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持续下跌中国奶业何以解困
2014-12-15聂迎利
文/本刊记者 聂迎利
从2013年8月到现在,奶业行业内最热议的一个词应该非“奶价”莫属了,“奶价”二字也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它开始是直线上升,2014年春节后又迅速回落,甚至接近生产成本。而奶牛养殖者们的心也随着奶价的起起伏伏,忽喜忽悲。但不管是喜还是悲,奶价的波动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行业如何稳定健康发展的思考。
奶价持续下降伴随着的拒奶现象引关注
生鲜乳的收购价格随生产季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出现波动,本是正常规律,但此轮的上涨幅度之大和下降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却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李殿峰,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蒙盛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13年11月时扩建了自家的牛场,奶牛存栏发展到100 头,2014年二三月时,奶价最高达到了5.70元/千克,每千克奶可以赚2 块钱。这样的奶价仅维持了两三个月,之后就迅速下降,到9月时就只有4.20元/千克了,每千克牛奶也只能赚1 块钱。而散户的奶价更低,高时为4 块多,每千克可以赚1 块多,现在只有2.60~2.70 元/千克,刚刚够生产成本。
这种现象,在规模牧场也同样存在。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的生鲜乳价格从2013年6月起逐步上涨,9月加速上涨,11月达到最高,2013年12月起奶价掉头向下,截至2014年8月,交奶对象中的一家企业,价格由2013年11月时的5.5 元/千克降至2014年八九月时的4.31 元/千克,每千克降了1.19 元,降幅达21.6%;另一家企业则由每千克5.20 元降为4.40 元,降了0.8 元/千克,降幅达15.4%。
来自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数据显示,体系内200 多家示范牧场,2014年8月时生鲜乳的收购价格为4.34 元/千克,比1月最高价格下降了0.41 元/千克,下降幅度将近9%,而中原奶业带、西部奶业带和大城市周边地区最为明显,下降幅度在11%~12%之间。
从全国来看,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10个奶业主产省(市、自治区)生鲜乳收购价格自2014年3月起开始连续六个月出现下降,8月第1~4周时分别为3.96、3.95、3.94和3.93元/千克,9月第1周进一步下降至3.91 元/千克,之后才有了企稳趋势,第2和第3周回升至3.92 元/千克,第4周和10月以后又都降至3.91 元/千克。
奶价下降已经让养殖者倍感压力,与此同时频繁发生的拒奶和限奶让他们更是雪上加霜。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表示,部分乳品企业开始通过抬高收奶标准、压质压价和“强买强卖”来拒奶、限奶,个别散户、小型牧场卖牛、杀牛的苗头已经出现。他说,拒收现象在山东、河北、黑龙江、甘肃地区尤为明显,拒奶量在3%~10%之间,小规模养殖户的奶价再次出现了一瓶牛奶不如一瓶矿泉水价格高的局面。“根据目前初步掌握的信息,黑龙江地区乳品企业对个别收奶量不足1 吨的小奶站开始“停站拒奶”,原因是产量低、运距远、检测成本高等。蒙牛、伊利、贝因美、完达山等较大乳品企业都有“停站拒奶”现象,总体收奶量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5%~10%。”李胜利教授还指出:“根据调研,市场表现疲软的乳品企业拒奶现象更为严重;拒奶的理由包括有异味、热不稳定、嗜冷菌超标、酒精阳性乳、体细胞超标、酸度高、黄曲霉毒素超标、抗生素残留等,其中有些指标并不是国家规定的指标和标准。”
拒奶还引起了另外一个问题。上海荷斯坦奶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慧亭告诉记者,西北地区(甘肃、宁夏)有些牧场由于乳品企业拒收、限收(当然部分可能是质量因素)而自行去喷粉。“不知道这些牧场的资金链会有什么问题,这些奶粉的出路在哪里?”宋慧亭不无担忧地表示。
拒奶现象在规模化牧场和大型奶牛养殖集团也同样遇到,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上海牛奶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沈伟平表示,2014年初,上海牛奶集团和三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全年共计21万吨生鲜乳的销售合同。由于2014年生产管理水平提升,上海牛奶集团生鲜乳产量比计划增加了0.4万吨,现在这0.4万吨计划外的牛奶无人接收。另外,2014年2月过后,其中一家乳品企业突然中止了上海地区的生鲜乳销售合同,导致共计1万吨生鲜乳无处销售。
进口乳制品冲击与国内消费市场需求不足是导致此次奶价下降的主因
对于引发此轮生鲜乳价格下滑的原因,专家认 为,进口奶粉的影响首当其冲。首先从数量上来看,近来,我国乳制品进口呈现井喷式增长,特别是奶粉。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共进口乳制品159.22万吨,折合生鲜乳1112万吨,占国内市场供应量的30%以上;以奶牛年单产5.5 吨计算,相当于202.18万头泌乳牛的产奶量,占我国泌乳牛总产量的31.32%。2014年1~8月,我国共进口奶粉78.81万吨,同比增加了61.69%。根据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乔绿的预计,2014年我国进口奶粉的总量将突破100万吨。“这些奶粉加水勾兑能生产超过1000万吨的乳制品,这相当于中国乳品总产量的25%~30%”,乔绿说。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上每4 杯牛奶,就有一杯是进口奶粉加水勾兑的还原奶。
再从价格来看,一方面,进口奶粉价格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与国产奶粉的价差也在不断扩大。
2014年1~9月,进口奶粉价格一直呈下跌趋势,从最高值5000 美元/吨到9月全球乳制品竞得均价2673 美元/吨,几近腰斩。另一方面,国内外奶粉价格倒挂越来越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博士董晓霞介绍道:“2009年以来,国内外乳制品价格尤其是奶粉价格出现明显倒挂。如果以生鲜乳成本占奶粉成本七成计算,2014年6月,国内奶粉成本价约为每吨41000 元,比进口奶粉到岸价高10959 元,而在2009年6月和2010年6月,两者的差价分别仅为8398和5509 元。”
面对质优价低的进口奶粉,乳品企业的选择不言而喻。而对此造成的影响,董晓霞表示:“进口乳制品以低价大量涌入,国产乳制品尤其是奶粉的市场份额下降,以国内奶源为主的奶粉加工企业处于不利竞争地位,被迫亏本销售或形成产品积压。这种不利影响也传导至奶牛养殖者,表现为对国内生鲜乳需求的减少,同时压制了国内生鲜乳价格上涨,减少了奶牛养殖者的利润。”
李胜利教授也谈到,除了进口奶粉的影响,国内市场的低迷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市场上乳制品价格上涨,常规低价乳制品生产量减少,使居民消费力下降,国内市场疲软,消费淡季延长;乳品企业奶粉大量囤货。据业内人士估计,现在市场库存量约为30万吨。企业压力增加,势必降低生鲜乳收购价格,以少收、拒收和限量来消化库存。
《中国乳业》杂志社社长、主编冯艳秋则认为,国内液态奶消费品种以常温奶为主也是造成生鲜乳收购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她说,目前,我国液态奶消费市场上,常温奶的市场占有率约为70%,巴氏奶则不到30%。在我国现行的有关液态奶制品的国家标准中,只有巴氏奶一个品种要求必须是以生鲜乳为唯一原料,因此,国内乳品企业对生鲜乳需求不强劲,进而导致了其收购价格的下降。冯艳秋同时还认为,国内消费者对常温奶的偏好,刺激了液态奶的进口。数据显示,2010~2013年,中国液态奶进口量年年递增,分别为1.59万吨、4.05万吨、9.38万吨和19.5万吨。而2014年上半年进口液态奶(常温)13.8万吨,同比增长34.6%,预计2014年进口液态奶奶量可能会突破30万吨。虽然进口液态奶占国内液态奶消费比例还不到1%,但其价格具有优势,再加上消费者对进口乳制品的依赖度大于国产乳制品,因此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电商渠道,来势汹汹。2014年3月18日上午10时52分25秒,1号店以突破30个集装箱、总计60万盒进口牛奶的销售成绩,创下了“在24 小时内单一平台内销售最多牛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5月29日上午10时51分30秒,1号店备足的100个集装箱共计200万盒进口牛奶仅用时51 分30 秒,其即被抢购一空,此举刷新了3月18日1号店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更应引起重视的是,我国一些大型乳品企业也开始加入到进口液态奶的销售队伍中,对国内生鲜乳收购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
生鲜乳价格仍有继续下滑的可能,恐引更大范围的倒奶杀牛
正如前面提到的,2014年9月后,特别是进入10月后,我国生鲜乳的收购价格有企稳趋势,维持在3.91~3.92 元/千克,但仍然低于8月时的水平,按照正常的规律,每年9月后生鲜乳的收购价格就应该开始升高了,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但根据专家的预测,生鲜乳收购价格仍面临着继续下滑的可能。
李胜利教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市场消费淡季即将来临所致。他表示,一直以来,我国生鲜乳价格表现出随着进口奶粉价格波动而同向波动的特点。2014年1~8月就是最好的体现。而未来,特别近半年,国际市场乳制品主要出口国生鲜乳的生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乳制品供应充足,奶粉价格回升态势不明显。根据李胜利教授的介绍,欧盟2015年将取消牛奶生产配额制,欧盟地区部分牛场已经开始加大后备牛的饲养,随着配额制的放开,欧盟到2020年生鲜乳产量将增长8%,增量在1100万吨。另外,近6年来,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都超过80%。据统计,2008~2013年,新西兰生鲜乳均价折合人民币为3.08 元/千克,并且有下降趋势,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而且预测新西兰到2020年生鲜乳产量将增长6%,增加1000万吨。从国内市场来看,随着冬季到来,生鲜乳价格虽然有企稳趋向,但2015年春节后我国生鲜乳的生产将进入旺季,而牛奶的消费将进入淡季。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了解到的情况,估计生鲜乳价格短期内仍有小幅下降的趋势,尤其在奶源过剩地区。
对于即将到来的奶价下滑可能,宋慧亭表示:虽然上海还没发生拒收现象,但由于大量积压的库存大包粉(进口的和因季节因素将过剩奶源去喷粉的),企业已明显感觉到压力。但今冬明春的原料奶销售才是最大的问题。上海和长三角其它地区即将进入牛奶产量最高峰阶段,以往到了这个阶段都会发生牧场原料奶压库问题,甚至会影响牧场正常生产秩序,按现在国际原料奶粉的价格和乳品企业奶粉库存需要及时消耗的现状,很多牧场担心牛奶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恐怕会发生大范围的倒奶、杀牛。
攘外而振内,中国奶业发展之道
面对进口乳制品的入侵,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中国乳业到底该怎么办?如何才能保证生鲜乳价格的稳定,保障奶牛养殖者利益,保护中国乳业的根基?在这方面,业内专家的观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是攘外和振内。
攘外。在我国生鲜乳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出台保护民族奶业发展的政策,是业内人士的共识。李胜利教授建议,一方面,要提高进口液态奶的准入门槛,对液态奶进口采取管制措施。针对进口液态奶奶源基地远在万里而不可控、食品安全风险性较高的特征,对进口液态奶实行管理措施,加强对进口液态奶的质量检测,对检出问题的可以采取暂停进口该国相关产品的措施。可以考虑采用技术贸易壁垒的措施,包括WTO的“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两种途径。另一方面,可以对低价奶粉展开反倾销调查。2014年9月,全球乳制品第123 次交易中,全脂奶粉价格再次下降,竞得均价为2673 美元/吨,折合中国港口到岸价约为22000 元/吨,折合生鲜乳价格2.58 元/千克,大幅低于我国生鲜乳的生产成本,出口国基本没有利润,明显有奶粉倾销之嫌。董晓霞则建议,应加强对有进出口贸易权的企业的管理,强制实行乳制品进口登记制度,实现进口乳制品渠道和用途的可追溯。
振内。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奶业的发展关键还要靠自己。奶业产业链长,环节多,只有每个环节都好,整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但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宋慧亭总经理表示,虽然上海奶业在此轮奶价下降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但是从总体来看,上海奶业正在逐步稳定发展,产量逐年提高,生鲜乳质量与欧美相当,其中最主要的是得益于“上海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的核心是政府定价,同时必须坚持“第三方检测”和“优质优价”。“这个问题如果缺少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那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以‘市场经济’的理论来推诿,没有市场调节的‘计划’不活,没有计划管理的‘市场’不稳”,宋慧亭说。
其次,要加强对复原乳的管理,应完善复原乳检测方法和标准,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加工企业行为,严格执行液态奶标识制度,严厉查处不标识复原乳的违规行为,从源头上减少乳品企业对进口奶粉的需求。
第三,科学定义各类液态奶。目前,我国对各类液态奶产品的定义还是模糊的或者至少是概念混淆的。这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或至少是不尊重的。市场上的产品可以形形色色,但是必须要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识别。其中巴氏杀菌奶(鲜奶)为新鲜奶源采用巴氏杀菌工艺生产的牛奶;超高温灭菌奶,为新鲜奶源经超高温灭菌工艺生产的牛奶;而那些不是完全用新鲜奶源一次加工制成的“牛奶”只能是调制乳或复合乳制品,但目前,这类产品也是以牛奶的美名出现在市场上,而且严重缺乏监管。
第 四,大力推广巴氏杀菌奶。上海奶业行业协会专家顾佳升认为,我国奶业克服面临难题的办法只能通过市场来求得。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好”,本质上是扬长避短。而我国液态奶品种中,“人无我有”的品种就是巴氏杀菌奶。在国际贸易品种目录中,大多是保质期在数月乃至数年之久的“长保质期”的乳制品,也有部分在标签上标识为“鲜奶”,但保质期都介于10~45 天。而保质期短于10 天的即食生奶和巴氏杀菌奶在国际贸易品种目录中是没有的,是乳制品国际贸易中的“盲点”。因为对于正常的国际贸易而言,长距离冷藏运输短保质期的生奶和巴氏杀菌奶的成本,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高得简直难以承受。换言之,中国市场里的巴氏杀菌奶是具有“人无我有”性质的一种液态奶产品。因此,从当前情况来看,认真做好巴氏杀菌奶才是中国奶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可靠选择。而巴氏杀菌奶的生产必定会刺激和扩大乳品企业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从而保证其价格的稳定。
第五,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利益联结紧密的经营机制,是我国建设现代奶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稳定奶价,维护供销双方合理权益的重要保障。冯艳秋社长提出:“在此轮奶价波动中,一体化经营的奶牛场效益未受到影响。如现代牧业,自己生产的牛奶,自己加工,自己销售;小规模奶牛场直接兴办鲜奶吧,产销一体,牛场效益也不受影响;乳品企业自建奶牛场,牛场和企业统一核算,牛场效益也不会受影响。另外,生鲜乳销售渠道多样的奶牛场效益受影响较小,只有那些与乳品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单纯的合同购销关系的奶牛场受影响最大。从长远看,这种过度单一的的生鲜乳销售渠道,对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奶业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受到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重创后,经过整顿依然能够振兴,说明它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相信此轮奶价异常波动只是对中国奶业的又一次考验。它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奶业的问题,进而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
前进,中国奶业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