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天空下的个人意识
——漫谈苏童小说的人物关系

2014-12-11蓝瑞荣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苏童精神家园意识

蓝瑞荣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历史天空下的个人意识
——漫谈苏童小说的人物关系

蓝瑞荣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苏童是20世纪末期活跃于文坛的杰出作家,他拥有属于自己的叙事风格。在小说中一切叙事都是为了写人,在文学的世界里,苏童的笔下活跃着一群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物在苏童的笔下如此形象又如此逼真。本文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人物主体意识的表现进行叙述,同时表达出对历史的追思。

苏童 历史 个人意识 人物

苏童的籍贯是苏州,他从出生开始一直到中学毕业都生活在苏州,在苏童身上能够体现出苏州人拥有的一切性格。故乡苏州对苏童的人生与创作态度等方面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在苏童后来的创造中,他经常会将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形象、玩伴形象写进自己的小说之中,他们成为苏童小说中的主人公和主要人物。他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与自己少年时代的朋友相见,在小说的历史天空下,他们可以说说笑笑,可以共同回忆童年,与朋友在作品中的相见往往就是苏童最喜欢做的事。在苏童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一群鲜活的人物,比方说长篇小说《米》中的五龙、织云等,《城北地带》中的达生、小拐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中的颂莲、卓云等,《妇女生活》中的娴、芝等,《红粉》中的秋仪、老浦等。苏童在小说中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出一些苏童本人的影子来。

一、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体现

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对人的主体意识的探讨,同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在苏童的小说中的一种主要表现意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小说中的人物上,同时也表现在他自己的身上。苏童在小说中经常会通过隐藏的“我”进行对主题的叙述,因为往往只有非常孤独的人才能拥有对孤独的真实的内心感受,苏童既然能够在小说中对人物孤独的心理状态进行如此深刻的描绘,可见在苏童的内心,孤独感有多么的强烈。苏童曾经在自己的随笔中谈及自己的童年是“孤独”而又“心事重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童年经历进行深入的了解,苏童在十岁的时候患上了肾病并发白细胞下降,那时他就差点失去了生命。可想而知,一个十岁的孩子整天在病床上喝着苦苦的中药,可以说要多孤独就有多孤独。再加上除了要面对病痛的折磨外,还要面对父母每天永无休止的争吵,父母的吵架对他的孤独感的产生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苏童在童年时感受的孤独是真实的同时更是实在的,这一切的存在使它的性格逐渐走向敏感、早熟的内倾型性格。他早年的孤独感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同年龄人群的孤独在苏童的小说中都有表现,《少年血》表现出了少年人的反抗的孤独意识和中年人的致命的无可逃避的孤独意识。在孤独中人物的人性被扭曲了,在孤独中人的生命也不再显得弥足珍贵。苏童本人就是孤独的,同样苏童笔下的人物也是孤独的,他的作品就是他内心世界孤独的表现,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感觉到他灵魂的忧郁与孤独。

在苏童的小说中,小说人物的孤独意识主要体现在“情节人物”中,这类人物要摆脱孤独就要通过外界事物来转移思想,所以他们的思想往往是坚定不移的,甚至会出现不可自拔的情况,这样他们就需要依靠强大的外力作用去反抗孤独。因为苏童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种人物在苏童的作品中也是栩栩如生。苏童小说中“南方少年”的内心就是极其孤独的,人物的思想过早地进入了成年人的思想领域,性情古怪而专注。《刺青时代》中的小拐,因为仇恨在自己身上尝试了多种刺青的方法,承受了成年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因为孤独习武称霸到孤僻隐居,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着黏稠而倔强的血液。《回力牌球鞋》中的孤独少年陶,是香椿树街上的不良少年之一,总是目光下斜盯着人的鞋。

构成“情节人物”的“情节”心理有时也有可能就是模糊的意向。《乘滑轮车远去》中的孤独少年猫头整天踩着自制的滑轮车,梦想着能够飞翔,最后却葬身于汽车轮下,在这部作品中对孤独的描绘就是对猫头飞向远方的模糊意向的描写。还有一部《沿铁路行走一公里》,主要描述了以捡拾铁路附近各类自杀者的遗物作为乐趣的怪癖少年剑,妹妹的死和扳道夫的离开使剑倍感孤独,最后将鸟笼狠狠地向远方抛去,是他对孤独反抗的表现。《舒家兄弟》中古怪的舒农,在他看来,做人不如做猫,在他的内心比猫还要孤独,在他纵身一跃的那一刹那,他逃离的孤独实现了对猫的世界的向往。少年农的人性已经异化了,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亲情,在他还没有走进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在精神上和世界隔绝了。

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孤独意识的深层意义:孤独显然就是普遍存在的,孤独与死亡甚至只是隔着一道门,人类是如此面对孤独的极致的,因为孤独到了极致也就走向了死亡。孤独对于少年来说可能就是激情的反抗和漂泊,到了中老年的孤独就只有落寞和无奈了。《灰呢绒鸭舌帽》中的老柯意识到自己的秃顶和别人不同时倍感孤独,戴上了祖传的鸭舌帽,这顶鸭舌帽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他孤独的主要载体,当风吹走了鸭舌帽的同时也就带走了他的灵魂。人类在体会到孤独的时候往往不是寻找精神家园,而是第一时间选择逃亡,其实逃亡不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寻找方式,而只是恐惧后的一种盲目举动。

二、逃亡是小说中人类对恐惧的第一反应

在1987年发表的中篇《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又一部叫座的小说,可以将这部小说看做是苏童孤独逃亡小说的本源所在,也可以将它看做他逃亡小说的最终归宿。逃亡在现实中也涉及了物理上位置关系的改变,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起源于移民意识,苏童的祖辈就是从扬中移居到了苏州发展,苏童的创作源泉就是由祖父辈的移民生活开始的,移民意识已经深深刻在他的骨髓中,流进他的血液里。《1934年的逃亡》就是这种生命的最强昭示,小说主要讲了祖父辈逃离枫杨树故乡的一系列经历。在苏童的小说中,逃亡似乎是毫无缘由的,从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就可以看出来,如《逃》中“婶婶”与陈三麦叔叔的对话:“为什么去了还逃?”“我想逃就逃,我为什么就不能逃?”可以说“逃”就是苏童小说非常迷恋的一种动作。

逃亡在一开始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结果,同时也预示着人生的不可逆转性,小说中的逃亡也是苏童自己非常迷恋的一个动作。《少年血》中倔强的少年最终选择了逃亡,少年骚动情绪的出现就是逃亡的一种象征,他们的逃亡是充满了反抗性的,同时也充满破坏性。《蛇为什么会飞》展示了当代人的逃亡思想。克渊、金发女郎等人物有着很强的欲望和理想,小说早将他们的命运进行了圈定,在他们的身上,个人主体的实现就是不能实现的梦,这部小说在逃亡的主题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在现实的基础上使逃亡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逃”是没有具体原因的,那是精神需要的精神归宿,是内心的需要。逃离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一种现实,是对孤独的一种背叛,也是对现实生存状况的一种背叛。精神家园的迷失是逃亡的动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则是逃亡的目的。

三、个体对人生真理的无法寻求——宿命论

孤独到了极致就离绝望不远了,绝望中就与宿命取得了一定的联系。宿命意识是苏童小说中人物的主要意识之一。在小说,《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将宿命观进行形象化,小说一开始,陈北年们抛家舍业地扎进城里,他们用全部的生命热能投入到城市之中,可是后来他们又体会到城市并不如他们所想的一样是他们生命的最终目的地。陈宝年们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家乡。

苏童小说的人物宿命意识同时还体现在《肉联厂的春天》里,故事的主人公金桥爱一心向往着外交家的生活,但是他偏偏身在满身腥臭的肉联厂,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小说的寓意在于现实的无奈和命运的弄人。即使金桥爱真的如愿以偿离开了肉联厂,最终的结果还是会落得精神家园的迷失而变得无处可逃。

苏童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宿命和孤独的载体。他们在精神家园迷失以后在精神世界里苦苦追求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走到了孤独的终点却又让他们无处存活,孜孜不倦地寻找精神归宿未果之后的那种绝望再加上对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认同,最终的结果就只有走向死亡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文学大家通过死亡寻找精神家园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比方说现在的著名诗人顾城,只能说他们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迷路了。

四、在苏童的小说中寻找精神家园

《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在文学界成名的一部小说,整篇小说以历史的视角来返照现实,伤感地叙述了由帝王到庶民、由王宫到逃亡、由沉沦到人性复活,最终对精神家园进行寻找的一生。这部小说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人生都有很浓的文化反思意味。在这部小说中,苏童和其他“新历史小说”家一样,通过历史的角度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体现他对人类精神世界拯救的终极关怀。

《我的帝王生涯》中人物的救赎方式是苏童处于“虚构的热情”中的臆想。科技在发展,但是人的心灵却越来越空虚,世界变大了人类却变小了,人类的主体意识越来越难以实现,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真实感受。苏童在作品中通过对人物主体意识的描写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精神归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切风雨都要通过坚强的毅力去阻挡,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就像苏童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一样,是逃无可逃的。

精神家园的寻找离不开历史的参照。虽然苏童在小说中为我们勾勒的精神归宿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小说中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逃亡以及宿命意识表现得都非常形象。苏童在小说中以逼真人类的现实本真的理性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审视,进行关注,向我们呈现了小说中的人物对命运的反抗,即使这种反抗是徒劳的。

五、结论

苏童笔下的人物都是情感细腻的,人物性格中都体现出了江南人特有的性格和气质,其中人物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而就在这样的人物描写中夹杂着许多现实性的因素,人物性格发生变异或心理变态似乎都成了在所难免的。一个好作家不仅要对生活中的美好一面进行歌颂,更重要的是要对生命中丑恶的一面给予揭露,让人们在生活中多进行思考,才能够好地纠正那些偏离生活轨道的东西。本文通过对苏童小说中人物身上所反映出的对精神家园义无反顾的寻找的描述,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而激励我们更加积极深入地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更加孜孜不倦的寻找。

[1]闫兰娜,王建珍.论苏童小说的死亡意识[J].作家,2008(12): 37-38.

[2]谢露.沦落与救赎——论苏童小说的孤独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1(24):88.

[3]王建珍,闫兰娜,王海静.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妇女研究论丛,2006(4):63-66.

[4]鄂晓萍.流离人生情态——苏童小说心理解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51-53.

[5]封兰.浅论苏童小说中人物的“逃亡情结”[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21-222.

[6]李永新.孤独的灵魂 孤独的歌——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J].名作欣赏,2010(15):44-47.

[7]汪双英.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5):100-102.

[8]董俊.在历史与颓废间徘徊——浅析苏童小说现实意识缺失的原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36-137.

[9]张丛皞,韩文淑.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2-15.

[10]殷海芳.苏童小说强烈的生命意识[J].长城,2009(10):24-25.

[11]谢启明.主体的觉醒与失落——论苏童小说的悲剧性[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12]陈春霞.苏童与麦卡勒斯小说的南方情结及呈现方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

[13]马燕.苏童研究述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4]姚仁欣.苏童小说的“边缘人”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15]王林海,王毓.性别歧视在文学语言中的映射——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语言的文化内涵[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猜你喜欢

苏童精神家园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浅谈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中的创伤书写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被冤枉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