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南日报》:做好五方面工作,谋求发展新动力

2014-12-12陈永久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渭南报业日报

□ 文/陈永久

《渭南日报》:做好五方面工作,谋求发展新动力

□ 文/陈永久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面对挑战,传统报业特别是地市党报必须谋求新的发展动力以提升自身影响力。地市党报必须做好五个方面工作:抓受众,吸引读者眼球;抢时效,触动读者神经;挖深度,解开读者疑惑;树品牌,举报人之力形成影响力;图变革,增强媒体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地市党报 发展动力 影响力 渭南日报

中国报业经历20多年高歌猛进,目前正处于一个“拐点”。作为中国报业的重要力量,地市级党报更是处在报业竞争的风口浪尖上:第一,新闻资源被分割。新闻资源是稀缺资源,并不会因为媒体增多而忽然增长。众多媒体分割新闻资源,对地市报构成极大威胁。第二,广告“蛋糕”被瓜分。地市级党报广告经营本来就相对艰难,加上新兴媒体强势来袭,省会城市媒体攻城掠地,直接侵蚀了地市级党报广告份额。第三,办报人才流失。在吸引人才方面,地市级党报本来就难以成为名牌新闻院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加上省会城市媒体在地级市办报,它在人力物力和管理水平上都高于市级党报,市级党报现有人才出现“人往高处走”的现象。

面对挑战,地市党报必须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即:抓受众,吸引读者眼球;抢时效,触动读者神经;挖深度,解开读者疑惑;树品牌,举报人之力形成影响力;图变革,增强媒体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这样,地市党报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和标杆作用才能更为明显地得以体现。

正视变革需要,以融合为理念,全方位创新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渭南日报》迎难而上,以改革开路,努力探索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坚持报纸要和新媒体融合的观念,大刀阔斧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经营到管理,从队伍建设到内部机制,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革:在不断提升《渭南日报》品牌影响的同时,增设《黄河周末》《影像金三角》《教育周刊》《法制周刊》《房周刊》《周视渭南》等专刊,做深、做大、做强纸媒新闻。同时,将报纸优势嫁接到新媒体上,先后开设渭南新闻网、渭南日报微信群、渭南日报微博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舆论流通渠道。近年来,《渭南日报》先后荣获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奖、中国传媒创新百强媒体、中国十大创新地市报、首批陕西大报名刊等诸多荣誉。这都是不断创新变革带给报纸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立足本土、服务本地,建立“民声”通道

面对新兴媒体挑战,党报读者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党报内容与读者要求间存在较大距离,造成党报对人民群众吸引力弱化,无法让人民群众满意。地市党报满足受众需求,要在立足本土、服务本地上做文章,在地方新闻报道中形成特色。

为此,近年来,《渭南日报》开设许多直接反映群众心声,与百姓互动的栏目,如“记者走基层”“群众评说”“陕西好人”“东秦百姓”等栏目,关注群众心声,聚焦百姓生活,维护群众利益,回应社会关切。其中“群众评说”和“东秦百姓”栏目,以舆论监督方式,深度关切社会问题和百姓诉求,整治官场积弊,“一事一报、一报一追、一追一果”,在公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力,让民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报温暖。而“群众评说”栏目最具“火药味”,让群众带着问题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面对面,敲响当面鼓、对面锣。群众的问题当场解决了,气也顺了。各级干部也真正听到了民声、民意。渭南市委书记对该栏目的开设给予高度肯定:“让人民直接发问、有效监督,让人民了解,让人民评判,这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尺,也是媒体与群众建立的民声通道,值得表扬和肯定。”

及时跟进,追求“新闻第一眼”

地市党报的新闻时效性有助于奠定该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尤其是在本地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和对一些本地热点新闻的及时跟进及连续报道,彰显我们追求“新闻第一眼”的精神。

2014年3月9日下午,华阴市好司机杨京红在他工作的华山景区满载旅客下山返回途中突发脑干出血,危急时刻悬崖边紧急刹车,保证了车上31名乘客的生命安全,自己却不幸去世。第一时间得知线索,当天下午《渭南日报》就派记者到达华阴,采访乘客、华山旅游公司、客运管理公司、杨京红的家人亲戚等,在最短时间写出报道,杨京红事迹在秦东大地广为流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委书记批示:“对杨京红司机的事迹要宣传,这种人性美德和职业道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渭南日报》对重要新闻事件作出见解独特的独家报道,彰显了党报的权威坚守力。

发挥深度优势,把新闻做深、做好、做透

面对各种挑战,媒体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速度,更需要探寻事实掩体之下的深层次内涵。传统媒体特别是地市党报必须要拿出自己的优势“武器”来应战,这就是评论和深度报道。从新闻传播规律看,报纸通过各种编排方式的精心运作、通过相关新闻背景的链接,把新闻做深、做好、做透。这样的传播力及其效果是转瞬即逝的广播、电视无法企及的,网络也替代不了。同时,深度报道作为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方式,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包含更深刻的主题思想,因而更显重要,更具影响力。

在深度报道上,我们有许多成功的范例。2013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渭南日报社连续撰写了《传承习仲勋革命精神系列述评》,先后分十期,深刻论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弘扬革命精神,坚持理想信念,改革创新,实事求是,肩负起时代使命,敢于向困难和问题亮剑的攻坚气概,提振了士气,鼓舞了精神,为渭南发展释放更大正能量。另外,我们对合阳少女王娜先天性面部畸形修复整形手术的报道,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我们感到,这个事件背后,有着更多的价值元素,“嗅到了”其中浓浓的“味道”,报社很快对王娜的后续报道进行策划。派出精英团队,辗转西安、合阳等地,采访医院专家、王娜亲友以及各方爱心人士。“凹面女”修补这个世界首例手术的复杂性和综合型,海内外爱心人士数字不菲的巨额捐款,前后三次手术的过程,手术成功后王娜被军医大学招工,并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伴侣,因收养王娜又四处奔走为其治病、其养母李景云获陕西省十大杰出母亲……这一系列读者关注的内容,我们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聚焦,王娜六年的“美丽蝶变”,给读者一个全面的交代,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在权威报道中注重贴近,在践行贴近中体现权威

地市党报影响力的生命源泉即其所特有的品牌。地市级党报是最基层的一级党报,虽然它的权威性不及中央和省级党报,它的经济基础和竞争力也比较薄弱,但它是最基层、最接近群众的报纸,比较容易做到“三贴近”,这是它的优势所在,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地市党报的记者、编辑要沉下去,只有深入生产生活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好的栏目,进而打造好的报纸。

渭南日报社这几年在品牌打造上,有两个途径,一是培养名编辑名记者,一是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走出了一条名记者写出好稿子,好稿子支撑名栏目,名栏目打造名报纸的路子。具体做法是:重视集中优秀人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新闻优势。坚持“让有德者得荣耀、让有才者得重用、让勤劳者得富裕、让贡献者得实惠、让全社人享和谐”的治社理念,每年都把业务骨干送到高等院校充电学习,每年都对业务尖子进行表彰奖励,近年来,还尝试在全社评选首席记者、首席编辑等活动,对综合能力突出的新闻骨干,大胆启用,提拔为报社中层。这些举措极大调动了优秀记者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让他们不断成长、成才,培养出了一批懂报纸、能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品牌培养战略之一。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一些有温情的民生品牌栏目,如“向人民报告”“渭南标杆”“话说渭南”“人微言清”等栏目,报道内容都是读者关注的身边的人,都是与读者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我们的理解是,民生新闻是视角,是态度,也是一种新闻价值取向。栏目宗旨要求关注四个方面:生活(衣食住行)、生存(生存状态、权益权利、幸福指数)、生计(国计就是大民生,国计新闻要贴近民生,民生新闻要做出高度)、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怀)。 这些栏目成为群众阅读报纸的第一眼,也是《渭南日报》深入读者心灵的重要窗口。

放眼未来,今后报业市场空间的扩展在特点上并不表现为过大的“跑马占地”式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实力、规模和市场细分基础上的“渗透式扩张”。从报纸与新兴媒体已经经历的博弈过程和国际国内报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国报业将经历较长的正午时光,还有很长的生命历程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只要牢牢抓住党报所独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威性”,抓住地方性报纸最接近基层群众,最具新闻亲和力、社会服务性的特点,在需求中安身,在服务中寻立命,我们一定能创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作者是渭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渭南报业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三国渭南之战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
A Model Analysiswhich Consider Direct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HIV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