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环节,让课堂更精彩
2014-12-13谢荣
谢荣
[摘 要] 素质教育一直追求减负高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反思我们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减负高效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中.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向课堂要效率,让课堂的精彩促使教学真正变得减负高效,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关键词] 优化;导入;参与;训练;总结
笔者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地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设置的特点,就当下常态课下可以进行优化的课堂环节进行反思和实践,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认可,并能进一步服务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第一,优化导入策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在上课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数学活动中. 就当下常态课的导入策略,我们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化.
1. 多媒体使用的优化. 多媒体课件已经被很多教师广泛使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新授课,让学生在多媒体视听效果的刺激下,很快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课堂问题中来. 不过由于很多学科都在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让现在的学生对多媒体失去了原先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发挥数学学科的特色和数学的本真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多媒体导入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效果,从而产生真正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三角性的稳定性,并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启发下,善于发现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时我们在多媒体导入过程中,就多拍摄一些来自于我们生活的三角形的应用,比如自行车上的三角架、桥梁架等等,还有如图1所示的生活实例. 这些图片的导入让学生对相关内容倍感亲切,很快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 情境导入的优化. 情境导入法也是数学课堂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其主要效果就是通过数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情境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因为对情境感兴趣而投入到对情境的感知,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发现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转入对数学问题的学习. 在这个导入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把情境精心选择了出来,却没有把情境中的思想引导给学生. 其实情境中的生活化问题是导入的表象兴趣激发,而其中深层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建模思想却是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那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在人教版《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几个圆形纸片,让学生按照书本的要求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到此为止,活动情境已经创设给了学生,而此时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可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接着学生回答,让学生接下去进行活动和问题的思考,使其良性循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就初中数学而言,还有很多的情境导入类型,无论是哪种情境的类型,作为教师都要善于挖掘其中深层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二,优化参与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度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我们的课堂还需要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深层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研究、建模、训练、应用中不断提升其中的深层兴趣.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成内容,根据生成的内容再进行整合和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形成思维的螺旋式递进. 为了提升这个效果,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提升课堂预设的准确性和处理生成的巧妙性,让学生的生成尽可能在我们课前的预设范围内,即使超出预设的范围,教师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教学目标相结合,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习题讲评课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课堂中的生成进行变式训练和变式归纳,在变式训练中提升学生对问题分析的全面性和灵活性,而在变式归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能从单纯的知识应用,到应用方法的分析和总结,真正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和技巧,通过思维能力的提升来服务于应试能力的提升.
第三,优化训练内容,提升学生的收获面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一方面要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服务,另一方面要努力确保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确保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参与,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数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工具性,数学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它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初中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已经在很多方面被广泛应用,这也就直接决定着数学课堂中少不了课堂中的当堂训练. 但是正是这个训练内容成为目前学生的束缚,成为应试教育的祸害. 因为教师没有想尽办法去优化训练的内容,没有用好方法来进行减负高效的训练,所以题海战术就变得顺其自然. 为此,我们必须进行训练内容的优化.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 目标更明确. 训练的目标不是通过题海训练让学生在此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变得更高速、更高效,而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训练,真正提升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努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列举的例题是无穷尽的,但是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却是唯一的,学生需要的是掌握这种方法,而不是把所有的题型都做一遍.
2. 分层更科学.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之中,我们在训练内容中也要设置具有隐性分层特点的题目,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收获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成功和喜悦. 真正通过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3. 变式更有效. 变式训练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教学艺术行为,因为通过变式即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提升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所以很多教师经常使用变式训练. 但是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点:①变式难度控制. 变式的难度不易过大,要适合所教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 ②变式范围控制. 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喜欢把一道题目变成几道题目,甚至变成几种题型,或者越变越难,能由一个知识点变到几个知识点,也能将一种题型变成多种题型,真是千变万化、五花八门,但是这些变式很容易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甚至会超出初中课程标准的设置. ③变式方法总结. 就初中数学而言,我们教师的变式是基于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情况而进行变式的,变式旨在提升所教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变式后的总结一定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归纳,真正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第四,优化课堂总结,促使学习的持续性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课堂中,我们的课堂小结是不可缺少的,而真正的总结是非常有学问的,教师不能简单地走过场,也不能越俎代庖. 课堂小结千万不能是简单的知识的罗列,也不能是学习目标的再次呈现.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进行隐性分层的课堂总结方法,来激发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总结的归纳思维之中. 比如当教学内容完成以后,我们进行一定的课堂总结,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我们要通过分层提问的形式进行激发和引导. 比如,在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进行总结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方式来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总结,并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 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三步:
1. 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进行基础环节的总结. 我们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回答他们在课堂中的收获,根据他们的实际数学分析和归纳能力,他们从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比如概念和定义的掌握、知识和方法的罗列等,这样做能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
2. 中等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 在基础知识呈现以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有其相应方法和思想的出现,我们就让中等基础的学生在原先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方法和思想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思维的兴趣和信心.
3. 拔尖学生进行系统总结. 当很多学生已经能够对当堂所学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思想进行总结以后,我们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我们就要请拔尖学生进行回答,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等数学研究方法和建模思想的形成来进行总结,让学生能站在整个数学学习的系统上进行分析,比如知识点中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策略等等. 这样的总结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总结本节的收获,从而促使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课堂总结的含金量.
没有一节课是十全十美的,但是通过教师的智慧和勤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不断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把每一节课都上得更加完美、更加精彩,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数学思想的形成,促使学生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