鱼虾贝类进行深度加工和包装,充分开发渔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渔民的经济效益。

最后,发展休闲渔业。目前,海南的渔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近海渔业资源由于过度捕捞,已经衰退。为了转变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休闲渔业是一个新的突破口,非常适合在西沙群岛及周边岛礁开展。这是因为,西沙群岛的渔业资源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再适合大规模的捕捞。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原来从事捕捞的渔民应该转变生产方式,要从捕捞渔民向护养渔民转变。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海南的旅游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尤其是三沙市成立后,西沙群岛的旅游业开发也逐步提上了日程。为此,居住在西沙群岛的渔民可以利用这个发展契机,从传统的捕捞业逐步转变为从事休闲渔业,发展海钓、海中撒网等,既可以保护三沙的生态环境,又可以推动三沙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1]实现全省海洋渔业经济新的崛起:关于加快发展三沙市海洋渔业的调研报告 [J].海南人大,2012(11).

[2]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三沙市建设专题调研报告[J].海南人大,2012(10).

猜你喜欢

三沙沙市渔业资源
我的三沙我的家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的100年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在三沙的海面上升一次国旗(二首)
无人机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