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建构庄义学习理论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
2014-12-10金春红
金春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实施课程的教学过程提出了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人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情境的创设,设置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协作交流的积极性,通过情感升华,讲练结合,深化学生意义建构。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不仅突出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主体作用,也强调了教师的指引作用,即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引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讲授者。学生是知识加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的意义群体,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刺激的对象,学生要主动成为意义的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转变教育理念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学习接受过程,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单纯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合作完成对应的任务,从而达成共识。建构主义教育观更强调情境性学习,主张通过在真正的场合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突出强调把实践世界和学习者结合起来。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古罗马教育家普马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性,教师要点燃蕴藏在学生身上的火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要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可让教师绘声绘色地叙述历史事件,形象逼真地描述历史事物,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图片、实物、音乐、幻灯、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历史事件活起来,让学生在鲜活的历史情境中,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唤起真知,促使学生全面、有效、和谐的发展。
比如,我在讲必修2《新航路开辟》一课时,学生在填完新航路开辟史实的表格后,学习热情降到最低点。这时,我突然放高音量:“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痛苦。”学生逐渐抬起头来,我接着说:“纵使500年来西班牙国王对哥伦布推崇备至,曾授予海军上将军衔,称他为‘发现新大陆的英雄、‘给美洲带去福音和文明的救世主等。但美洲的印第安人却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取消‘哥伦布日,美洲土著领袖表示,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杀害了9000万土著人,不能纪念这种大规模的灭绝种族的屠杀行为。”那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对哥伦布的看法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学生面带疑惑,或在讨论,或在看书,或等着教师解疑,课堂的教学氛围顿时融洽起来。这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辨证历史思维的能力。
2.积极创设交流、协作氛围,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确立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教学的民主、平等、开放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育教学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个体和其他人一起交流形成的社会建构。严谨科学的学习一定要通过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冲击学生个人的思考,在相互交流争辩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
我将所教班级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活动,并通过分数统计的形式来公布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展示成果的情况。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历史讲学稿中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协作来解决问题。
如在讲必修2《工业革命》时,需要从时间、开始部门、主要标志、发明来源、经济组织、发生国家等方面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我选择列表格的形式,把两次工业革命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明白。但是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知识点又比较多,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于是,我把这些问题分别交给各个学习小组,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通过协作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3.情感升华,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深化意义建构
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质和事物间的内在关联。在学习交流中,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让其对学习的课程内容所表明的事物的规律、性质和事物间的内在关联有着较深刻的理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以情感为主线可以勾画出历史脉络。必修3第三单元中,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设计高效的课堂训练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强化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适当的课堂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解题能力,总结出反映历史知识规律的变化趋势,构成相应的知识网络系统,使得学生在情感升华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建构意义。
另一方面,设置优质的练习题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深化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讲学稿中,我在最后设置了题量少而精的训练,还有配套历史练习册,有选择地让学生当场进行训练,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作相应的讲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处于初步尝试的阶段,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作为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投身于历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
(责任编辑 杨晶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