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记彰显大力量
2014-12-09顾美华
[摘 要]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它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和探索。因此, 笔者以小日记的写作方式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训练的一个“抓手”,锻炼并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 小日记; 小学高年级; 写作
一、小日记,使学生不再惧怕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有关“习作”部分的表述:“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照这段表述及教学实际,我发现不容乐观的习作教学现状,其主要原因有三:1、积累太少,语言贫乏;2、脱离生活,内容空洞。3、有话说不出,表达不顺畅。要想改变学生的现状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抓手”,通过实践,我发现以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见长的小日记是提高小学高年段作文的有效途径。为什么强调“小”字呢?
(一)小日记降低选材的难度,让学生不再惧怕习作。学生可以抓住一天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瞬间、一个闪念、一个动作、一点发现、一点感悟、一点收获等去写,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我们对美的发现。”
(二)小日记降低表达的难度,让学生易于表达。小日记因内容的相对单纯,学生对内容的组织、安排也容易了许多;因其内容是真实的,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大多流畅、生动,易于得到老师、同伴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进而又转化为继续习作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小日记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教学对象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思想认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通过“小日记”,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并利用“小日记”这块阵地,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将习作教学的难点分解为更细小的点加以练习。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快些,老师教起来就容易些,也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微故事,使学生有话可说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各种各样的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奇妙的对话,神奇的人物,常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既然学生这样喜欢听故事,我便把讲故事的方法引进作文教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所听的故事中学习写作知识,通过讲故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打开写作的思路。
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的××》这个半命题作文时,为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设计了用讲故事的方法做导语来上这节课,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上课一开始,我便对学生说:“我今天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同学们一听我要讲故事,顿时来了精神。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都用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望着我。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老画师,教几个徒弟学画画。一天饭后,师徒在一起聊天,老画师问徒弟:“你们知道这世上什么东西最难画,什么东西最好画吗?”几个徒弟左思右想,实在答不出来。讲到这里,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能答出来吗?”经过一阵紧张的思考之后,有个头脑灵活的学生说:“最好画的是妖怪,最不好画的是人。”他的回答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他说:“妖怪的样子都很凶,很丑,怎么画都可以。而人的样子各不相同,所以不好画。”我表扬了他。我接着问:“画家要画好一个人,画谁像谁,先必须干什么?”“仔细观察!”学生们齐声回答。结果那天同学们的小日记写得出乎意料的好。
三、细动作,使学生观察敏锐
既然观察对于写好作文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呢?我觉得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注意观察生活中人、事、景、物出现的细微变化,并开展观察竞赛活动。一旦学生养成了这种观察习惯,他们就变得反应敏捷,观察敏锐,有助于他们积累素材,写好作文。
有一次我走进教室之后,师生互相问候后,同学们正等我上课,我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注意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来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意料,同学们认真思考起来。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指名一个学生回答。他说:“上课铃刚一响过,老师就推开教室门,健步走上讲台。只见老师手拿课本,面带微笑。我们全体学生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亲切向同学们问好。”他语音刚落,另一同学举起了手,他说:“老师向我们问好之前还鞠躬了。”“观察真仔细!”我及时表扬了他。
接着,我要求学生把刚才观察到老师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的情景写成一篇小日记,这是一次指导学生观察的训练,虽然学生没有思想准备,但我还有准备的,课前进行了精心设计,锻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中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从生活中搜集作文素材。
四、常下水,使学生明确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一次,学生写《我的同桌》,我批改的作文中,有大部分同学写同桌的外貌时是“圆溜溜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其实,每个同学都有其特点,为什么同学们写得这般相同呢?我针对这一共性问题,从学生的作文中摘录几个片断,让同学们猜猜写的是谁。由于大同小异,学生无法猜出。
这时,我朗读“下水文”,让学生猜猜老师写的是谁。“这个同学个儿不高,每次做操总站在队伍前面。他虎头虎脑,十分逗人喜爱。你看他留着平头,眼睛不大却很有精神,有时候一笑便眯成了一条线。他身穿蓝色外衣,裤子好像长了点儿,走起路来非常快。”
我读完之后,同学们都猜了出来,而且说我写得像。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同桌,然后开始写作。大家都兴致勃勃动笔写起来。老师常“下水”,带头示范,全班同学观察并练笔,学生既学会了仔细观察,又通过练笔使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写日记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劳动,但只要教师能够把握得当,小日记将会为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愉悦感,也会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贴心人。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习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日记的起点和源泉。如每天总结,既表扬整篇写得好的,也表扬一个词一句话写得好的;每周总结,将一周中好的小日记张贴于墙;每月总结,将好的小日记收入班级《优秀日记选》。一旦孩子们对日记产生了兴趣,日记将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史记”。因此,“小日记”也有“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王崧舟:《“习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
[3]程韶荣:《我的日记教学探索三十年》
作者简介:顾美华(1970—),南师附中树人学校附属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