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语用教学意义

2014-12-11于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条件句字面语料

于蓉

(信息工程大学)

浅析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语用教学意义

于蓉

(信息工程大学)

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由于缺乏固定的表达形式,且在教科书中出现数量较少,一直没有引起日语学习者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反事实条件句是典型的间接语言行为,并非旨在字面意思的表达,所以只停留在表达形式上的讲授并不能够达到正确使用该句式信息交流的效果,所以进一步在教学中引入该句型的语用意义尤为重要。使学生正确使用反事实条件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并且理解交际对方使用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实用意,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反事实条件句 语用 间接言语行为

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教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该句式的表达形式特征及语义判断方面,这源于反事实条件句本身缺乏可归纳到一般条件句的固定表达形式,且字面直白的陈述语义需要常识性、规律性推测出说话人的真实表达语义,另外日语学习初级教材中对反事实条件句也无相应介绍。基于以上原因,广大日语教学者对反事实条件句的教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授表达形式特征及语义判断,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正确判断、表达反事实条件句。

但是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并非为了平铺直叙字面意思,而是有多重语用意义,例如有时是为了表达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例如,反事实条件句:“如果早点把药吃了的话,那么他就可以早些康复了。”这里表达的是说话人对于当事人没有早点吃药这一事件的遗憾、后悔等心情。“如果我认真研读这篇论文的话,那么也许就会和他一样发现其中的价值。”这一反事实条件句,表达的是作者一种期望、遗憾的心情。如上所述,通过大量语料分析发现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是为了表达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提示从已发生的事实中吸取经验教训起到警示作用;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因果归因,探求某种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等等。所以日语中的反事实条件句是如何体现语用原则,如礼貌、委婉等,表达怎样的语用功能,如上所述的遗憾、归咎原因等,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并在教学中需要着重提示,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者正确使用反事实条件句的目的。

日语语用学大多使用西方较成熟的语用观点,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受人瞩目。首先是赤塚(1998),在《モダリティと発話心理》中,从说话人心理以及在句末表达出的情态、语气方面对反事实条件句做了较为概括性的介绍。大致可分为感谢、后悔、安心、遗憾、气愤等方面。益冈(2000)在《反事实性和人称》一文中,对日语反事实表达方式中人称方面做了探讨。他认为日语反事实表达方式中有无「のに」和人称有很强的关联性。具体而言,日语反事实表达方式中如无「のに」,句子主体一般是第一人称,当有「のに」出现时,句子主体一般是第二人称。朱鹏霄在《反事实表达方式和人称》一文中,以益冈上述研究为先行研究进行了批判和分析。他认为益冈把「のに」和句子表面的人称直接联系起来并不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对「のに」在反事实表达方式中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定位。

言语行为理论最为语用论中的重要伦理,最初由英国学者奥斯丁提出,研究言语行为的目的在于正确理解语言交流场合中各种言语行为。他主张说话者表达的语言,这一行为实际可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即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更将次观点完善归纳为言语行为三分说。说话人作出言语行为,首先接触到他所表达的语言本身,理解语言表达的字面意思;第二是从该行为的内在机能角度来理解,语言中能表达说话人命令、请求、宣言等的行为;第三是从说话人作出这一语言行为后对语言交际的双方起到的效果这一层面来理解。美国的言语行为学家赛尔作为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重要人物,继承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且将其进一步细化,将奥斯丁理解的第一层言语行为根据语言表达和信息传达的区别细分为言语行为和命题行为,即将言语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命题行为、言语内行为、言语媒介行为。而且奥斯丁认为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交流双方通过语言达到信息传达或交际的目的,不管是直接或间接、明确或含蓄,都是说话人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的,所以用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表达出另一种言语行为的效果即可称为间接言语行为。

反事实条件句是说话人假定一种与已知事实相反的事件为事实,并以此为前提条件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句末一般的句型表达集中在说话人的判断、说明。这一言语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叙述这一虚拟事实,而在于通过将虚拟事实与现实作比较,委婉地表达出对现实事实的遗憾、不满、后悔等情感,所以反事实条件句是典型的间接言语行为。而从言语内行为这一层面,即说话人作出这一言语行为是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行为主张这一层面来看待反事实条件句,首先明确一般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型,并结合说话人的目的,分为判断、行为约束、行为指示、情感表达、宣言等五个类别。在奥斯丁的理论分析判断基础上,通过大量语料分析,反事实条件句从言语行为来看,即最表层的语言表达层面来看,主要集中在判断、说明这一行为,但是说话人的言语表达目的即言语内行为却是情感表达最为典型;由于是虚拟事实所以不能达到判断的目的;也由于是虚拟事实所以对于将来的事实也没有预测、指导意义,所以也不能达到行为约束、告知的言语行为目的。

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对于反事实条件句这样的明显不能只从字面理解,且交流使用后的典型的言语内行为表达的句型,在对其的表达形式特征及语义判断方面的讲解基础上,言语内行为、言语媒介理论等方面的语用讲解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这一典型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句式,有必要扩展到它的语用功能,才能使学生正确使用反事实条件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并且理解交际对方使用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实用意,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可通过设定具体语境,比如交际双方的身份、交际背景等,使学生通过上下文的文脉分析,正确分析说话人的言语目的,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所以需要日语教学工作者进一步从语用学的视角对反事实条件句语料进行分析,运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对反事实条件句语料进行综合具体的深入分析,尝试探索出其中的内在语法机制,并且阐明反事实条件句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1]小泉保.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孟瑾.日语语用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益岡隆志.日本語モダリティ探究[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条件句字面语料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聚焦虚拟条件句的变式
别误会这些英语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If条件句结构的范畴认知视角及翻译策略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