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意义及问题探析

2014-12-09姚宗国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家庭农场土地流转

姚宗国

摘 要:在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是打破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一次有益尝试,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和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本文提出培育发展好家庭农场需要做好土地合理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营理念和管理知识及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家庭农场;集约化;新型农民;土地流转;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提出了要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明确表示要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员培训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家文件中正式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说明国家已经认可这种新型经营体制。家庭农场的实施和推广将打破家庭承包的经营模式,作为农村新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重要主体,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1-4]。

1 发展家庭农场是打破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有益尝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也实现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制度开始显现出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一是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的条件下,土地均分导致耕地细碎化,造成耕地的浪费、阻碍先进机械的使用、增加生产的成本等,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二是个体的、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这种经营方式下,从播种、管理到收获等各个环节只是一两个人负责,农业生产不可能达到专业生产的水平。因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增大。三是家庭自产自收,缺少合作和共赢,生产经营规模小在销售市场不具竞争力,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四是生态保护意识淡漠,长期采用“掠夺式”生产手段,造成耕地环境和农村生存环境日趋恶化[5-7]。

2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农业集约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才能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土地的产出效益。一方面家庭农场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户分散的小规模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耕种面积,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投入,提升人均产出[8]。另一方面,家庭农场可以优化劳动组织,促进生产方式变革,科学配置生产力要素,同时也使劳动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流通、组合和消费更加合理,形成新的集约式的生产力[9]。同时,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采集能力、决策能力、抵御风险和博弈市场的能力,增加农民的劳动收益。

3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发展农业生产,除了调整农业生产关系还需要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包括使用农机、肥料、兴修水利等技术条件,还包括实行科学化的经营管理。家庭农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是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大面积推广的农业科学技术,只有在耕地相对集中的家庭农场中,才可以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利于机耕机播和农田喷灌。家庭农场比分散的农户更需要科学技术,因为技术的采用可以通过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获得较高的收益[10-12]。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存在需要特定载体,最理想的载体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劳动者是典型的职业农民。只有形成家庭农场才能刺激农业科技需求,才有利于职业农民生产经验的积累和传递。同时,发展家庭农场可以吸引一批有志青年终身投资经营农业,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 发展家庭农场所面临解决的几大问题

4.1 突破现有农村土地制度限制,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流转

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要实现规模经营困难较大,主要是集体所有制、分散到户的土地承包制以及依附在土地之上的各种利益关制约着土地真正流转。家庭农场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是推动家庭农场长久性、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证。这就需要及时转变土地观念,突破现有农村土地制度限制,制订科学的土地流转方案,在充分尊重农民主观意愿的前提下,合理流转农民土地,夯实家庭农场发展的“物质基础”。

4.2 突破传统小农经营意识,提高农民现代化经营理念

家庭农场是对现有单一、分散农业经营模式的突破和推进,农民必须从原有的家长式的传统小农经营意识中解脱出来,建立现代化经营理念。要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等经济杠杆进行投入、产出及效益等经济核算[13-14]。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组织,其管理者除了需要农产品生产技能,更加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需要有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能力和市场开拓的技能。逐步由传统式的组织方式向现代企业式家庭农场转化。

4.3 突破农业管理传统经验,汲取科学高效经营管理知识

对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他们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农场的经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另外,现在许多地方农业、农村发展都面临着从业人员老龄化的威胁,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大都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技术的应用更需专业的人才,需要许多年轻的有志之士投入家庭农场的发展中,用专业化、现代化的技术和理念来发展农业。

4.4 突破传统农业科技服务的瓶颈,健全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家庭农场必须的环境条件,是家庭农场能持续发展的支撑。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不能很好地满足家庭农场发展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市场信息搜集和反馈、农产品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全方位、多层次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15]。

在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是打破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还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由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它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其中需要做好土地合理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营理念和管理知识、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长期健康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董亚珍,鲍海军.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重要形式[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95-98.

[2] 贾大明.家庭农场的现状与前瞻[J].中国农垦经济,1999(5): 13-16.

[3] 胡光明.对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垦,2010(3): 36-38.

[4] 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39-42,80.

[5] 林琦.家庭农场模式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浅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18.

[6] 王铁,寇垠.农业经营组织变迁与要素供给条件优化——对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J].学习与实践, 2013(8): 14-21.

[7] 张丰,张雅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分析和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 4 734-4 736,4 752.

[8] 黄延廷.家庭农场优势与农地规模化的路径选择[J]. 重庆社会科学,2010(5):20-23.

[9] 朱启臻. 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7-159.

[10] 孙雯,蒯庆梅,张辉,等.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4):10-14.

[11] 贺玢.从家庭农场的发展看农垦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J].管理科学文摘,1999(9): 7.

[12] 王广斌,周岩.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变革的目标选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37-139,150.

[13] 张晓丽.关于建立家庭农场的经济学思考[J].农村经济,2001(5):1-3.

[14] 黎东升,曾令香.进一步发展我国家庭农场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0(7):38-39.

[15] 房慧玲.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最现实选择[J].南方农村,1999(2):19-20.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家庭农场土地流转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探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