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成长过程

2014-12-08柴丽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成长现实

柴丽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这一作品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本性,客观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论述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描述反应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阿富汗人民执着于内心的信仰终生不变得到世人的敬重,外族的入侵,同族人受到欺凌被迫流亡海外,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激发了阿米尔内心的成长。

关键词:流亡;成长;现实

引言:人的成长分为自然成长与心灵成长两部分。自然成长是指人的身体机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变化,经历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心灵的成长经历幼稚、半成熟、成熟几个阶段。而有信仰的人则经历了无信仰、有信仰、坚定不移地信仰几个阶段。本文的主人公阿米尔同样经历这几个过程,但他的经历是痛苦的、刻骨铭心的。

一、自然成长

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祖父是将军父亲也是当地知名的企业家。阿米尔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了,在父亲眼中阿米尔永远是那么懦弱,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父亲更为欣赏作为奴仆儿子的哈桑。对于父亲的偏爱阿米尔非常嫉妒哈桑,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他在风筝比赛中崭露头角。比赛中发生了一件让阿米尔痛苦半生的事,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保住风筝受到了极端分子的侮辱,而阿米尔因为害怕虽目睹了整个过程却没有帮助哈桑。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懦弱,幼小的他觉得哈桑作为奴仆为了自己这个主人牺牲一下是应该的,用这样的想法来逃脱内心的谴责。阿米尔家境优渥,从小就生活在受人宠爱的环境中,没有试着去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没有为别人付出的意识父亲的蔑视也让他缺少一个男人应该有的气魄。阿米尔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在父亲这里却感受不到,这让阿米尔内心缺少自信。因为战乱跟父亲移居美国,在美国的经历让阿米尔逐渐成长起来。二十年过去阿米尔成家立业,成为知名的作家。流亡海外的生活让阿米尔很快成长起来,没有人前呼后拥的关怀和服侍,只有歧视和冷眼,阿米尔的生活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原本的公子哥沦落为难民,这样的生存条件起初给了阿米尔很大的打击,然而骨子里向往美好生活的冲动一直陪伴着他成长。

二、心理成长

小说对于阿米尔生活状态的描写为的是烘托出阿米尔的心路成长历程。儿童时期阿米尔因为内心懦弱没有勇敢地站出来帮助哈桑,后来又因想获得自认为属于自己的父亲的爱而诬陷哈桑,内心的谴责伴随阿米尔大半生。阿米尔的内心成长从懦弱到成熟再到强大。从小的富裕生活导致阿米尔没有责任感,缺乏勇气。眼睁睁看到帮自己的哈桑受人侮辱却不敢出手相救,相反回到了家里阿米尔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赏居然恩将仇报诬陷哈桑偷东西,哈桑毫无怨言地承认了,并且跟随父亲离开了阿米尔的家。儿童时期阿米尔与哈桑的做法截然相反,这种对比显示出阿米尔的软弱与哈桑的坚强,同样阿米尔成年后的坚强与儿童时的软弱形成鲜明对比。阿米尔带着这种赎罪感活了大半辈子,直到他再也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回到离开多年的故乡寻找哈桑,然而他没有找到哈桑,却找到了哈桑的儿子,此时哈桑的儿子正遭受苦难,阿米尔想起当年对哈桑的所作所为决定帮助哈桑的儿子改变命运,在救哈桑儿子的过程中阿米尔遍体鳞伤可阿米尔的内心却得到了救赎,积压在内心的长时间的负罪感如同压在阿米尔内心的巨石,终于被搬开了使得他的内心也轻松了。

阿米尔之所以一直有着负罪感源于阿米尔是个虔诚的信徒,有着坚定的信仰。是内心中的信仰让他对自己犯的错有罪恶感。如果他内心没有这坚定的信仰和那颗善良之心,他也不会在内心谴责自己这么多年。没有信仰的人会认为哈桑理应做替罪羊,为了主人的利益牺牲仆人的利益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正是由于阿米尔是一名虔诚的信徒,因此他内心不断谴责自己的罪恶,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呼唤着他要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在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阿米尔内心更加痛苦,他的赎罪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父亲犯下的错,父亲居然与他仆人的妻子生下了孩子,为了弥补孩子父亲将原本属于阿米尔的爱给了哈桑,父亲犯下的罪孽也由儿子承担了起来,阿米尔心中一直替父亲也替自己感到忏悔。只有让自己替哈桑承受一些苦难阿米尔的内心才可能得到解脱,只有内心得到解脱他才能原谅自己,内心才能像平常人一样安宁。

三、国家的复兴

本书以《追风筝的人》为题,一层含义是小时候参加风筝带赛,阿米尔和哈桑追逐风筝,阿米尔希望通过赢得风筝比赛来赢回父亲的关爱;第二层含义是把风筝比作内心的信仰,刚开始的时候摇摆不定,当你拉紧风筝线的时候,也就是内心坚定信仰的时候,风筝稳定了,内心也随之平静了;第三层含义是将风筝比作自己的祖国,俄国的入侵让阿富汗这个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战乱的侵扰使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期盼国家早日安定下来是人民内心的期望;第四层含义是将风筝比作流亡国外的难民,背井离乡得到人民就如同这风筝一样,没有了祖国的保护变得无依无靠,希望国家早日安宁早日回国的迫切心情就如同追逐风筝一样。

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的时候国家正遭受塔利班的侵袭,阿富汗这个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受到俄国的侵占之后塔利班武装又对它肆意的侵略,人民在战争中痛苦,即使国家还在但家园已失,人民的精神家园只能寄托于幻想之中,面对这个残破不堪饱受欺凌的家园,阿米尔内心无限的痛苦如同断线的风筝一样无依无靠。书中体现出阿富汗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作为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心中都有着那一份净土,为祖国,为人民,为全世界各族人民祈祷,祈祷这世界不再像风筝一样飘忽不定,世界各族人民都生活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

可以说没有哈桑就成就不了阿米尔,哈桑一出生就剥夺了父亲对阿米尔的爱,哈桑从小的表现一直优于阿米尔,在父亲面前的失宠让阿米尔对哈桑产生嫉妒并对哈桑进行报复,然而正是由于阿米尔对哈桑的报复使阿米尔内心过意不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内心中谴责自己,再加上海外的漂泊生活让阿米尔更加清晰地看清了这个世界,内心随着生活环境的发展不断强大起来。

结语

书中对情节衔接的叙述很自然,阿米尔小时候为了得到父亲的赞赏,牺牲了好朋友的尊严,更可耻的是他利用欺骗的手段欺骗父亲逼迫好友哈桑离开了庄园,然而战乱迫使他和父亲流浪到美国,原本天堂上的生活一下落到了地狱,生活上的落差让他的内心陷入极度的慌乱之中,内心中坚定的信仰让阿米尔度过了难关,忍受了非人的生活,但内心的谴责是他无法忍受的,为了赎罪他回到祖国寻找哈桑,但却没有哈桑的消息,只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于是阿米尔将赎罪的情节依托到了哈桑儿子的身上,通过帮助哈桑儿子来赎罪,将自己亏欠哈桑的还给哈桑的儿子。本文从自然与心理两个方面来论述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借助追风筝的人来反应阿富汗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文献

[ 1 ] [ 美] 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上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文中引用的该小说所有引文如无特殊说明均出自该部译著。

[2][德]荷西特:《德语学习词典》,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3]Fuderer, Laura Sue. 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English: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 [M].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0,P21.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3-4页。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成长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