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暴力”考证机制下的教育公平

2014-12-08焦鑫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凭工具性

焦鑫

摘要:教育的工具性手段越来越成为教育场域中的主旋律,而各种证书在其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工具性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追求教育公平的群体中。这种被迫选择性行为广泛的存在于目前的教育机制中,更像是一场“暴力运动”,但这种运动没有构成变革性的颠覆,相反却与当下的教育公平体系紧密咬合,维持了其正常运转。

关键词:教育权威;文凭;工具性;文化资本

由于地缘、社会资本、出身等的不同,在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上更显得不均衡,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大学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中的一种现象。随着大学准入机制的自由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下层群体能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为了缩小与中上层阶层的差距,他们正在试图用一种“文凭卡”进入上层社会,掩饰与生俱来的不足。

一、文化暴力的软应用

“一种以在实施中揭露自身的客观暴力真相并由此破坏施教者教育权威基础为目标的教育行动,将是自我破坏式的教育行动。”这样,我们就会面临一种新的说谎者埃比美尼德斯①式的自相矛盾局面。这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即任何一种文化的专断性质,教育既是合法的同时又是一种暴力的存在,体现着一种符号暴力的权力——教育权威。就像学校在人们传统意识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那里的老师为人师表,传授社会主流价值观,而监狱负责看管违法犯罪的群体,维护社会治安。本质上两个机构都是将一个群体留在设置的钢筋水泥结构里,只是关注的群体不一样,使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暴力机构也是可以说的通的,试想广大的大学生群体如果不在学校,社会又无法提供足够就业来安置,他们何去何从?学校通过实施文化手段,将学生“软禁”在校园之中,使教育成为一种文化专断和掩饰。如果学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罚学生,与监狱有何区别,所以明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只好选择一些“软暴力”形式来处罚,更有甚者,将一些证书作为毕业或就业的门槛,逼迫学生为了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证书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普遍教育的过分扩大化。追求更高的学识本应该是莘莘学子的目标,再学校过分推崇的当下,为其“软禁”学生披上了一层合法化的道德外衣。

二、非公正下的教育公平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社会领域的精英,在教育领域里往往也会是“天才”,通常情况下在教育场域里享有较高的话语权,无论是否为主流话语所认同,他们的存在很少被工具化的手段所影响,那么教育化的过程中的工具化倾向是如何体现在一部分群体上的呢?布尔迪约的研究发现,那些出身于社会中上层的学生明显的拥有选择更为广泛的未来去向的自由,这一部分同学追逐“理想“的空间更大,倾向更为强烈。②而在中国,人数众多的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学生则更多的被实际处境和故有价值观所束缚,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遭遇到阻碍。社会的不平等带来的效果被放置在了一个看似公平正义的环境中,其结果是被转化成为个人的、天赋的,这在事实上为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就行了合理化、合法化的掩饰。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是不同的,弱势群体子女多选择在校期间多考取证件,由于进入好的学校和毕业后寻求一份工作除了能力竞争以外,越来越多的依赖家长所带来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感正在逐步加剧,尤其是近几年来不断曝光的“官二代”、“红二代”、“富二代等现象”,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下层群体就不得不选择考取跟高的文凭、手握更多的证书,才有竞争力与他们分享社会资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学校正是通过这一途径达到使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成为其附庸。这也是由于文凭的获取变的越来越容易,文化精英团体不断壮大造成的,所以社会选择的标准也随之改变,开始由文凭转向表现力、社会背景大多数机制还是为特殊阶层设立的,但又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份额,才能维护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转,掩饰“暴力”机构的特性,体现其公平的一面。

三、文化资本差异维系稳定运转

布尔迪约看来,各个阶层习性的差异性,形成了选择学校、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而在竞争中,具有充足的文化资本和同一阶层习性的人群往往占据上风,从而造成了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不平等。 文化资本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实体,而是受习性和场域等因素影响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运动资本。比如,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中上层子女大多拥有书籍、绘画、声乐等客观资本,但这些并没有之间转换为学历资本,而是一定的文化资本。由于家庭背景、经济资本、个人能力等的差异,在进入教育场域时就表现获取机会的不平等。但是大多数人仍相信通过进入学校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可的标签来改变现状,实现由中下层步入中上层社会的转变。这种文化再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文凭的授予,即学校通过颁发各种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方式来维护社会不平等。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下层阶级的后代们已经通过学校教育授予文凭的制度获得了“成功”,但深层次来看,他们做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所付出的很多倍。尽管如此,它让中下层群体看到了希望,使之陷入文化资本的陷阱。因此,教育体系在对各种阶层关系的再生产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还作为掩盖文化资本不公这一事实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

文化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深刻的影响着基层之间在各个场域里的再生产,尤其在教育体系里,为教育机构及特权阶层的合法性存在提供了一种掩饰的途径。几千年科举制的影响;中国社会特有的、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国家规模的、严格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制度……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这里只是从文化资本、再生产等概念来围绕大学生群体考证现象进行阐释。

注释

①公元前6世纪希腊古里特的预言家和诗人

②P.布尔迪约,J.-C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印书馆2002年

参考文献:

[1]P.布尔迪约,J.-C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印书馆2002年

[2]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的理论要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

[3]孙小红.从文化资本到符号暴力——谈布迪厄的教育观.[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6):40-02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文凭工具性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