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和辜鸿铭翻译思想之对比

2014-12-11骆海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辜鸿铭许渊冲归化

郭 勤 骆海辉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许渊冲和辜鸿铭翻译思想之对比

郭 勤 骆海辉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辜鸿铭和许渊冲都是我国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本文从翻译题材、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和译本所产生的效应四个方面对两位翻译大师的翻译思想作一简要对比,认为两人在以上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两位大师为传播中国精髓文化,提升中国文学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许渊冲 辜鸿铭 翻译 对比

辜鸿铭是我国晚清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翻译家。他翻译了儒家经典中的三部,1898年他翻译了《论语》,1906年他翻译了《中庸》,1915年翻译了《大学》,但没有正式出版发行。相比辜鸿铭而言,中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实践硕果累累。他既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元明清诗选》、《西厢记》等系统地译介成英、法韵文,同时又把英语和法语的文学名著,如《雨果戏剧选》、《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目前许渊冲的译作在国内外出版共计五十余部。但两人共同的是,都精通中西学。辜鸿铭留洋数十载,“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许渊冲也曾远赴欧洲留学,两人都是中国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先驱人物,在我国翻译史上的贡献不可取代。辜鸿铭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独立主动地翻译儒家经典的中国人,而许渊冲则是本世纪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两人的翻译目的有着相似之处,都致力于把中国文化精粹推向世界。辜鸿铭翻译的题材主要是儒家经典作品。晚晴时期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危机重重。当时爱国人士掀起了西学东渐的大潮,热衷于将西方的东西译介给愚昧落后的国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而有“怪杰”之称的清末民初著名国学大师辜鸿铭却别具一格,他选择的爱国方式不是“西学东渐”,相反他走的是“中学西传”的道路。他清醒地看到,由于西方民族自身优越感的存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对于中国文化是一种傲慢的看待,在以基督教文化传统为主流的西方文化霸权下,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处于边缘位置。因此,对于儒家经典的译本,传教士的译本多采用直译,刻板僵硬,歪曲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就连当时视为标准译本的理雅各的《论语》译本,辜鸿铭也认为是一种歪曲。于是辜鸿铭毅然决定翻译儒家经典,守护儒家思想和传统中华文明。在《论语》译序中,辜鸿铭表示:“我们希望有教养有头脑的英国人抽出时间来读一下我们的译本,借此检讨一下他们对中国人的既有成见。改正这些先入之见,修正对中国人中国的态度,进而改善两国关系。”而许渊冲先生半个世纪以来所致力的翻译工作乃是输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想指出的是,许渊冲和辜鸿铭在通过译介传播中国作品时,不仅仅传播的是文学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两人都致力于宣扬中国经典作品中隐藏的“志”,两人都有一种“普济天下”的和平情愫。许渊冲英译和法译作品中,以中国古典诗词居多。“诗言志”,中国古典诗词自古就是华夏民族“志”的载体。细数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渗透着华夏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人文精髓,无一不折射着我们的民族“志”的理念——“礼”、“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大于利”等。“礼”是人类从根本上摆脱战争的首要因素。许渊冲站在哲学的高度看到了这点,以其锐利的眼光颇有见地地说:“中国古代是礼治;民国时期是吏治;阶级斗争是力治;‘三个代表’是理治。”他翻译古典诗词是个文化渠道,其目的是想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之志。无独有偶的是,辜鸿铭同许渊冲有着相似的真知灼见。辜鸿铭翻译的三部儒家经典作品中,不仅体现出他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捍卫,更重要的是,对一个饱受西方文学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怪杰”来说,他放眼世界,想让西方世界明白中国的“道”才是拯救世界文明的救世主。尽管当时西方物质文明优越,但西方实行殖民统治,发动侵略战争让他对物质文明先进的西方文明感到失望,这激发了他的民族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在他看来,中华文明中的“道”是真文明,西方认识到“道”才能停止战争,停止暴力,拯救整个世界。这是一种“淑世”的观点。在《中庸》的译序中辜鸿铭写道:“如果这本出自中国旧学的小书能够帮助欧美人民,特别是在华的欧美人民更好地理解‘道’,加强道德责任感,促使他们遵从道德律令,放弃欧洲炮舰与武力文明的傲慢与跋扈,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待之以道,则我多年研究,翻译此书的努力,庶几

未为白费。”

就翻译方法来看,二人都有些“离经叛道”。辜鸿铭的翻译思想体系是复杂的,是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综合体。归化策略上,辜鸿铭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改写手段。首先,他省略人名。在他的译作中,只保留了颜回和仲由的名字,其他的人名全部统称为 “a discipline of Confucius”。其次,辜鸿铭为了使西方读者能够对儒家文化接受认同,他的译文中故意用西方术语来解释儒家概念,如将“天”翻译成“God”,“圣人”翻译成“Saint”。更重要的是,他的译文中广征博引了大量西方名句和典故来比附儒家作品中的概念。歌德、爱默生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言论大量被作为译本的注释。辜鸿铭如此苦心地在译文中揉入西方文化元素的目的是期许他的儒家译作能够被西方读者能更好地接受。在《论语》译序中,辜鸿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他的翻译是“努力按照一个有教养的英国人表达同一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异化策略方面,在当时西方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背景下,辜鸿铭英译儒家经典最终目的是凸显中国文化的“异质性”。 正如王东风所言:“任何翻译,无论表现为语言形式的归化异化,还是体现为价值取向的归化异化,都不可避免地向目标语文化输出一种文化他性(Otherness),一种文化侵略。”当被奉为标准的理雅各的《论语》译本不过也只是刻板僵硬地对原文的一种歪曲,辜鸿铭毅然独立英译中国经典,这种价值取向注定是异化的。但在翻译时,辜鸿铭很清楚当时西方强势文化会排斥和抵制弱势异质的中国文化,所以他又不得不从语言上尽可能地满足西方读者的口味。因此可以说,辜鸿铭的异化翻译策略是“东学西渐”的明智之举,而归化翻译策略又是“强势语”下的无奈。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最终目的是要使西方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儒家经典的精髓,弘扬儒家文化。但却使得辜的译本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自己的理解和创作,有悖于传统的“忠实”标准,因此辜的译本常常被诟病。

许渊冲的“离经叛道”主要体现在“优势竞赛论”。许先生长年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名著翻译实践,他认为,“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因此,能解决中英互译实践问题的理论,才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译论。”作为一个资深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是其翻译实践的真实体悟,旨在总结归纳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该如何处理在理解时作为原文母语者具备优势,而在译语表达中作为一个非母语译者又处于弱势地位的矛盾,以及译者在面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译语读者时该如何既能引起他们的接受兴趣,又能完整保留原语作品的“异国风情”。许渊冲认为,“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为西方文字比较接近,对等的译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中西文字距离较大,各有优势,对等的译文就往往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文学翻译时,只谈“忠实”是不够的,译者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原作的内容,这便是“优势竞赛论”。 它实质挑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理想化标准,赋予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有的自觉意识,表达自由和创作权利。这一观点在20世纪末的中国译坛“敢为天下先”,引起了轩然大波。译界人士对此提出了种种质疑,认为这不仅在理论上自圆其说,在实践中也会导致有害的结果。但事实上,许渊冲的这一翻译思想已经指导了他的翻译实践,帮助他创造了诸多优秀的译作。尽管当时嘘声不断,但在随后即刚刚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发现,翻译学科的逐渐壮大和译者地位的日益提高,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许先生翻译思想的深邃。

从译本产生的效应来看,辜鸿铭和许渊冲的译本都是成功的。借助归化策略,辜鸿铭译本中儒学和西方的思想学说的融合,有效迎合了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赢得了西方读者的理解,因此译本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畅销热卖。同样,许渊冲的译作在西方世界的推广也是成功的。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使得当代西方人开始知道有个叫XYZ(许渊冲的英文名字缩写)的中国翻译家。《西厢记》英文本堪称可和莎士比亚比美。《纽约时报》评价英文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融诗情哲理于往事”。法国驻华大使Morel也大赞《中国古诗词三百首》的法文本。《楚辞》的英文本更被誉为“英美文学里的一座高峰”。

总之,通过前面对许渊冲和辜鸿铭翻译思想的简单梳理,不难发现两位翻译大师虽然有着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但他们的翻译题材、翻译目的、翻译方法以及译本所产生的效应却有着相似之处。两位大师为传播中国精髓文化,提升中国文学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辜鸿铭.辜鸿铭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4.

[4]边立红.操纵与改写:辜鸿铭英译儒经[J].山东外语教学, 2009(3):86-91.

[5]王辉.辜鸿铭英译儒经的文化用心[J].外国语言文学,2006 (3):186-191.

[6]刘鹏.辜鸿铭的儒教观及其儒经翻译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9(7):125-127.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关联理论观照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研究——以许渊冲和J.A.Turner的译本为例”,课题编号:13SB0162)

猜你喜欢

辜鸿铭许渊冲归化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折桂令·客窗清明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