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
——论小说与电影中爱丽丝的成长
2014-12-11王漪璨
王漪璨 马 潇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
破茧成蝶
——论小说与电影中爱丽丝的成长
王漪璨 马 潇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以来,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备受编剧和导演的青睐,迪斯尼公司曾先后两次成功将其搬上荧屏。每一次的电影改编都可以被看做是一次新的创作,是对原作的一种新的阐释。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文学作品被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读者不断地重新阅读和重新阐释,形成了一条历史的链条。因此,在一部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变化、成长最终破茧成蝶的爱丽丝。
爱丽丝 成长 自我
自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英国出版后,它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和成年读者的喜爱,至今已被译成一百二十多种语言,版次过百,也备受编剧和导演青睐。其中,自20世纪40年代初已确立其在卡通帝国霸主地位的迪斯尼公司曾先后两次成功将其搬上荧屏。
电影改编不是原著故事情节的简单浓缩或一对一式地从故事要素到形象的简单转换。每一次的改编都可以被看做是一次新的创作,是对原作的一种新的阐释。看电影与看书一样,也是一种阅读,其差别在于前者阅读影像与声音,后者阅读文字。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接受美学理论把读者的作用看得十分重要,认为“文本与读者的结合才产生文学作品”,“最先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将在一代代的接受链上被不断充实、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立,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金丹元,2008:105)。由于读者理解的预先结构不同,对作品的阐释自然不同,即使大家都看同一部作品也会出现“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形。因此,在一部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变化最终破茧成蝶的爱丽丝。
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将儿童文学的幻想性和想象性展示得淋漓尽致。故事描述了爱丽丝掉入“兔子洞”后在地下奇境中的梦幻经历,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姑娘形象。爱丽丝爱幻想,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冒险精神。当看到一只穿着背心、揣着怀表并且自言自语的兔子时,她好奇地紧随其后并奋不顾身地跳下了兔子洞;面对稀奇古怪的地下世界,她坦然接受,始终满怀好奇地尽全力去解释、探索。爱丽丝非常诚实,富有同情心,处处替他人着想。当她掉入兔子洞后,发现了一个空罐子,怕伤到人她并没有把它扔掉;兔子弄丢了手套和扇子,她也马上帮着到处寻找。爱丽丝很勇敢,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正义感。当红心王后要处决三个园丁时,她把他们藏在“大花盆”内;面对各种危险和困境,她并不十分在意,而是努力去解决,使自己从困境中脱离出来;在法庭上,她敢于出庭作证,抗议对被告的诬陷,驳斥国王和王后的无理判决。
当然,爱丽丝毕竟是个小孩子,她好强爱逞能,喜欢卖弄自己的知识,好背诗又老背错,认为没有图画没有对话的书没有用,不大喜欢呆坐在课堂里,很希望时间从八点钟一下就跳到午餐时分。像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她开始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当蓝色毛毛虫问爱丽丝是谁时,她害羞地说:“我也不知道,先生,现在不知道……至少在我今天起床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不过,我想自从那时起,我已经改变好多次了”,“我现在不是我自己”,“因为我不知道我是怎样开始的;在一天之中变化好多次体型是很容易让人迷惑的”。(世界文学名著英汉对照全译精选,2002)从一开始对身体忽大忽小的茫然不知所措到后来对身体大小变化的坦然淡定,从刚掉入洞中的手足无措哇哇大哭到敢于大声抗议王后的不公判决,爱丽丝身上既体现了属于儿童特有的特质,也体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痛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不仅用梦幻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更唤醒了成人心中那份久违的纯真,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儿童的纯真常常会遭到侵蚀,乃至消失殆尽。这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这位小女孩形象为全世界所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1年制作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取材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是迪斯尼的第13部经典动画,当年的电影评论界评价此片“也许走到了时代的前端”。“走在时代前端”的爱丽丝带领
观众经历了神奇而刺激的冒险。她爱幻想,会和自己的猫咪对话,幻想着动物和人一样穿衣服鞋子戴帽子住漂亮的房子,幻想着花朵也会说话。当她好奇地跟随会说话的兔子进入地下奇境时,她的幻想都得到了实现。这里有会说话的门把手、会爬梯子的壁虎、长得像面包的蝴蝶、会唱歌的花朵……和所有的孩童一样,爱丽丝不爱看没有图片全是文字的书本,听课的时候总是跑神;不够耐心,不听完毛毛虫的话就想离开;她会热心地帮兔子回家拿手套,帮花匠们干活;她好奇心旺盛,轻易就被双胞胎兄弟吸引了注意力。
和原作一样,爱丽丝还是那个和所有孩童一样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在一系列的奇遇和困难中,爱丽丝从一开始对自身变化的迷茫到主动吃蘑菇改变身体大小,如同影片中破茧成蝶的毛毛虫一样,她逐渐了解了成人世界的法则并得到新的经验,真正明白了那些从前认为毫无意义的来自大人们的忠告的重要性。随着故事的发展,爱丽丝变得越来越自信,她在奇境中成长着。奇境正是成人世界的象征,爱丽丝梦中的奇境历险暗示着她即将步入成人世界。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正如毛毛虫对爱丽丝的提问,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始终需要问问自己“我是谁”、“我该怎么办”。这部《爱丽丝梦游仙境》充满游戏精神和奇思妙想,在满足儿童渴望自由、喜欢奇遇的心理的同时,也提醒着成人,人类在童年时认识世界的初始原来是如此神秘、生动,不要因为自己已经变成了“蝴蝶”就忘了当年也曾是“毛毛虫”。
2010年 3D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一经推出便在全球引起轰动,收获了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提名、两项大奖。虽然电影的灵感同样来自于刘易斯·卡洛尔的两本小说,但蒂姆·伯顿曾明言,他并不认为此片是以往任何爱丽丝电影的续集,亦不是重拍版。电影背景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年满20的爱丽丝身上捆绑着各种父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枷锁,要求女性顺从、服从于男性的领导。在容颜逝去之前找到保障自身生活的丈夫成了女性人生的首要大事。尽管已经失去儿时的天真和勇敢,自我也被浮夸的社会所改变,束缚之下的爱丽丝仍有着反抗自卫的意识。她拒绝穿紧身胸衣和长筒袜;相较于沉闷的社交生活,她更热衷于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思考那些不可能的事物。迷茫矛盾的爱丽丝再次跟随白兔进入仙境,只是,驱使她的不再是单纯的好奇心,更多的是对充满束缚的现实的反抗与逃避。不同于儿时对仙境的坦然接受,当爱丽丝再次踏入仙境时,她对周围的一切都迷惑不解,她不断自我催眠,不愿接受现实,认为这一切只是多年一直重复的梦境。在仙境中,“我是谁”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爱丽丝,她也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经历了过沼泽、救帽疯子、杀巨龙等一系列波折和考验后,爱丽丝重拾勇气和自信,逐渐明白了“我是谁”,明白了只要相信自己,相信不可能的事,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仙境固然美好,但爱丽丝知道“我还要面对很多问题,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回到现实的爱丽丝勇敢地拒绝家人安排的婚姻,告诉家人:“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决定该怎么做,我会在我的人生里找到有意义的事来做。”影片最后,爱丽丝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踏上去往东方淘金的商船。《爱丽丝梦游仙境》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经过仙境洗礼,心智逐渐成熟,寻回勇气和自我,成长为一个真正懂得取舍、能够拒绝、善于表达、勇于冒险和挑战的独立青年。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任何一种“文学事实”都包含着两种主体的参与和介入,即作者与读者,也可以说是编导与观众的交互作用。“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受众参与的变化,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在随之升值或贬值。”(金丹元,2008: 105)人类的成长真的要以失去生命的本性为代价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历史百变的进程中,也一直在传递着人类对自身成长的忧虑和反思。如果说刘易斯·卡洛尔笔下的爱丽丝仍是一只充满童真,喜欢做梦,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挣扎与痛苦的毛毛虫;那么1951年发行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爱丽丝则是一只在梦中历险后褪去虫茧,开始逐渐明白“我是谁”但仍不知该怎么办的小蝴蝶。而在2010版的同名电影中,已受到社会侵蚀迷失自我的爱丽丝再次回到仙境,一次次的历练使她的身心得到了彻底的成长,她终于明白了“我是谁”以及“我到底该怎么做”。曾经的毛毛虫终于华丽蜕变,飞出梦境,在广阔天地间展翅翱翔。
[1]世界文学名著英汉对照全译精选[M].王惠君,王惠玲,译.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02:10.
[2]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耿占玲.爱丽丝的华丽蜕变——浅析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人物塑造[J].电影评介,2012.
[5]Ryder,Christopher.Alice in Wonderland–Press Conference with Tim Burton[J].Collider.com,July 23,2009(January 9,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