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曼城《圣经》文化传播策略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启示

2014-12-12李岩吴碧宇

上海人大月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访问学者圣经风情

文/李岩 吴碧宇

曼城《圣经》文化传播策略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启示

文/李岩 吴碧宇

曼彻斯特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是英国第三大城市。境内有曼彻斯特大学、皇家北方音乐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曼彻斯特市学生人数多达73000,仅曼彻斯特大学的在校学生就约23600人,其中有6000多名研究生,约2500海外留学生来自150个不同的国家。曼城境内以中国留学生人数为冠,每年还接收120位左右的中国访问学者。中国文化符号是曼城一大特色,中国城,中国餐厅,以及一年一度的中国年庆典都非常醒目。教堂是曼城另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大大小小、各具风格的教堂遍布于曼城的大街小巷。传播《圣经》文化因此也成为曼城独特的人文风景。借在曼城访学的机会,我们对曼城境内《圣经》文化传播的策略进行了梳理,希望能给中华文化、汉语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一些反思,更希望能为目前正在或打算向在华外国人传播中华文化、汉语文化的机构和人士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启示。

一、从文化感应论视角营造文化氛围,借以传播《圣经》文化

文化感应指蕴含着主体知、情、意、价值观念和信仰的表象世界,是一种融入身心感受的文化。在文化感应论中,文化氛围和文化风情是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氛围和文化风情,主体能感受和体验到精神文化和心理文化的景象。那么何为文化氛围呢?王世达指出,文化氛围是人的文化活动反加于人的心理衍生物。它是人的文化心理趋向和特征,是人的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基本的文化心理效应。文化风情则是一种综合文化规范。它的核心和实质是群体文化规范。曼城境内的《圣经》文化传播正是借助文化氛围和文化风情来实施传播。

(一)打造文化风情,潜移默化地实施《圣经》文化的传播

与西方任何一座城市一样,曼城境内教堂多,教会组织多,教堂活动也多。除穆斯林教外,天主教、英格兰教和基督教在曼城分布更广。这三类以《圣经》为教义的教堂有固定的礼拜仪式,其中天主教和英格兰教周日的弥撒更是既庄严又隆重。弥撒结束后,这些教堂通常会开辟儿童和成人专区,以备大家饮茶聊天,相互认识,促进了解。在这里,国际生,尤其是非英语国家的国际生可以聆听到地道的英语表达,也能切身体验到曼城文化。这确实吸引了很多非基督徒身份的国外留学生、访问学者及其子女前往。

除此之外,曼城的民间义务文化组织也很多。这些文化组织基本都由一些有爱心、乐意奉献、志趣相投的基督徒自愿创办。有些组织已具相当规模,运作体系成熟完善。其服务宗旨都是义务为生活在曼城的外国人提供西方文化、曼城文化和《圣经》文化的介绍。

“E n g l i s h C o r n e r”在曼城创办了25年,组员共计22人,都是曼城本地退休的白人,有教师、医生、工人、公务员等。该组织义务为非英语国家的国际生讲解西方文化,免费提供口语练习机会。活动形式分室内和户外两种,室内活动一周举办2次,周二上午是历时两个小时的口语练习,通常由一个教师对应2-3个学生,话题涉及历史、地理、音乐、建筑、生活、旅游、宗教、新闻等方方面面。周四上午则是主题文化介绍,内容主要涉及与《圣经》有关的、语言、翻译、典故,谚语等文化知识。每个月末的最后一个周日,免费组织大家去体验大曼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I c a f e也是一个颇受青睐的民间文化组织。这是一个面向生活、学习或工作在曼城的年轻人的文化团体。其服务宗旨是为曼城的学生和国际生提供交友平台和娱乐平台。该文化组织每周举办一次历时2.5小时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分两大块,一是文化知识介绍,另一块是文化实践。文化知识以西方文化、曼城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名人政客、民间习俗为主。文化实践则是现场教做英式茶点、圣诞食物、手工艺品、组织玩英式扑克牌,下英式棋、学跳苏格兰舞、观看电影等。每次活动期间,该组织也安排半小时学《圣经》。

综上,每个民间文化组织在义务提供显性文化服务的同时,都安排了0.5-1小时的《圣经》学习时间。很显然,传播《圣经》文化成为这些民间文化组织的隐性目的。尽管这些组织正面宣扬《圣经》文化所投入的显性时间相当有限。但经由他们所营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却为《圣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这种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无限的。首先,文化氛围是在特定时空内的某一文化单元的各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效应场。人置身或观察这一文化效应场时,会与它发生感应关系,从而不自觉地获得特殊的体认、熏染和感受,从侧面感悟某种文化的精神、情调、气质或状态。其次,文化氛围给主体带来的是一种情绪体验和社会情操感受。这种情绪体验和社会情操感受造成主体文化心理内容的某种趋向和定势,在他的文化识别、判断、选择、交往、创造等活动中发生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营造文化氛围让曼城的《圣经》文化收到了“随风潜入夜”式的传播效果。

(二)打造民俗节庆文化风情,以增强《圣经》文化传播力度

打造民俗节庆文化风情是曼城传播《圣经》文化的另一种方式。以圣诞节为例,一个独具特色的“基督弥撒”节,为《圣经》文化传播又添劲道。

11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曼城的圣诞节庆就拉开了序幕,一直持续到12月24日凌晨。从11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开始,曼城各大教堂都会将安插在藤条绿环上的五根不同颜色、不同教义内涵的蜡烛逐一点亮,一周一根,在临近12月24日的那个周日,最后那根象征希望的红蜡烛会被点燃,以迎接J e s u s的到来。这个就是圣诞节到来前的热身节庆——圣灵降临节。此外,这一个月内还有一次唱圣歌活动。《平安夜》等10多首传统歌曲响彻曼城。

精心打造圣诞节的文化风情,是传播《圣经》文化的有效方法,而这种传播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风情是吸引主体进行体认的基本动因和基本尺度。打造《圣经》文化风情,能让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及其子女更直观、更形象地接触、体认到这种文化的风貌和特征。其次,文化风情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会吸引人,熏撩人,感染人,甚至会在体认主体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而这种印痕会演化为一种图示,情节和文化参照系。因此,当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及其子女领略和欣赏这样一种风情文化时,其文化体认的方式和态度也会受到影响,因为风情体认既是文化互动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二、寻求语言文化认同,以实现《圣经》文化的有效传播

文化认同通常发生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是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最深层的基础。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该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更是该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学界指出,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曼城的《圣经》文化传播十分注重文化认同的巨大作用,传播者从语言视角寻求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更有效地实施传播。

语言作为彰显文化特色的载体,在族群识别、文化认同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索绪尔曾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亨廷顿也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为了赢得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的文化认同,曼城的《圣经》文化传播者竭力寻求《圣经》与汉语的语言契合点,以此来达到文化认同。比如,他们寻找一些与《圣经》有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汉语故事、神话、传说或典故,借此来讲解《圣经》文化,希望能在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传播目的。或者有意识地误读或误释汉字与《圣经》的渊源,激起论战,在争辩中实现《圣经》文化的传播目的。而这种争辩的结果也正是他们期望的,因为你参与了,我就传播了。

三、启示与反思

综上,曼城的《圣经》文化传播主要是在教堂和民间文化的协力下,营造出良好的《圣经》文化氛围,同时精心打造民俗节庆文化风情,从文化感应论视角潜移默化地实施《圣经》传播。并且从语言视角,寻求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实现《圣经》文化的有效传播。

曼城《圣经》文化传播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和启示。首先,曼城《圣经》文化传播者能寻找到与《圣经》故事相似的汉语故事等来传播《圣经》文化,更能以误读或误释汉字与《圣经》的渊源来实现《圣经》文化传播的目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些现象足以说明,让西方人正确了解中华文化、汉语文化显得异常有必要,而向西方人传播正确的中华文化、汉语文化更是迫在眉睫。必须尽早、尽快加大海外汉语文化的传播力度,扩大中华文化、汉语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同时,曼城《圣经》文化的传播策略也为我们对在华外国人宣传中华文化、汉语文化带来一定启示。虽然这些年国内很多官方机构在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汉语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大学招收外国学生,一些电视台针对在华外国人开办的汉语节目,如《汉语桥》栏目,甚至还有H S K等级考试,等等,但民间少有像曼城那样的义务文化组织。毕竟官方机构并不可能惠利于每个在华外国人,民间应该自发组建一些义务文化组织,营造出更良好的中华文化、汉语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在华外国人能频繁地、亲身地体验中国文化,使中华文化、汉语文化的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李岩,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吴碧宇,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访问学者圣经风情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公派访问学者高校联盟在京成立
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途径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
利物浦风情
夜莺为何歌唱:谈雪莱对圣经的讽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