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这样走进“中国新闻奖”
——华龙网《感知中国·穿越新丝绸之路见证中国梦》专题创作历程

2014-12-12文/刘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欧页面

□ 文/刘 莎

我们这样走进“中国新闻奖”
——华龙网《感知中国·穿越新丝绸之路见证中国梦》专题创作历程

□ 文/刘 莎

最广的视角,“碰头会”让专题N次方生长

2013年6月9日的中午,在华龙网的一间会议室中,与往常一样,重大专题的部门碰头会在此召开。“大家都知道我们最近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这次的《感知中国·穿越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媒体特别行动》制作官方网站,那么,都把自己部门的‘干货’拿出来摆摆吧。”

“碰头会”怎么开?主持一人高踞上方侃侃而谈,听众一片昏昏欲睡?也不一定。华龙网的“碰头会”,围桌而坐,不分主次,但有见地,畅所欲言,这是一般态。时不时“抵角而争”一番,这才不负“碰头”美名。这,由专题的第一次“碰头会”可见一斑。

“碰头会”一开始,视频部的负责人就提了要求:“我们视频部策划了一个让前方记者亲口讲述此次行程的专栏,暂定名叫‘小明手记’。可能要麻烦你(李小明)第一时间将视频回传。”参与此次媒体行的前方记者李小明皱了眉:“这次的行程,只有7天在国内,其余时间都在国外,国内第一时间回传稿件没问题,国外,因为网络问题困难就很大了,毕竟视频太大了。”会议主持立即询问了技术部负责人:“技术支持怎么样了?”得到的回答是:“三大网络的国内段没问题。国际段不是很稳定。”才一开会,网络问题就摆到了台面上。

作为网站,收发稿件都走的是网络,离了网络就捉襟见肘了。但此次媒体行的特点就是“一路前行”。如何在“前进”时保持信息的及时回传,成了首先面临的大问题。不能完全把希望放在网络“给力”上,必须有第二套方案!大家积极献策。“把视频压缩小点”“用当地的网络。”“录音,传照片,后期也可以做成视频的形式”最后,会议主持拍板:“这些方法统统都用上!”于是视频部负责给李小明带去的笔记本装上3个以上的视频前期处理软件;技术部负责对接网络的使用事项;而李小明几十斤重的行李中,增加了一支录音笔。

“我们将用英、德、俄、法、日五个语种对外发布新闻。”外文部的负责人介绍。“针对此次活动的两江评正在积极策划中,我们会请知名专家针对这条铁路进行一系列的评论。”评论频道的负责人介绍。“我们社区还会制作此次媒体行的杂志,全方位地向网友介绍此次媒体行活动。”社区部的负责人介绍。

在头脑风暴下,《感知中国·穿越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媒体特别行动》专题的基本栏目设置初步成型,从文字图片视频多方位多角度多媒体地对此次媒体特别行动进行报道。编辑部负责人追着此次媒体行的网站联络人出了会议室:“我们打算以路线图的形式制作专题最主要部分,有些节点需要和你确认下……”

这样的“碰头会”,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不知凡几:

2013年6月14日“碰头会”:将要采访大使、香港特首梁振英、富商李嘉诚等对渝新欧的看法与期盼;确认此次媒体行的采访节点;确定每个头条都会有中英文标题……

2013年6月16日“碰头会”:专题卷首语修改,专题版式确定……

2013年8月7日“碰头会”:专题稿件前加发稿所在地,制作“图说渝新欧”高清图滚动。预设栏目——采访出行主要记者。

2013年9月5日“碰头会”:专题专版会,增加“古丝路的变迁”“新丝路的崛起”两个页面,增加专题的文化底蕴。

2013年9月16日“碰头会”:专题首页版式确定——360°无间隙旋转页面。

……

最深的接触,前方记者的实时采写是专题的灵魂

华龙网参与“渝新欧国际铁路媒体特别行动”的记者李小明,人称“小明哥”,也是“媒体行”页面中大受欢迎视频策划节目“小明手记”的男主角。

在甘肃天水境内遭遇超长堵车,小明哥只能吃着泡面数时间。在戈壁荒漠上一开好几个小时,景色毫无变化,小明哥和同车记者交替开车的间隙,却忙着查阅下一个采访点的背景资料。华龙网的前线记者只有他一个,于是文字记者是他,摄影记者是他,视频记者还是他,官方微博博主还是化名“烧白走天下”的他。

他会为了一张全景照不顾危险地翻上火车站顶棚,被安保人员驱赶下来,却在邮箱中乐滋滋地写下备注:“一定要用这张,绝对独家,别无分号。”回到酒店,等着他的永远不会是休息,而是漫长的资料传送。因为网络时有时无,当其他报纸媒体的记者酣然入梦时,他却守在电脑前,重复点着“上传”,接续断掉的文件传送。四点的早班编辑上班时,他依然坚守在线上,细心地提醒前一天的采访要点,然后呵欠连天地说:“我下了,睡一个小时就要出发了。”早班编辑天天不同,而网络那头,永远是那个他。

华龙网参与“渝新欧国际铁路文化行”是一名女记者,她叫张勇,笔名张一叶,也是“一叶向西”栏目上手持话筒正在采访的卡通人物“一叶”的原型。华龙网参与“文化行”的记者只她一位,她却在短短的3天内去到了哈萨克斯坦和德国,采写了十几篇新闻稿和高清图,对“文化行”进行了全方位的实时报道。“除了别人睡着我写着以外,其实和平时没什么不同。”“文化行”结束后的“碰头会”上,她淡淡地说。

熬夜,是他们的常态。熬夜3天还是熬夜46天,在他们的眼里,都只是为了把最深的现场接触,即时发布到网上,让网友得以第一时间获得“媒体行”“文化周”消息的一种必要手段。他们计较的不是得失,而是:网友看到了吗?网友听到了吗?网友感受到了吗?——让我们带着你们去看,看长河落日的豪迈,千年关口的肃立,异国他乡的知己,火车满载的喜悦,汽笛轰鸣的激荡,“渝新欧”铁路的画卷在触手可及处,缓缓展开。

最真的笔触,新元素的注入让专题更大地满足网友的需求

手边有一份“‘感知中国·穿越新丝绸之路’专题改版方案”,一下将我带回了2013年9月9日的那次“碰头会”。会议由时任的华龙网总裁李斌主持。

李斌总裁在“碰头会”上毫不客气地指出:“你们这是一个活动专题,可是这也就是一个活动专题。专题再精美,没有明确 的定位,丰富的内容,那对网友来说,那也就是一个看过就忘的页面。不会好看,耐看,想长长久久地看。单薄,是这个专题的硬伤。”

一语惊醒梦中人。参会的各部门负责人开始反思:我们急急忙忙抛出了“媒体行”和“文化行”的概念,从未沉淀下来想过:“感知中国,需要感知中国的什么?感知中国的渝新欧铁路大通道?感知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那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有什么更深层的精神被人们所忽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这一嗓子,正需要我们吼出来。

中国梦!

当线头被理出,接下来的改版就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改版宗旨有四:1.文化性。通过专题展示古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和贸易交流的重要性,展现新丝绸之路对亚欧经济的重要性和文化融合的促进性。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提升专题文化内涵。2.丰富性。通过专题对古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的资料集纳展示,体现资料的丰富性,包括史料、新闻、视频等。3.互动性。专题内要有当下网友参与网络互动的所有方式,包括论坛、微博等。4.多样性。专题要综合运用FLASH、地图、高清图片等方式,增强活动的表现形式,提升专题的冲击力和视觉美感。要让网友看见我们的真诚!我们是用心在做这个专题。

于是有了360°旋转的大首页。首页采用360°无限循环的模式。自西向东,暗喻“古丝路”“渝新欧”的西行路线,实现鼠标敲击暂停,左右自由拖动,页面底部隐藏的指南针与彩带,鼠标滑过自动升起,左右分列五个页面链接分别为“第一阶段媒体行”“第二阶段文化周”“感知中国系列”“古丝路的变迁”“渝新欧的崛起”。指南针下方列“英语”“俄语”“德语”三语种页面。

于是有了小游戏“网游渝新欧”。当网友看新闻感到枯燥时,可以在媒体行页面玩一玩网游渝新欧的小游戏,以答题的方式,选择性别,进行一次网上的渝新欧之行,在娱乐的同时,让网友对渝新欧沿途有了常识性的了解。

《感知中国·穿越新丝绸之路见证中国梦》的页面出来后,我们在网友的建议下又做了一系列微调:“首页的360°旋转看起有点晕啊。”有网友通过QQ反馈了建议。我们在首页上标注“点击暂停播放,点击左右拖动。”“首页那个指南针好隐蔽哦,而且,不仔细看完全不知道你们把3个语种的导航栏放那里了。”有网友发来邮件说。指南针是整个专题首页的点睛之作,作为设计者,大家都不愿意改动。可在几番斟酌下,还是将指南针上的3个语种的导航栏转移到页面的右上角……

就这样,《感知中国·穿越新丝绸之路见证中国梦》专题一步步成形,融合了新闻、论坛、评论、视频、新媒体、微博等多种形式的页面,直接影响受众超过四千万人次,各内容被数十家主流网络媒体相继转载,间接影响力超过一亿人次。多家境外媒体对华龙网稿件进行转载。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在其脸书(Facebook)官方账号上发布此次媒体行报道,俄罗斯网友Fadeeva Anastasia发来邮件称:“这条铁路不仅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也有助于提升中国、重庆在普通俄罗斯人中的知名度。”哈萨克斯坦交通新闻署亦撰文报道。

(作者是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编辑部专题小组副主管)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新欧页面
刷新生活的页面
在本机中轻松完成常见PDF操作
“渝新欧”五岁了!
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
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
“渝新欧”重庆至哈萨克斯坦班列将尽快开行
渝新欧铁路重庆至德国货运班列开通
网站结构在SEO中的研究与应用
几种页面置换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
浅析ASP.NET页面导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