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ESP课程设置探微

2014-12-11曾一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分级学习者设置

袁 欣 曾一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ESP课程设置探微

袁 欣 曾一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目前全国高校普遍探索的一种课程改革模式。ESP课程虽然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一直步履维艰。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政策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我国ESP的教学现状。提出了结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高级别班或后续课程班开设适应级别需求的ESP课程的新设想。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ESP 课程设置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政策和理论依据

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了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1]以适应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2]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 Stephen D.Krashen(1981; 1982;1985)[3][4][5]的i+1理论则是分级教学坚固的理论基础。在课程理论角度,i+1理论在注重学习的结果和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更重点强调学习的步骤、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过程。换言之,该理论强调的是在“过程”中获得“结果”。即:让语言学习者获得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语言输入,同时关注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的影响,使输入的语言信息能成功为语言学习者内化,从而习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由此可见,i+1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和途径。在教学实践角度,施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了解个体学习者在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Krashen指出,接受可理解的处于i+1水平的语言信息是习得语言的有效方式。“i+1水平语言信息”是指比学习者现有水平略高的语言信息。如果 “输入”的语言难度过大,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即i+2,情感因素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学习者会感到焦虑或挫败,丧失学习兴趣,使内化过程无法顺利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不理想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 “输入”的语言难度过低, 等于甚至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即i+0,学习者则会感到学习没有收获和进步,他们同样会产生焦虑或厌烦情绪,最终导致语言学习的失败。分级教学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入校时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极大的差异。通过分班分级,尽量保证大多数学生能接受i+1的语言输入。此外,分级教学具有很好的灵活性。每学期或每学年结束时,班级可以按照学生的学期或学年考核成绩做及时的调整,从而保证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多数时候可以接受到i+1的语言输入。

二、我国ESP教学的现状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6]近年来,高职高专以及普通高校,都进行ESP课程的尝试。前者主要开设秘书英语、旅游英语、护士英语、会展英语等类似岗前培训的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切合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深受欢迎。而高校主要开设两类ESP课程:一是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的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不太高的课程,如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新闻英语和医学英语等;另一类专业性较强的ESP课程,如科技英语、化工英语、法律英语和生物英语等,则由各个专业学院的专业教师任教。但由于大学ESP教学定位不够清晰,目的不很明确,又受到双语课程挤压以及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升学、就业、出国等进一步的需求等诸多原因,高校ESP教学开展缓慢,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分级教学中ESP定位实践探索

目前一些有条件的高校针对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如压缩基础课程学分等举措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后大学英语时代”。[7]在这样的形势下,实行ESP课程势在必行。基于上文的分析,多年来ESP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ESP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寻找到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模式。“大学英语在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定位必须重新进行思考”。[7]笔者认为,ESP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

前文提到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与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结构,以便更轻松地阅读或撰写专业文献,偏重知识性。笔者对此类课程并不赞成,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来看,主修该专业的学生设置有相应的专业课程,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必然有相关的双语课程甚至全英文课程的设置,并不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英文训练。此类课程是多余的课程,“学生投入学习英语的时间、经费与成效不成比例”,[8]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相反,对于非本专业的学生,此类课程缺乏实用性且难度很大,也无法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学校层面再设置此类课程。

另一类ESP课程,一般专业性要求不高,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该专业方面的基本交际技能和话语策略或者模式,偏重技能训练。此类ESP课程符合学生今后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使英语学习更加个性化,兼顾工具性、人文性、专业性”。[9]笔者认为应该在课程设置中优先考虑。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为ESP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低级别班的学生ESP课程超出了其能力和需求,因而不建议不顾学习规律,对其开设该课程。大学英语高级别班或后续课程班的学生则具备足够的能力去接受更高难度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ESP课程的开设也为学生不断巩固和提高基础阶段取得的学习成果提供了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本校正在积极实践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ESP课程的开发。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主要为大一、大二的非英语专业开设,对全校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按成绩分为实验班(高级班)或普通班。实验班的学生约占新生总数的1/4,实行滚动制,要求实验班的学生达到第1学期全部通过CET4、第三学期通过CET6的目标。在第5学期,后续课程阶段,所有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规划进行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即ESP课程,如中级口译、媒体英语、圣经阅读、商务英语、高级口语、英美文化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主要侧重对课程领域或专业的语言技能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考核也多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由任课教师自主考核。实践显示在基础阶段,分级教学的成效十分明显,实验班的学生无论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有显著的进步。但在后续阶段,全校学生不分级别自生选择ESP课程。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课程,产生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负面效果。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维持分级教学的秩序,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开设不同的ESP课程。此外还可以将ESP课程适当向前延伸,在阶段的高级别班中,尝试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ESP课程。

四、结语

分级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依据及ESP课程的性质和定位,结合本校实践,指出目前ESP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就结合分级教学开设ESP课程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如何更好地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改革ESP课程设置模式,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是值得每个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者思考的。

[1]程丹,米建荣.中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2013(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4]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1985.

[6]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郑友奇.非英语专业教材现状暨第五代教材编写新理念——基于教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之一[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4).

[8]吴洁.个性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语文学刊, 2013(11).

[9]张晶,方艳,路琪.信息爆炸时代的“选择困难症”对高校自主学习的影响——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语文学刊, 2013(9).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 “行业背景高校中的英语后续教育定位与特色研究”,课题编号:DIA100274

猜你喜欢

分级学习者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分级诊疗路难行?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