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风那个吹》中的“知青历史”书写
2014-12-11张子荣
张子荣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论《北风那个吹》中的“知青历史”书写
张子荣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知青作为一个特殊岁月中的特殊群体,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一些表现知青生活的电视剧也受到广泛欢迎,拥有很高的收视率,《北风那个吹》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该剧对知青生活的表现较为完整,同时表现出了一些与以往知青题材作品不同的艺术风貌。本文主要通过对《北风那个吹》的详细解读,从个人化叙述视角、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该剧对于知青以及知青历史的独特书写。
《北风那个吹》 个人化叙述 牛鲜花
一、个人化视角叙述史诗性内容
新时期的知青电视剧大多是从知青上山下乡前的生活开始,到其插队、在知青队的生活,一直到其返城,包括返程后的生活叙述,是一种全景式的、史诗性的叙述内容。但是这种史诗性的内容却一般不采用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采用个体化叙事视角。这种个体化叙述与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关系密切。
在家庭生活中,电视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传播媒介,且电视剧大多展示“家”的氛围 ,述说“家人”故事,“屏幕上的家庭与屏幕下的家庭共同构成一种心理的互动空间。用家庭传播媒介来讲述家人故事,应该说是电视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①《北风那个吹》的编辑为高满堂,曾经创作过《大工匠》、《闯关东》等优秀电视剧,对电视剧的这一叙事特征有着自觉的体认和深刻的理解。因此,尽管《北风那个吹》的故事虽开始于粉碎 “四人帮 ”前的 1974年冬天这一充斥着政治话语的年代 ,但是高满堂却规避了各种政治运动的宏大历史话语,而注意采取个人化的叙事视角 ,叙述知青这一特殊群体与家庭生活最为本质的联系。
《北风那个吹》男主角帅子多才多艺、顽皮率直,但由于父母政治身份的影响,他的回城之路要比别人艰难得多。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多次给掌握着自己命运的县人武部副部长兼知青点主任牛鲜花进贡那个年代的稀罕物——名牌香烟、进口口红和一套得体的女军装,更甚至以自残的方式自导自演了一场“见义勇为”的闹剧。不料却因失手,将自己打成失语症,成了“傻子”。他终于成了典型,但却失去了招工回城的机会,也失去了自己的恋人。
显然,对知青们艰难寻求回城过程的描述和形象塑造,不同于宏大叙事中的“歌颂苦难”和高大全英雄形象的塑造,而是贴着人物的真实心理和行为来写,少了英雄主义的色彩,甚至是有些灰暗和不道德的色彩。
《北风那个吹》的个人化叙述以及主人公对家庭的执著,有意忽视和淡化对“知青”运动的政治、文化的反思,也有利于规避宏大的政治矛盾和身份话语矛盾叙述,这在对牛鲜花这个人物塑造上表现明显。
二、牛鲜花形象塑造
《北风那个吹》全剧在结构上分成知青“下乡”与“进城”两个板块,两者各占18集(全剧共36集)。作为知青“下乡”和“进城”的见证人牛鲜花,是全剧浓墨重彩着力加以刻画的女主角。
(一)政治身份与知青
牛鲜花是从县革委会委员、县武装部副部长的位置主动请缨到月亮湾当大队革委会主任兼管 “知青”工作的,这是牛鲜花的政治身份,因此该剧第一集中牛鲜花出场便与知青们的粗布衣裤不同,而是着一身军大衣,穿着本身便显示出浓厚的权力话语。当牛鲜花以“牛主任”的身份出现时,她代表的便是“文革”时代的政治权力,她掌管着知青们的命运和未来。当她以这种身份面对帅红兵时,便体现了“文革”政治权力和知青的矛盾,这本身是一种压制与被压制的关系。但是电视剧却有意淡化这种矛盾,牛鲜花虽然作为县人武部副部长、月亮湾大队革委会主任,是大家深深惧怕的“牛主任”,但在她心底却偷偷喜欢时代所不允许的文艺。牛鲜花这种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使得她在监管“问题知青”帅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为帅子的文艺天赋所吸引,对艺术的共同爱好使两人逐渐心心相印。在处理帅子偷拿猪肝时,牛鲜花没有大张旗鼓搜查,而是采用谈话加智斗的方式,让帅子自觉承认错误;在处理传讲《红与黑》事件的时候,牛鲜花也是采用“私下解决”的方式,没有激化、强化“文革”政治与“知青”之间的冲突,而是在不动声色中化解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明知帅子对她有讨好利用的动机,但也没有大肆声张,反而处处掩护帅子,只希望帅子早日脱离监管,早日回城;在刘青抛弃了重病在身的帅子之后,牛鲜花毅然与帅子结婚 ,并精心调理而终于促使帅子恢复了健康。
“牛主任”不同于以往知青题材作品中权力化身的代表如 “马团长”《今夜有暴风雪》)、王主任 (《血色浪漫》)的严厉,她没有放大“文革”政治与知青的天然矛盾,反而有意消弭,这使得整个剧目的讲述充满了温情。
(二)农民身份与知青
牛鲜花同时还是月亮湾的农民。这种农民身份同时与“知青”身份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
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两者之间存在着“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但农民与知青背后代表的却是城乡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比如在《血色浪漫》中就有集中叙述知青与当地农民爆发激烈矛盾的场面,知青因为生活习惯和穿着打扮的不同,难免让农民们“看不惯”。而在《北风那个吹》当中,却有意冲淡了这个矛盾。剧中没有刻意展现知青们的“奇装异服”引起的侧目,他们组织宣传队也受到了牛鲜花的大力支持,反而因为宣传队的汇演,大家忘记了彼此的嫌隙和生活的艰辛,关系变得融洽,也使得帅子对牛鲜花的惧怕变为亲切和依赖,称呼也由“牛主任”改为“牛姐”。而牛鲜花也因为倾慕帅子的才气,渐渐改变了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她因为帅子喜欢上了每天洗一个热水澡、照镜子的时间也变长了等,这一切的改变反而是受到了知青的影响。因此在该剧中,那些响应党的号召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知青”,在剧中不再只是受教育的对象、被压制的典型,按照牛鲜花的话说:因为“知青”的到来,县里、公社的大街上,呼呼啦啦地冒出那么多的年轻人,把“不到八点钟就熄灯,像死一样的静,静得人都能听到心跳”的乡下这湾死水给搅活了,牛鲜花“觉得生活有意思了”,“觉得自己像个女人了”。
(三)农民进城
在“进城”板块,该剧采用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进城后“小芳”的生存困境:牛鲜花失去了原来的“革委会主任”头衔,也即是说她失去了政治身份的庇护,也失去了农村这个天然文化环境的滋养,成为徒有满腔艺术热情却缺乏系统训练的“乡下媳妇”,农民身份真正回归,毫无根基的孤身处境以及与生俱来的城乡差距更是暴露无遗。
农民身份的牛鲜花进城后面临着无数辛酸。对牛鲜花进城后生活的展现其实也与“知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知青虽是城市出身,但青年时期便下乡,他们与农村的文化血脉一脉相承,因此回城后面对新的社会和形势,也会有无所适从之感,就像帅子回城后也渐渐感到艺术梦的难以为继,意识到 “有钱才是真的”,甚至也放任自己的自私。
除了展现生活的艰辛,该剧更突出了农民身上惯有的坚韧和善良品质。牛鲜花进城后虽然经受着生活的重重打击,但却没有因此而走向消沉。在得知帅子身患绝症后,牛鲜花又放下过去的恩怨,倾其所有为帅子治病。剧中的牛鲜花,颇有“地母”原型特征,“地母是弱者,承受着任何外力的侵犯,犹如卑贱的土地,但她因为慈悲与宽厚,才成为天地间真正的强者”。②这种“地母”的品质,使得牛鲜花农民身上的优良品质体现得比较充分,同时也使得该剧在“回城”板块中,家庭伦理叙事取代了政治叙事,成为主要叙述方式,对于回城后的日常生活描写有所加强。但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大篇幅描写使之多多少少脱离了“知青”生活的表现主题,更多地具有家庭伦理剧色彩,对于知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下海经商、帅红兵和牛鲜花在商业上的互相竞争,又使之具有商战剧的味道,真正的“知青”生活以及关于知青历史重大主题的描写被置换,一代“知青”人生意义的寻求被作者简化。
总之,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有意回避政治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试图用个人化视角艺术化表现知青岁月,同时也着意淡化“文革”政治中的主要矛盾,这体现了编者对“文革”岁月的温情回顾,在文本表现上难免会与真正的知青历史有一定差距,如何做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互补与互证,这值得引起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注意和思考。
注释
① 尹鸿,阳代慧.中国电视剧艺术传统[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5258391.html.
②凸凹.地母[N].中华读书报,2007.
[1]杨健.知青文学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2]陈友军.“知青”历史的重述与影像艺术化的“知青”历史——从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说开去[J].当代电影,2009(6).
[3]凸凹.地母[N].中华读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