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医疗联合体建设
2014-12-13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专题考察组
文 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专题考察组
“医联体”内大部分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互不兼容,诊疗信息、影像及检验资料难以共享,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远程会诊无法全面开展,也难以避免“医联体”内部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
“医联体”运行近两年来,在专家援助、业务指导、资源利用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试点“医联体”模式下双向转诊不足,下转病人多、上转病人少。试点“医联体”内由于各成员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经费来源不同,各有各的利益取向,所以并不是所有成员单位都有较强的合作积极性;有的成员单位间相距甚远,很难做到双向转诊;撤销床位的社区医疗机构,在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周边群众方面都有很大欠缺,也不利于双向转诊。
其次,受现行医保政策与药品目录制约,分级就诊和双向转诊难以有效实现。破除“以药养医”后,医改试点的三级医院药品价格下降了15%,加上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不全,使得许多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涌向三级医院,无法下沉到社区,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并没有减轻;有些病人从三级医院转诊社区后,个别药品也不能报销。这些问题不解决,难以有效实现分级就诊和双向转诊。
再次,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模式,不利于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基础作用。首诊在社区,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首要环节,但现行的财政定额保障管理制度,使得社区医疗机构干多干少一个样,加之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即使医务人员努力工作,也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导致社区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人和三级医院倒吸基层人才现象并不鲜见。
最后,缺乏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医联体”内大部分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互不兼容,诊疗信息、影像及检验资料难以共享,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远程会诊无法全面开展,也难以避免“医联体”内部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
委员们认为,建立“医联体”的目的,是以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来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但从“医联体”近两年的运行实践来看,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进一步探索。为此,建议:
第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各部门综合协调、整体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应上下联动,统筹区域医疗资源规划配置;卫生、社保、财政等政府部门应政策协同,明确“医联体”建设的目标、范围和路线图;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利益分享、有效激励的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区域医疗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防止出现新一轮大医院“跑马圈地”式的无序扩张;卫生主管部门应以政策为导向,采取切实措施,使基层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落到实处。
第二、要改革现行医保政策,适度放宽药物目录。实行对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自上而下、由严到宽的医保总额控制政策,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探索“医联体”内各单位间一体化医保付费政策,进行整体考核;试点“医联体”内根据专科对接需求,适度放宽若干医保药物目录,保障转诊患者合理用药需求;调整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检查医保报销项目,满足慢病定期复查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第三、要完善考核指标,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对“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情况,进行统一考核,完善考核指标及奖励政策;将医疗服务量、双向转诊量等纳入社区医疗机构考核指标,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吸引力,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
第四、要构建分级诊疗长效机制,实现有序就医。患者可以随意到A类医院就医的政策,破坏了原来的有序就医格局,不利于分级诊疗长效机制的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总额控制,也不利于双向转诊的实施。医保部门应加强政策性研究,实施有效管理。
第五、要进一步完善互通互联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应进一步加大对“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间的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等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为患者服务的水平。
第六、总结经验、加强评估,进一步探索“医联体”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对试点“医联体”运行效果的总结评估,对反映出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对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避免形成一阵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