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口城镇化进程研究
2014-12-17徐翠枚
徐翠枚
经济发展是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基础。目前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人口城镇化发展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只有大力搞好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夯实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软环境。
一、海南人口城镇化现状
摸清海南人口城镇化现状,有助于研究城镇化发展思路,加快海南人口城镇化进程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
海南人口城镇化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总体水平偏低
海南省2010年城镇人口为430.8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9.69%,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升了9.58个百分点,比全国略高出0.01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居第12位,城镇化进程加快。但与上海(89.30%)、北京(85.96%)、天津(79.55%)、广东(66.18%)相比,海南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二)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比较显著
打造中心城市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海口、三亚作为海南的两大中心城市,2010年人口占全省的31.50%,GDP占全省的42.16%,吸纳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省的50.38%,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海口和三亚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4.17%、66.21%,稳居全省前列。
(三)城镇规模小,集聚能力较弱
2010年海南省18个市县中,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仅海口1个;人口在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4个(即儋州、三亚、万宁、文昌);人口在50万以下的小城市有13个。全省现有的204个乡镇中,总人口在8万人以上的乡镇仅12个,占5.88%;5~8万人的乡镇仅 15个,占 7.35%;5万人以下的乡镇占86.77%,其中总人口不足1万人的乡镇有31个,占15.20%。海南省不仅城市总数少,而且大城市缺位、中等城市偏少,规模等级不完整,结构体系不合理,城镇规模过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和城镇发展的集聚能力明显偏弱等问题相当突出。
(四)区域人口城镇化进程不均衡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开放次序、市场观念、科技实力和政策取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同,海南北部组团城镇发展快,城镇空间分布密(北部四市县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3.37%,而人口占38.46%),城镇化率较高,为61.95%;中部组团城镇发展相对较慢,城镇密度稀(中部四市县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1.07%,而人口仅占8.11%),城镇化率较低,为35.13%;南部、西部和东部组团城镇密度适当,城镇化率居中,分别为46.64%、42.02%、40.49%。从各市县城镇化情况来看,2010年仅海口、三亚、五指山高于全省水平(49.81%);昌江、文昌、儋州略低于全省水平;白沙、乐东、琼中城镇化率最低,不足30%。
(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据《海南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海南农村劳动者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9.10%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22.18%,比重提高了13.08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仅提高了9.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未释放足够的就业空间,大量农民留守在农村,导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二、海南人口城镇化滞后的原因
(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落后
由于缺乏长远规划,许多城镇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刚刚兴建的设施就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投资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道路狭窄、供水紧张、公用设施不足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城镇对人口的容纳能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难度较大。
(二)城镇发展的软环境建设进展缓慢
目前,海南省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政策尚不完善,到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因为无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和工作的信心不足,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影响了人口城镇化的全面推进。
(三)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升乏力
由于农村教育设施投入的效益低,政府对农村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不足,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欠缺,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人才的培养和人口素质的提高。2010年,海南乡村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0.94%,而城镇人口中这一比例为38.16%。城乡教育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四)城镇经济不发达,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由于城镇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机会少,城镇经济不发达,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以投资带动人口流动乃至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因此,逐步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大力推进海南人口城镇化的当务之急。
制约海南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还有许多,上述四个方面目前来说是比较突出的,应当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海南人口城镇化的关系
从目前海南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来看,一方面,海南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另一方面,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正效应。
(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正相关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均GD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人均GDP的增长是海南省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原因。从相关系数来看,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推动区域城镇化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更要找准产业发展方向。
(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首先,人口城镇化有利于优化海南省城镇内部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增强非农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其次,人口城镇化有利于提高海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和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带动海南省农村各产业的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四、海南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
根据2000-2011年海南城镇人口比重数据,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出2015年海南省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将达到55.161%。同时,考虑到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下海南省经济处于加速发展期,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将逐步增强,实际的城镇化率将高于预测值,“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达到56%的目标预期可以实现。因此,着力搞好经济发展始终是推动城镇化的关键。
五、加快海南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
海南人口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只有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夯实人口城镇化的经济基础。一是提升北部组团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对全省的幅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二是打造南部旅游经济圈,突出三亚市城市功能建设。三是高水平建设东部滨海旅游城市,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四是加快西部组团新型工业建设,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后劲。五是强化中部组团生态功能区作用,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六是重视海洋组团建设,千方百计谋求海洋经济腾飞。
(二)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的投资比重,明确政府的投资方向,向交通、供水、污水处理、绿化等制约城镇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大力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并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地方财政还应考虑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为城镇建设获得贷款提供宽松环境。
(三)统筹城镇化布局,完善城镇体系
首先要以海口、三亚、儋州为重点,打造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推动海口率先做强做大,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的带动效应。继续提升三亚在全省旅游业中的龙头地位,着力打造世界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推进儋州与洋浦一体化发展,加快将儋州建设成为西部中心城市。
其次要完善各个城关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发展实力和承载能力,增强其产业聚集、吸纳就业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
再次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推动旅游小镇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立足各镇优势,进一步明确旅游小镇的产业发展方向,精心设计自然风景观光、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海洋产业观光等旅游线路,确保旅游小镇持续发展。
(四)实施人口就近城镇化战略
统筹城镇化与乡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水平。在嫁接创意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注入以带动就业为主的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动各项公共服务的落实,保障新增的城镇居民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设施、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
(五)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建立健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统一的制度体系,如公共服务、住房供应和落户政策等。
[1]康永超.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J].理论探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