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

2014-12-13蔡建军

清风 2014年8期
关键词:横幅权力领导

文_蔡建军

“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

文_蔡建军

“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这是刘云山在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行为准则,也是转变作风的风向标。

对领导干部来说,“官不聊生”多少有些矫情。但为官者应知,清正廉明是底线。从“民不聊生”到“官不聊生”,其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后,普洱市民竟然燃放鞭炮庆祝,拉起了“贪腐分子沈培平被查处,罪有应得,大快人心”的条幅。一个人混到这步田地,早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做官的意义,实在是既可怜又可恨。而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却不是头一次发生。

四川省雅安市原市委书记徐孟加被宣布双规的当天,就有市民在中心区域的西康码头上放起了烟花爆竹。在欢快的爆竹声中,有人打出来一条近三米长的红布横幅,上书三个黑体大字——“送瘟神”。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被宣判死刑后不久,也有数十名普通百姓在重庆高级人民法院外拉起“判处文强死刑,法律万岁”的横幅,并放起鞭炮以示庆祝。后来文强被执行死刑后,又有群众打出横幅,“文强死,重庆安”“法律万岁,亮剑山城”……几处街头都有人在放鞭炮。

在位者真的需要警醒啊,如果昏然忘了人民是衣食和权力之本,把职权异化为谋私工具,任意透支公权,不管你“坐骑”多高、权力多大,到头来都只会落得个被众人唾弃的耻辱下场。

治国先治吏,治世先治“官”。党要管党,首先要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上;从严治党,也要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从严要求上。一位落马的腐败官员说:“平时不管我,一管就把我关起来了。”这话听起来像自我解嘲,但细想起来却极其沉痛——如果平时管得严了,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荀子・大略》有云:“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出禁令、纠“四风”,取消那些本不该享有的待遇,消除那些百姓反感的特权,吃请不行了,收礼不能了,当官越来越“不自在”、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但这不能成为绕行躲事、推托躲避,“无所作为”的“挡箭牌”。廉洁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任何“为官不易”的论调,任何“为官不为”的行径,“四风”也好,腐败也罢,不仅能让官员失信于群众,还将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毒化社会风气,影响改革进程。

《道德经》亦写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秦朝商鞅变法,是从城门立木兑现承诺开始的;刘邦进咸阳治理关中,是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起步的。大凡取得巨大成就的伟业,无不从看似不起眼的具体事情抓起。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央“打老虎”的铁拳锤落了一批重量级贪官;八项规定成为铁律,规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在拆除干部群众间的那堵“墙”。这些成绩也正说明:事在人为,“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可否认,随着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期,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种矛盾的难度确实很大。但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权力的本色是为民。“为官不易”更要铭记宗旨,不忘担当使命。特别是变革的时代,正在加快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型。“做人民公仆”不是一句空话,为官者必须厘清身份,清除特权思想,不忘当初誓言,真正执政为民。

官德如风,民德如草;风之所向,草之所从。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职位重要,身份特殊,必须带头加强修养,面对功名利禄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面对荣辱得失不能太执着于自我。既为官,就要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就要严于自律,勇于担当、敢作敢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民主法治不断完善的今天,领导干部更要习惯于在公开透明的态势下执政,更要习惯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公众的检视,也要习惯于受到误解甚至蒙受某些“不白”之冤时,一切交给实践、群众和历史去检验。

习近平说:“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事业有我、功名无我、奉献忘我,才能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崇高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具体改革发展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空喊口号。

猜你喜欢

横幅权力领导
阅读理解专练(二)
户外体育创意游戏:横幅变变变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民营金融权力榜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广告横幅上的洞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权力的网络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