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4-12-09丁茉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语感研究

丁茉

摘 要:目前,初中英语教育存在着“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西部地区的中学,学生听说能力滞后,语言交际能力较差。因此,如何上好一堂英语课,向课堂要效益,是初中英语教师长期面临的,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语言文化;研究;语感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英语教育工作投注了极大的关注,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认知,英语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少英语教学工作都以应试化考核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致使英语课程的教学职能无法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为进一步开掘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价值、提升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一、理解语言文化教学的特质

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体系,英语不仅是单词、词组、语法规则的简单组合,而是结合了独特文化背景的一项语言载体。也就是说,初中英语教学不能单单靠语法教学、单词背诵这几个单一环节来支撑,而要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语境氛围中去,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语言文化的内涵。这不光是尊重语言文化本质的表现,也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路径,可以有效地凸显语言的实践性与可感性,令学生们在可感知的语境中学习英语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对英语的信心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将以往的单词记忆、语法学习、习题演练等环节,“加工”成情景对话、模拟交际、语言鉴赏等模块中。如设计出一个生活场景,然后让几位同学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结合刚才的知识点进行对话练习。此举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可以提升英语学科的实践交际性能。在多媒体技术广泛渗入到教育事业中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情景教学提供有力条件,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元载体来增添英语知识的立体“外观”。

二、加强英语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而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学研究。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创造性。而这些从根本上来说,又取决于教学研究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其效率的高低,成绩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这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认知情况。作为教师,缺乏教学研究,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从而导致其计划性差、预见性低、能动性弱,师生的行动都停留在消积的被动反应水平上。这样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不會有好效果。要彻底解决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应该认真开展英语教学研究,不断探求教学规律。英语教学工作需要英语教师本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执著,那么什么样的英语老师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本质工作呢?只有认真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探求教学的内在规律。把教学与教研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中有创新,而创新研究在英语教学工作中不断地互相转化,就会成为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动力。

三、英语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

语感的形成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无意识和直觉有关。这恐怕也就是语感这种心理语言现象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原因所在。在外语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无意识和直觉发挥作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快形成语言能力和语感。

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和环境和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因为课堂语言环境毕竟是“人造的”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大都带有“加工”过的痕迹。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这也就难怪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是“习得”的,而外语则是“学习”来的,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语感。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并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

1.中学生习得学习外语,形成外语语言能力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一是对外语的下意识的自然吸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规则,从而产生语感。目前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仍然有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第二个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识记外语的各种习惯规则。我认为,下意识的自然吸收(习得)和有意识的学习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外语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后果。实际上处于发育旺盛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儿童更为发达,有意识记和长时记忆也强于儿童,这正是他们加强有意识学习得有利条件,而无意识心理活动一直存在于人的一生当中,本来就可以也应该让其在外语学习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造成一种和谐、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有意无意地把外语吸收进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塞里格所进行的一项以成人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语言为课题的研究就发现交往数量与学习者最后取得的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的学习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的过程。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成功在于学习者所接收的语言的性质。这种输入应当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言以及学生还未见过的语言。他还假设只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习得目标语言。⑥克拉申还认为人们掌握外语语法项目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乃至成人掌握语言项目的顺序与儿童大致相同。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把英语作为母语和作为外语这样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语言项目掌握的顺序是大致相同的,如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等等。这些都说明外语和母语有着某些共同的习得规律。

总之,英语教学研究就是要认识英语教学规律,同时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按规律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上,落实到每一单元材料的掌握和每一单元时间的利用上,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推广,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学业绩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学香,让初中英语教学充满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9.

[2]梁红英,浅谈在新课改下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读写算,2014,28.

[3]李小红,对初中英语语境教学的几点认识,祖国,3013,3.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语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