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以荷兰合作银行为例
2014-12-16刘洁刘永平
刘洁 刘永平
荷兰合作银行于一百多年以前由荷兰的农民们以合作制的形式建立,如今已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涉农金融机构。作为全球最大一家专注于农业与食品行业的商业银行,荷兰合作银行在全球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典范。
荷兰合作银行成立于1898年,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初创期,商业化转型期,国际化及综合经营期。
荷兰合作银行成立的初衷是对农民给予金融支持,使农民远离高利贷者。成立初期,全国在乡村的法人机构有3000多家,逐渐发展到上万家。初期银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均由当地农民会员兼任,无报酬,服务对象仅限于社员。目前在荷兰本土和澳洲仍然保留着由当地农场主从事信贷工作的传统,这使得客户经理始终和农业与农民在一起,熟悉农业,其市场定位始终没有偏离农业与农民。
1960年前后,随着荷兰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监管政策的调整,荷兰合作银行开始了商业化改革,完成了其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转型。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组织架构,荷兰合作银行着重在两个层面推动转型:一是将3万多家小法人机构进行合并重组,成为几千家独立的法人银行;二是在中央合作银行与成员行之间建立了分工协作的产业模式。成员行主要为区域内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辖内的农业生产商,以及各种小微企业。当客户成长壮大,超出成员行的服务能力时,将客户移交至中央合作银行继续提供支持,从而确保各个发展阶段的客户都能在体系内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中央合作银行则将支农服务重点确定为农产品销售商、农资供应商以及流通运输企业,与成员行共同协作,实现对农业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
20世纪90年代起,为应对金融全球化挑战以及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趋势,荷兰合作银行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实施综合化经营。目前,荷兰合作银行已在40多个国家设立有分支机构,建立了租赁、资产管理、与房屋按揭相关的房地产融资、保险等各类子公司,逐步建立了综合化的经营平台。
1986年,荷兰合作银行进入亚洲市场,在11个国家设立办事处。目前,其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办事处。在中国,荷兰合作银行2006年战略入股杭州联合银行10%的股权(目前持有股份9%);2010年,投资2.5亿美元,成为中国农业银行首次公开发行的基石投资人,主要在批发业务、资产管理、农村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荷兰合作银行是一家专注性质的银行,90%的客户集中在农业与食品行业,在农业及食品行业供应链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拥有其他金融机构无可比拟的专业知识。荷兰合作银行在农业产业链金融方面的主要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荷兰合作银行始终把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其经营的第一理念,更注重农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而不是利润。在荷兰合作银行看来,农业不仅是生存方式,也是发展方式;银行不仅提供信贷,也在进行投资。因此,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银行更应该关注客户的业务发展计划、创业能力、技术水平,选择具有成长性的客户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荷兰合作银行不特别注重抵押,而是更注重与客户共患难共成长。
开展农业产业研究、积累行业知识是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荷兰合作银行在总行层面建立农业事业部,负责大农业概念下每一个目标细分产业的研究和分析,包括预测产量和价格走势,搜集财务信息,分析重要客户等,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业务和风险部门的营销及风控工作。正是专业力量使该行形成了对全球农业产业链强有力的渗透和掌控能力,造就了如今的规模、效益以及遥不可及的市场地位。目前,荷兰合作银行全球农业及食品研究团队分析员共计80人,亚太区有分析员6人。为了进一步建立起作为世界领先的食品及农业银行的实力,荷兰合作银行把食品及农业重点行业分为动物性蛋白、饮料、乳制品、农业投入品、附加值食品加工、粮食和油料作物及糖等七个板块。在所有重点行业,通过强大的团队包括银行家、产品专家及食品和农业分析师,荷兰合作银行为客户提供信息,为全球的农业及食品业客户积极提供不同产品领域的服务。对于许多客户而言,荷兰合作银行是他们在食品及农产品领域主要的信息来源。
由于农业产业链本身的复杂性及各环节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多样性,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及工具是农业产业链金融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荷兰合作银行农业产业链专家反复强调,产业链金融是一个方案,不是一种产品,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应该有不同的方案。他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涵盖食品及农业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的专业产品及服务,涵盖范围有:贷款产品;全球客户解决方案;项目融资;资金部;食品及农业研究咨询;收购及兼并;融资租赁;贸易及大宗商品交易融资;资本市场。
农业产业链金融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出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点,并设计出合适的风险技术和模式,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荷兰合作银行认为,产业链只是提供了平台和资源,真正的核心在于对每一位主体的现金流分析和管理。荷兰合作银行产业链金融最主要的“三方合作”模式,即分析上下游主体的交易合同和历史交易记录,估测当前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及未来的收入回报。用于个体农户批量化调查的“三大支柱法”,是针对客户全面快速的投入产出分析,并将单户的生产绩效与行业平均水准进行对比评价。其风控技术包括封闭资金运作、信息披露与共享等,都是建立在现金流的基础上。
在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实践过程中,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及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愈来愈高。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何顺势而为,主动融入农业产业化新格局,探索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这些都可以从荷兰合作银行的实践中得到启示或借鉴。
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必须从“以银行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把与客户建立长远的伙伴关系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与客户同成长共患难。
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授信额度不足、贷前调查蜻蜓点水、过分依赖抵押和担保、信用贷款裹足不前等,归根结底就是由于不了解客户所致。应借鉴农业产业链金融的系统思维,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着眼于产业链内部各主体之间的生意所产生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真正了解产业,了解客户,服务客户。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时一定要真正踏下心、俯下身子,对当年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困难及融资需求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农业产业链目标客户选择及价值分析方法,做好市场细分、产业研究和价值链分解。特别注重客户信息整理和数据积累,为后续金融服务介入奠定基础。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时,除了运用好已有的小额信贷信用评级技术、微贷技术、现金流分析技术之外,还要学习更先进的风险防控技术,借鉴交叉验证机制、动产质押融资技术,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把农业产业链金融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本论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编号:HD123005)”和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趋势预测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457421D)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