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如何顺势而为走出困局
——《三明新周报》进行“突围”的几点尝试
2014-12-12杨为春
□ 文/杨为春
地市报如何顺势而为走出困局
——《三明新周报》进行“突围”的几点尝试
□ 文/杨为春
传播生态和传媒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后,传统媒体面临史无前例的压力。如何突出重围,走出困局?三明新周报社从服务性、互动性方面对媒体定位、品牌打造、报网融合等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三明新周报 更名升级 系列策划 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面临史无前例的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三明新周报》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如何突出重围,走出困局,报社从媒体定位、品牌打造到市场拓展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力争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适应现代传媒发展规律的办报之路。
一、更名升级,借梯登高,增加“服务性”内容的比重。
《三明新周报》的前身为《三明广播电视报》,发行量一直保持在全省行业报前列。近年来,随着报业市场日渐式微,报纸发行与广告也越来越艰难。2012年,报社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契机,申请将《三明广播电视报》更名为《三明新周报》,并于2013年6月成功获批,性质由“行业报”上升为“都市生活报”。
随着人们娱乐生活多元化和电视机的更新换代,特别是随着有线数字电视本身带有节目预告智能搜索功能,需要依靠“广播电视报”给予导视的观众日益减少,在吸引读者眼球、争取广告市场、拓展发行空间等方面,给报社造成严重“障碍”。更名为“新周报”,外延更为广阔,理念更为新颖,综合性更强,更加适应非时政生活类报纸发展新趋势。由于转型升级、借梯登高,报社的发展有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不仅丰富了三明的报业结构,也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内容为王”毋庸置疑,然而内容应有更多可读、可用的“服务性”要素。2013年9月,《三明新周报》正式创刊,以“本土·生活·服务”为办报理念,贴近百姓生活,提供实用资讯,追求有价值的新闻,开设了“城事”“人物”“法制”“发现”“微三明”“为您服务”“舌尖三明”等20余个新闻及专副刊版面,针对读者关心、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采写与编辑,在新闻与资讯发布的同时,增强了报纸的服务功能。特别是“为您服务”版面开设了“生活直通车”“社保问答”“供水之窗”“价比三家”“特价商品”“理财资讯”“信息指南”“便民提示”“政策问答”等栏目,对百姓关注的用水、购物、理财、社保、出行等方面,提供了具体而实用的公共服务信息,增加了内容的服务性及报纸的附加值,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留住了一些流失和正在流失的读者。
二、定位本土,系列策划,打造具有“收藏性”的人文读本。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本对外宣传期刊,如若能体现地方特质与风貌,体现诸如传统习俗、传统建筑、特色山水、特色风情等本土内容,展示其内涵丰富、卓而不群的历史与文化,就一定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在受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强大冲击的传媒市场中,立稳脚跟,赢得一席之地。
2013年报社接手主办《时代三明》杂志后,即确立“本土·品位·亲和”的办刊理念,对《时代三明》进行全新改版,将原双月刊改为单月刊,缩减 “宣传”内容,增加“文化”版面,以专题为切入点,以影像为突破口,以平民视角和时尚画刊的形式讲述三明的故事,坚持100%内容的本土与原创,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赢得最广泛的读者,实现期刊的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
2013年1月起,《时代三明》便以一字一专题(即“三明的某”)、一年一系列进行整体策划,华丽登场,至今已推出“三明的年”“三明的街”“三明的戏”“三明的儒”“三明的婚”“三明的祠”“三明的圩”等19个专题,以及“山城透视”“风物掌故”“山城传奇”“客在他乡”“山城手艺”“走遍三明”“舌尖三明”“明籍作家”“艺文”“翰墨”“收藏”“镜头”等20个栏目。特别是紧紧围绕“本土”,深入挖掘特色人物、特色景观、特色民俗,展现三明的文明与发展,个性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本土识别性强,视觉冲击力大,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让读者真真切切“在这里读懂三明”,使《时代三明》成为三明读者及海内外人士喜欢阅读与收藏的本土人文读本,成为展示三明形象的新名片。2013年6月,《时代三明》荣获闽台报业创新成果奖。
我们深知,杂志与报纸虽同为纸媒,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但由于用纸、印刷、装帧及出版周期等的不同,报刊的定位就迥然有异:报纸着重新闻,杂志偏向文化;报纸讲究时效,杂志侧重深度。所以,杂志的采编更倾向本土性文化的挖掘,更注重富有亲和力和高品位的原创,“收藏三明”也因之成为《时代三明》专题采写和市场营销的主题词。
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开门办刊,联合办刊,也是延伸和强化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如在专题开办方面,与福建省报业协会、三明市旅游局、三明市农业局、建宁县委县政府、三明市观赏石协会、三明市博物馆等联合主办了“三明的寺”“三明的景”“三明的茶”“三明的花”“三明的石”“三明的宝”等专题,既强化了专题的专业性、权威性,又扩大了专题合作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合作部门与单位对本期杂志的专门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期刊的营销市场。
中国传媒市场已进入分众化时代,期刊发展之路愈来愈艰难。报纸为大众传媒,其内容是发散式的传播,而杂志作为小众传媒,其内容是集约式的生产,受众往往是特定的范围、特定的群体,所以更应根据期刊特点,加强专题策划,注重品质生产,实施多元战略,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运作,融合发展,构建具有“互动性”的传媒格局。
树立互联网思维,就是从全媒体时代传媒的运营与发展规律出发,在内容采编、品牌塑造、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大胆调整和重新定位,融新闻传播、文化传播与现代传播为一炉,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2013年10月以来,报社在协办三明文化产业网的基础上,开始筹办三明都市网。2014年6月,三明都市网(www.smdsw. cn)开始上线试运行。该网站是报社利用媒体资源优势和影像资源优势创办的专业性门户网站,办网宗旨为:“以文化助推城市梦想,用影像讲述三明故事”,摒弃“大而全”,追求“专而精”,在发布《时代三明》杂志电子版和《三明新周报》精彩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种专题征稿及文化活动,与广大读者、网友和影友互动,成为以文化为依托、以读图为重点的本市特色型网络媒体。
从《三明广播电视报》更名升级《三明新周报》,从主办《时代三明》杂志到创办三明都市网,短短一年半时间,报社应时顺势,大胆探索,致力改革与融合,迅速形成了一报一刊一网立体化的文化传媒格局。
报刊网融合,为传统媒体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既发挥了《三明新周报》《时代三明》采编资源优势,又加强了报刊网与作者、读者、网友的互动,弥补了新形势下纸媒发展的滞后与不足,推动了报刊市场的拓展,特别是有力地提升了品牌客户的关注度。如为配合“时代三明”专题的开办,通过三明都市网主办“时代三明”专题摄影月赛,吸引了全市十二个县(市、区)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的参与,每月的专题月赛参赛作品都有数百幅,最高的达1600多幅,不仅为三明摄影人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展示的平台,也为杂志专题的图片编辑提供了丰富的稿源,确保杂志以图文并重的时尚画刊形式向读者精美呈现。
报刊网合一、编作读互动所产生的合力是单一媒体无可比拟的,其新闻产品、文化产品在新媒体平台中被重复消费,其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也随之提升。报社还采取措施,加大对报刊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报刊在社会的影响。如在三明12个县(市、区)设立80多个零售点,让读者就近可购当期报刊;有针对性地向海外华人社团、客家公会等寄赠杂志,将客家祖地文明与发展的信息传递到海外华人社会。从今年3月起,杂志正式登陆三明公交K101专线。三明公交K101专线是三明市区往返动车三明北站的公交线路,每十余分钟一班。该线路20辆豪华大巴公交车,共700多个座位,每个座位前的网袋里都放有《时代三明》杂志,可供各地乘客乘车时翻阅,并将《时代三明》杂志电子版《三明新周报》精彩内容上传三明都市网,海内外读者可直接在网上阅读,零距离感受乡音乡情,感受三明浓郁的本土文化。
(作者是三明新周报社社长、总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