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戏剧的文学性

2014-12-11邰振龙

参花(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学性文学作品戏剧

◎邰振龙

浅析戏剧的文学性

◎邰振龙

我们从我国当代话剧发展的整体趋势上看,创作者更多的是注重话剧的剧场性,而对其文学性的关注度比较弱。在后现代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戏剧的文学性无论是内涵还是其文学性的程度都与以往不同,面对戏剧,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其文学性。本文就戏剧的文学性进行了探讨。

戏剧 文学性 关系

文学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但是真正的文学性并非一般人所能够掌握。首先,文学性第一次是由俄国的形式主义学派的罗曼雅各布森提出的。他指出,文学是独立的,文学作品应当不依附于其他任何形式的载体,并且应当能够抵御非文学形式的吞并。照现在看来,这种文学性指的是一种纯粹性的文学的意义而并非和文学相关的其他形式的内容。举例来说,就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文学的文字、技法、修辞等等而并非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政治意义。但是很明显的是,这种形式主义的观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难以站住脚的,因为文学作品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纯粹的文学理论非常容易被各种千变万化的文学创作所消解。国内的文学更是这样,从1940-1980年代的作品来看,文学作品的政治化倾向非常的明显,政治因素大量地渗透到文学作品中,我国1980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开始,文学作品又加入了商业化的成分,文学作品有的开始主动进行商业化运作,有的被商业化的浪潮驱动,被动地做出了改变。就目前国内外的创作形式来看,这种雅各布森提出来的纯粹文学性过于纯粹了,而且是没有活力的,僵化的一套思想,因为他们认为文学性仅仅是文学文艺技法的集合,如语言节奏,段落结构,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等等。脱离了文学作品的真实价值而过度地着重于技巧本身。

发展到1990年代,受到了解构主义的影响,许多人将注意力投向了文学文本之外的世界和因素,后现代主义也使得原本的文学化“泛文学化”了,正式一些带有着文学文字因素的东西也称为文学性,文学性脱离了文学本身而成为了一个非常灵活的概念,实际上文学内部的机制和一些必要的组成便不再完整,泛文学化的最终结果便是去文学化。

中国大陆对于中国国内已经拥有的戏剧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的相关探讨起步得很晚,虽然至今也有了30多年的时间,但是对于中国戏剧作品的文学性仍然非常的难以界定。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大陆的戏剧作品从建国以来甚至建国以前都有着世俗化的倾向;第二,中国的戏剧,尤其是小剧场演出的话剧一直和文学作品保持着相关但又不亲近的联系。中国的戏剧作品文学性难以界定,虽然受到了世俗因素的影响,但是更加本质的问题在于对于文学性一词的准确把握。因为由于世俗的影响,一些关于经典的文学性的性质已经在戏剧作品中很少出现了,而且,由于文学性的概念受到了宽展,许多其他的形式,如果牵强赋予文学性,也是没有错误的。当今文学性已经不再是一个非常明确、清晰、有利的概念,因为文学理论如果过度的进行宽展,过度的减小自身和其他领域的分割,并模糊和其他概念的界限,那无异于证明自身的不存在性(伊戈尔)。后现代的价值观是十分主张文学向非文学进行扩张的,关于这个问题,两个极端的主义: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片面的,对于作品的文学性需要进行多方面理论的综合,因为毕竟文学性不再具有一个非常严格、科学的规范形式,而是更加倾向于一种对于读者的感觉,因为毕竟文学作品的本质也在于此。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戏剧所蕴藏的文学性和戏剧的美感不是有必然联系的。换句话说,文学性丰富的戏剧,并不一定要有着一些唯美的描述,对于悲剧故事的描写,同样能够体现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因此我们对于文学性参与戏剧的内容,应当有着全新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因为让文学性参与戏剧作品考验着作者的想象力,无论什么技法的加入,如陌生化描写,让人对于熟悉的事物产生神秘的感觉,或者一些戏仿技法,甚至一些平淡的描写等,都是作者想象力的体现。对于戏剧的文艺性的不断泛华,我们应当用开放的眼光对待,因为毕竟这是戏剧和文学性的一种发展,其中体现的是戏剧的想象力和作品的诗意。

总之,对于戏剧来说,并不排斥文学性,文学性与剧场性可以相辅相成,戏剧的底本剧作,并不是狭义的文学,也没有必要变化为文学,文学与戏剧之间是相同的,他们都要通过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来进行意蕴的表达,他们之间是重合的,不但有交叉,也有共性。在面对戏剧的剧场性和文学性时,不能因为要强调剧场性就以牺牲文学性为代价,二者是协调一致的,缺一不可。同样,也不能因为过分的强调戏剧的文学性而牺牲了其舞台性,一部有水平的戏剧,不仅是可以用来读的,也是可以演绎的,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作是上乘之作。

[1]田希波. 从前景化看戏剧的双重性在翻译中的再现——以话剧《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个案[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01:102-107.

[2]滑静. 从剧本创作的文学性看淮海戏的发展——以《皮秀英四告》《皮秀英》及《豆腐宴》为例[J]. 艺术百家,2011,02:188-190.

[3]涂慧. “文学性”与“演剧性”的融汇——从《当代英国及爱尔兰戏剧指南》看戏剧史写作[J]. 外国文学研究,2011,01:159-162.

(作者单位:抚顺市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 张海涛)

猜你喜欢

文学性文学作品戏剧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有趣的戏剧课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戏剧类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