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代读”现象利弊解读
——以当前名著翻拍剧为例

2014-12-11许夙慧化长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原著名著红楼梦

许夙慧 化长河 张 晨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 )

“经典代读”现象利弊解读
——以当前名著翻拍剧为例

许夙慧 化长河 张 晨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 )

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阅读现象叫做“经典代读”,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看原著,转而从经典原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去了解原著。还有甚者认为看影视作品就可以代替读原著。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当前名著翻拍剧为例,从其现状、成因及对经典文化传承等三个方面来解析“经典代读”现象对大学生阅读的利弊。

名著 影视剧 “经典代读”

一、当前名著翻拍剧的现状

这几年,名著翻拍剧在各大电台火热上映,李少红版的《红楼梦》、高希希版的新《三国》、浙版的新《西游记》,一时间,两位林黛玉,三个诸葛亮,四个孙悟空,电视翻拍剧成为一股热潮……先进的拍摄手段、巨大的资金投入、空前迅猛的宣传攻势……看上去非常热闹,风生水起,但却引发了全民热议。而对于以看影视剧来了解名著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准确的认识。

二、当前名著翻拍剧产生的原因

时代不断推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促成的,当代剧作家对四大名著如此大规模、密集型的改编,并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由文本自身和社会外部环境共同促成的。

(一)名著改编是一种正常现象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名著改编是一种正常的艺术现象。它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也是一种再创造,因而对名著的传承和传播是有积极意义的。以《红楼梦》为例,在它刊行的年代不但出现了《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一大批续书,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传奇、杂剧就有近二十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名著的改编,乃至重拍搬上荧屏是很正常的。世界各国许多名著都曾经被多次重拍,比如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系列》等,有的被重拍过十次之多。重拍经典剧,已被西方影视界证明,这条路经久不衰。好莱坞不仅重拍自己的经典甚至将别国的经典作品拿来重拍。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根据英国灾难片《冰海沉船》改编而来,《冰海沉船》在拍摄时是黑白电影,是一部灾难片,空前浩大,非常震撼人心,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当时被称为“被载入史册的影片”。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翻拍时另辟新径,抛开了原作以灾难为主要看点的方向,添加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主线,让美好纯真的爱情在生离死别的灾难面前更加荡气回肠、真挚感人。《泰坦尼克号》重拍以后,被称为是革新了电影史上一个时代。它也创造了 “改编经典又成为经典”的奇迹。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初,四大名著开始陆续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而搬上银幕,当时也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盛况,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因而这种重拍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合理现象,也是有必要的。

翻拍是正常的,但是近几年的翻拍剧,形成了密集型、一窝蜂的状态,则是有其历史环境的。

(二)“国学热”的催化,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诉求

近几年,国家提倡“重读经典”而引发国学热,百家讲坛热播的 《品三国》、《论语心得》、《揭秘红楼梦》甚至《明朝那些事儿》等都在重读历史,重读名著,并且受到了广大民众的一致欢迎。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也让电视剧、电影行业也看到了重拍经典的市场,加上80年代老版名著剧虽然拍得很成功,但是距今过了二十年,如今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及审美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态势。这使名著再翻拍也成为一种可能。这样的情况下,名著翻拍也是有空间可挖掘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其在任何时代都有重读的空间,在不同的时代,都可以用当下的观点来解读。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用后现代主义反传统、反权威、荒诞化的手法对《西游记》的改编,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其中塑造的唐僧形象深入人心,《大话西游》无疑是成功的。

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应该是个好现象,但是影视界付出大量努力后,却招来广泛的热议甚至批评,这也是有时代原因的。

(三)商业利益的驱动

这是存在于名著翻拍剧背后的深层动因。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影视业刚起步,创作环境相对宽松,投资拍摄由国家出资,当时的创作人员也更能专注于作品本身,表现在艺术上则是追求精耕细作。仅《西游记》就拍了六年,足迹遍布我国名山大川。《红楼梦》演员在北京圆明园集中培训就长达一年之久。

而近十年电视产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始形成,电视剧的拍摄不再由国家提供资金,而是交给市场,由每个剧组独立承担。而剧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

投资商,在拍摄时首先要考虑投资方的资金回笼问题,还有明星演员的片酬、电视的档期,最后才是观众们的期待。同时牵扯这么多的利益关系,就使得翻拍剧的艺术品质值得探究。且业内有种观点认为拍名著稳赚不赔,因名著本身的艺术品质不容置疑,而且有良好的稳定的群众基础,大家关注度相当的高,像新红楼还没开拍,只是公布了铜钱头的定装照,就占据各大新闻的头版头条。剧组可以省下大量的宣传费、广告费,预期的收益是有保障的。

商业元素的加入,对经济利益的期待,这种种因素的存在让名著翻拍剧同样成为经典剧这一现象成为了不可能。

三、名著翻拍剧传承经典文化的得失

经典名著在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以内容的博大精深、思想价值的深刻、文学造诣的精彩绝伦,成为我们的文化典范。它们承载的思想意识、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影视剧作为传播名著精神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应以“尊重原著,忠于原著,适度创新”为原则来考察其传承经典文化的得失。

第一,尊重原著。这是基本的态度问题。经典名著是民族的瑰宝,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建构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因此,尊重原著是首要原则。而80年代老版四大名著拍摄的成功就得益于此。以《红楼梦》为例,在开拍之初,剧组请了很多当时知名的红学专家,对该剧进行指导。又以社会海选的方式,严格按照角色选演员,在开拍之前,演员们又经过一年多的红楼梦研习和表演训练。这种从艺术角度精耕细作的态度是值得效仿的。而当代的某些翻拍剧,从开拍到上映,前后不过两年。选用演员时考虑到明星效应而使用清一色的当红明星。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演员角色是否相配,这本身就是对原著的不尊重。

第二,忠于原著。是指要忠于原著的精神,把握原著精神内核,准确体现原著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读懂原著。以备受公众批评的新《红楼》“黛玉裸死”为例。

新《红楼》45集中有一个镜头,黛玉死后没有穿衣服,露出光光的肩膀,镜头扫过她灰绿灰绿的指甲,灰蓝灰蓝的皮肤。然后慢慢扫过整个躯体。这一场景,被大家称为“黛玉裸死”。

批评者称导演李少红没有读懂原著,其本质是根本没有把握原著的艺术精神,这一现象还罕见地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批评文章称其“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

新《西游》也有类似的情况,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炼丹炉炼烧出来时全身赤裸,没有半根猴毛。浑身漆黑一片,而血红色的眼睛更是杀气腾腾,乍一看很吓人。这受到广大观众的批评。

但制片人张纪中却解释:“老版孙悟空从丹炉出来猴毛都还在,不是太假了吗?所以我们设计猴毛被烧掉,露出了孙悟空的‘金身’。我们是符合原著精神的。”

影视作品相比文本原著的优越性之一就是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直观、更形象,能带给观众审美的体验,是艺术审美和忠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有机结合。对人物的塑造应该达到形神兼备,也就是说使人物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达到最大限度的契合,而并不能机械照搬。

第三,适度创新。创新本身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把握适度原则。这个度就是以符合原著精神为原则,否则就是过度,甚至是颠覆。

在创新这方面,有些是值得肯定的,像新《三国》大气恢宏的战争场面、唯美壮阔的画面;《西游》中高科技神幻技术的使用;新《红楼》完整的一百二十回剧情等等,都各有各的突破。

在新《三国》中,导演高希希结合陈寿的《三国志》,重塑了在《三国演义》中奸雄曹操的形象,力图还原历史上的真实曹操。剧情也撇开以刘关张为主线,转而以曹操为叙事中心。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多为曹操翻案,剧中表现出明显的“扬曹抑刘”的倾向。这和原著“拥刘反曹”的主旨正好相反。

在原著《三国演义》中,作者从儒家推行“仁政”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正宗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后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西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著称,受到人们推崇。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是当时汉民族的共同心愿,因而把既是“汉室宗亲”,又能“推行仁德”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最能符合广大民众的接受心理。从这点来看,“拥刘反曹”就不仅仅是作者的观点,而是有着文化的底蕴的,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再来看新《三国》表现的“扬曹抑刘”倾向,既不符合原著主旨,又和传统文化相背离。

在浙版新《西游》中,孙悟空和唐僧都有了感情戏。这遭到大家的痛批。原著中的唐僧师徒不畏艰险、执著坚定,历经八十一难方且取得真经。面对种种困难和诱惑,表现出的是对理想、信仰的执著追求。这种追求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这类创新对原著妄加情节,任意篡改,偏离了原著的主旨。

四、影视翻拍剧不可取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由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可能是人们了解名著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文学名著和影视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无论多成功的影视剧,都不能且永远不能代替对名著的阅读活动。

首先,从名著本身来看,一部名著由复杂的要素构成,人物、事件、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等等这些要素彼此关联、配合,才形成一个意义深远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整体。电视剧仅仅是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抽取出来,把适合影视展现的部分适度夸大,把不适合展现的部分减少或者省略,其选择的仅仅是文学名著的一部分,这是电视剧改编名著的不完全性。

其次,文学名著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可阐释空间很大,阅读者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从各个角度上理解其中的内容,鲁迅先生在说到怎么研究和阅读《红楼梦》时,就把《红楼梦》的“读者群”作了比较科学的划分。他说:“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绛洞花主》小引)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电视剧仅仅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单一的立场和角度,它大大缩小了原著的空间,而且被搬上荧屏的名著作品很多部分代表着编剧、导演以及演员的个人理解,所以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我们仅仅从影视的角度去理解名著,就可能对名著造成很多误读,久而久之,我们民族就可能失去一些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因此要提倡回归原典,读原著,或者至少也要结合原著和影视剧对照着阅读。这样才能在获得审美的体验的同时,陶冶情操,继承优秀文化。

[1]梅新林,葛永海.经典“代读”的文化缺失与公共知识空间的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8(2).

[2]赵勇.“经典代读”弊端多[J].中国文化报,2009.

[3]詹丹,孙逊.名著改编与经典代读——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成败得失[J].文艺研究,2010(182).

猜你喜欢

原著名著红楼梦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拔牙
国外名刊名著
别样解读《红楼梦》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