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商业电影
2014-12-11夏晨淅
◎夏晨淅
张艺谋的商业电影
◎夏晨淅
《十面埋伏》开张后,张艺谋商业电影的弱点日益凸显,盛大歌宴后面是一片狼藉。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来简述张艺谋商业电影的不足。
张艺谋 画面 东方象喻
随着张艺谋影视事业的发展,成就了张艺谋的电影神话。但他的电影在创作的道路上也走到了末路, 难以突破自我, 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诸如情节的设置、人物造型的塑造与电影的构设都逐渐呈现出极端化倾向,过分突出影像风格, 注重形式主义,逐渐匮乏的文学意蕴等。本文主要从画面,人文底蕴,东方象喻等方面来分析张艺谋后期商业电影的不足。
一、电影一味追求画面
张艺谋近些年转型为商业电影之后对心灵的冲击力明显减弱,只是注重画面造型。《十面埋伏》中对兵器,飞刀,竹剑的特写运用同样的拍摄技巧,大同小异的场景设置,反复使用。在电影中,他总是把擅长的漂亮画面反复把弄。使观众的新奇由应接不暇到乏味生厌。美景偶尔一现才是人们紧张之后的最好舒张。
不难发现张艺谋在影片中一味追求他认为美的东西,而制造出各种做作的场面。在《十面埋伏》中他继续展示美的画面。例如小妹开场在牡丹坊表演歌舞一段,抑或是金与小妹在草原的性爱场面,都拍得非常唯美,而小妹与刘玩“仙人指路”击鼓一段最具美感,亦是全片最精采的一段,也是运用了大篇幅的一段。当欣赏完这一段美轮美奂的演出之后,会使得观众有一丝不解。运用了如此大的篇幅来刻画二人简单的一个游戏,却并没有对情节的发展起到太大推波助澜的作用。仅仅给人感官的享受,因画面华丽而设置这一情节的感觉。一味地拿这些华而不实的场面与故作刚健的颜色与形式感撑住影片,会使观众感到做作与浮夸。
《十面埋伏》切切实实地为观众上演了一部虎头蛇尾的大戏,故事情节设计落入俗套,悬疑设置没能给观众惊喜,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反而是不断用华丽的画面组合构造出来的影片。奉天县两大捕头刘捕头与金捕头收到限期缉拿飞刀门新任帮主归案的命令。怀疑牡丹坊的舞妓小妹是飞刀门前帮主的女儿,刘捕头设计将她拿下押入天牢,后又与金捕头再度设下圈套令金捕头化身义士将她救出,想骗取她的信任查出飞刀门的巢穴,在接触过程中金与小妹产生了感情,而刘捕头对小妹早已暗生情愫。最后,大家都走向了共亡的道路。
在张艺谋早期的影片中,画面漂亮,唯美,是其一大亮点。而在如今电影中却成为被大家病垢的关键,成也画面,败也画面。一味追求画面丧失了情节本应的连贯,舍弃了他拿手的细节描述,忽视了观众心灵美的体验,带来了更多的做作与牵强。
二、东方色彩的逝去
从《红高粱》开始, 几乎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都会选择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形象或者色彩,极具中国特色。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但通过对一种东方形象的描绘与运用以造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并由此引向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想象的意图却是一样的。
《红高粱》中浓重的中国红,《菊豆》中五彩的大染房,《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特色的中国建筑。进入商业电影时代后, 这一特色仍在,《英雄》里是以黑色为主旋律,红蓝绿白来展现四个故事,《十里埋伏》里的唐代美艳形象:乐坊、服饰。《十面埋伏》的背景张艺谋选择了唐代, 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唐代形象。在进入乐坊时独具特色的唐代形象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在小妹为捕头表演歌舞时达到高潮。然而,唐代特色在后来只有飞刀帮的营地里与义军妇女的服饰有微弱的呼应。从叙事来说,并没有看见唐代人物形象或者是影片时代背景对深化主题有何影响。从艺术上来说, 一种精心选定的特殊形象, 反复出现时, 会产生一种深厚的文化隐喻。而《十面埋伏》前面绚丽的唐装唐舞,缤纷色彩, 由于没有后续的加强,以及对主题的影响,从而没有升华成一种文化象喻, 而仅沦为一种时代标志。东方象喻本来是张艺谋最大的亮点,是帮助其走向广阔舞台的利器。如今却沦落为了一个时代的阐述。
我们绝不能忽视张艺谋本人和他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虽然张艺谋的电影尚有诸多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仍然值得广大电影人地临摹与超越。我们应当从张艺谋的电影之路中吸取经验,学习如何更好地将文学作品更全面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处理好文学气质与意蕴存留的问题。同时, 不应一味注重影像的华丽唯美, 而应当做到形象与内容和谐地融合,积极探索更好的叙事方式,注重人文的关怀,强化文化内涵,体现艺术的不俗张力。
[1]何伊凡《猎金张艺谋》
[2]李尔获《张艺谋说》, 吞风丈艺出版社
[3]陈吕《张艺谋电影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
[4]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学林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