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您”的北京

2014-12-13周振华

北京观察 2014年10期
关键词:姑爷第二人称亲家

文 周振华

作者 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文联主席

北京,这个大讲文明与礼仪的地方,不管是城区,还是郊区,到处都渗透着“您”的文化;无论是居民,还是农民,一样习惯并喜欢称呼“您”。“您”确实无时无刻不在温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老北京人好面儿、讲面儿,事事怕丢礼儿、落礼儿。于是,祖辈过来造就了一种谦卑的处事态度,与人打交道尽可能考虑对方的面子和感受,低放自我重心,慎言屈尊。特别是在日常与人交往中,总喜欢道个“您”字,以求畅怀、和稳、安顺。“您”字,用得好,来的真诚、和气、友善,的确有抚慰人心尊重人格的特殊功效。

本人出生在北京西北郊区太行山余脉的西峰山村。自打记事或自打会说话那天起,母亲就叮嘱对长辈一定要称呼“您”,否则,就被视为没家教。那时全村的孩子都这样,即使调皮、淘气、捣蛋的毛头小子,和大人说话时,也是毕恭毕敬“您、您”的,这一点从不含糊。所以不光是我们一个家庭,所有的家庭都是同样的教育模式。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面的不断扩大,“您”所称呼的范围和对象也在扩展,不仅仅是对长辈,对很多人,也要称呼他们“您”。

北京,这个大讲文明与礼仪的地方,不管是城区,还是郊区,到处都渗透着“您”的文化;无论是居民,还是农民,一样习惯并喜欢称呼“您”。“您”确实无时无刻不在温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与“您”

北京人爱说个“您”,是有其说道和礼数的。“你”和“您”两个字的发音,显然前者轻松顺嘴儿。但为什么北京人非曲着舌头拐着弯儿别着劲,要发“您”的音。恐怕这里边不只是简单的发音的事了,里边肯定有讲究,有故事,有来历。在北京,说话时用“你”和“您”两个字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如果您要是有心观察,细心体味,精心琢磨,那一定是有区别的,不管是说的,还是听的,心理反应都会不一样。被称呼者,听到“您”的称呼,立马就觉得心里热乎、亲切、舒坦、感到受尊重了,有尊严了,有面子了。称呼者,道出一个“您”字,一样觉得与对方会意的亲热、近乎、舒服。同时,更享受了谦虚、畅怀带来的舒心、快感。表面上虽心里觉得在对方面前“矮”了一截,委屈一下,好像没与对方在一个辈儿上,不能和人家平起平坐,但是用了“您”字后,咂摸咂摸滋味儿,其实挺好的。一点也不觉得亏什么,也不觉得比对方小,比对方矮,反倒心里觉得是一种释然与宽慰。

北京人喜欢称呼您,由来已久,是从祖辈上传下来的。至于源自哪个具体年代,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但都没有找到与其密切相关的讯息。关于“您”的由来,《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有这样一段表述: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字。从唐朝开始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当时写作“你弭”。“你们”二字连续,读快了就念成了“您”的声音了。于是,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们”直接写作“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专用于第二人称单数,开始有了表示尊敬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但可以说“您俩”、“您仨”、“您几位”。然而,当对方人数很多而需要表示尊敬时,以上说法都难于使用了。于是人们创造出“您们”这个具有概括性的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敬词。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在书信、讲话中,开始使用了“您们”这个说法。一些语言学家也积极主张用“您们”这种说法。那么北京人为什么爱说个“您”字,从这段对“您”的描述中还是没有找到相关北京人用“您”的出处。

“您”,其实就是一个人称代词,你(含敬意)。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您”的解释。但“您”在北京这一特殊地域的演化,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称代词了。应该说,它身上有很多功能,会用,是有温润、调补功效的。

“您”字的结构,上边是个“你”字,下边是个“心”字。我觉得怀着一颗真心、一颗爱心、一片诚心,对待你,你会不被感动吗?你还会木然吗?你还会冷若冰霜吗?。“您”就是把“你”放在“我”心上,以心相待。

不“您”不言

北京人对长辈或上级的称呼,自然不用说了,张口闭口的“您”。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也不乏有人称呼“您”,看来北京人爱说您真的是彻底习惯了。我身边曾经有一个局级领导,对下属不管是年龄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从来都是您、您的。这让他的下属很是受宠若惊,他交代下属的事情,布置的一些工作,自然很顺当。下属们认为这位领导知道尊重人,虽不耍官腔儿,不摆官架子,轻声细语,但感觉他的官架子仍很大,他的威力也很大,下属们都愿意从心里把这位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好;尽管他没拍桌子,没吹胡子瞪眼,没有一句是强硬的指令性的拍板,但下属们非常服气,愿意为这位领导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妥。看来用好“您”字,还有利于创造和谐高效的机关办公氛围。

北京的商业店铺多如牛毛,“老字号”也是铺天盖地,这些都是高频率使用“您”,称呼“您”的地方。“您”代表和气,和气生财,微笑着待您,满腔热情地为您服务,您就愿意把钱花在这里,您还愿意再来,愿意当这家店铺忠实的“回头客”。经过漫长的经营实践,“您”的运用,确实是北京商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我亲眼看到过老北京店铺发生的一幕情景。铺子里闯进来一个半大小子,轮着瓶子说要打酒。掌柜的赶紧跑过来笑脸相迎:“您要什么酒,打几两?”“我爸说打二两高粱酒!”“好嘞您呐!您这是五毛,一两一毛三,二两收您两毛六,找您两毛四,钱收好您!您还要点什么?”“不要了。”“好嘞,您小心!”掌柜的直至目送这孩子出门。现在的店铺说不好了,但年龄稍大的售货员对待顾客还是您、您的,顾客是上帝嘛!过去北京商铺的店员,对待顾客不称呼您,不面带微笑,掌柜的是要给他“拿龙”的,调理不过来不思悔改的要坚决辞退,毫无商量。

在北京市区街头或北京郊区农村,我看过很多吵架的场景。一开始双方剑拔弩张,对吵得异常激烈,大有把对方吞了的感觉。可是您注意听,细心观察,双方在破口的同时,还在坚守着平时的习惯,不忘称呼对方“您”。“您也老大不小了,您这是干嘛呀!没您这样的!”“您甭跟我来这套,您没资格跟我这儿白呼!打听打听,您这人也不咋地!”“您可说深了!这就是您的不对了!您这也太伤和气了!”“刚才您说的话也不好听呀,我得说说您!街坊四邻的您至于吗!”“得!您消消火,我刚才的口气是有点冲。”“ !您别往心里去,我也有毛病!”我发现这里边有意思,用“您”字当头吵架,真的甭太担心,吵着、吵着,那条冒着火星子的曲线就溜下来了,开始火旺的口气也不那么冲了。再吵,双方慢慢变成讲道理了,等到最后,能听到这样的结束语:“您别记乎我!我也一时冲动。”“我刚才的话也不好听,您包涵!”就这样,这场架就这么虎头蛇尾收场了。只要还用“您”字,双方的争吵就不会恶化哪儿去,因为这里边潜含着双方对对方的尊重,也一直没忘了尊重对方。试想,如果“你”字开头,那这场架的局面就不好预测了,也许骂得狗血喷头,也许打得头破血流。

北京人对彼此的“亲家”称呼“您”是必须的,是早已经约定俗成的事情了。从女方到男方家吃过门饭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这一亲切的称呼,亲家们彼此都在攀比着高频率地使用“您”,生怕哪儿落了礼儿,缺了礼儿,您对我说一个您,我要还您两个您,用情感情。其实,在双方亲家的心里,“您”字后面似乎潜含着很多期待,很多希冀,想通过“您”来维系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双方亲家的年龄不管相差十岁、二十岁,甚至更大,那彼此也都是“您”的称呼,一点不含糊。“家和万事兴”。这方是聘闺女,那方是娶儿媳妇,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双方老家都希望小两口过得好,过得幸福,日子红红火火的,企盼两个孩子百年和好,白头到老。也许是在为孩子们做生活的榜样,也许是为孩子们创造和谐的氛围,亲家们用“您”字为孩子们、为小两口铺垫幸福之路。

北京除了讲尊老,还讲爱幼。北京的姑爷格外吃香,待遇极高。老丈杆子、丈母娘对姑爷是捧着加哄着,和姑爷说话,一口一个“您”。“您路上来冷吗?”“快进屋您!”“我这就给您做饭去!”为什么老丈人、老丈母娘对姑爷这般热情,这么殷勤,其实这是明摆着的事。闺女进了人家的门,怎么让姑爷对咱闺女好,疼她、爱她,不受气,好好过日子,老两口对待姑爷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您”就能够润物细无声。姑爷只要良心还在,是个真正的爷们儿,老丈人、老丈母娘的真情就不会打不动他,该怎么待人家闺女姑爷心里自然有杆秤。

北京是“首善之区”。“您”的文化内涵,属“北京精神”里边讲到的“包容”与“厚德”的范畴。北京人爱讲老例儿,遇事也不落礼儿,习惯用礼儿去衡量或对号每个人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各种场合也就特别注重讲究文明礼貌。

眼下,北京的老人或是年龄偏大的人,还是习惯称呼“您”字。但是年轻人特别是“80后”的孩子,用“您”和人交流似乎很少了,他们没觉得“你”是不尊重人的称呼,也没觉得“您”是尊重人的称呼,我想父母和老师就没有分别强调这两个称呼,社会的整体氛围也不那么浓烈了。那以后,是不是还应和孩子们多讲一讲多强调一下“你”和“您”的区别,对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称呼。

猜你喜欢

姑爷第二人称亲家
终于团聚
绝对证据
亲家如同自家
永远的亲家
女婿
枯梢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送客
真正的原因等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