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涉外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
2014-12-08吴建功邓琬琦
吴建功 邓琬琦
摘 要:本文根据涉外型人才的内涵要求,从知识结构、外语能力、国际适应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对高素质涉外型人才培养体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涉外型人才;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培养方式
就现有的国际竞争趋势来说,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体现在人才竞争。对于涉外型人才来看,李士燕(2002)认为,“所谓的涉外型人才是指具有跨文化操作实力,并且精通国际经济规则的人才”。②陆卫平(2011)指出“要成为涉外型”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意识、市场化观念和流动性观念,熟练掌握国际化知识结构,能熟练操作互联网和精通外语,对不同文化背景均有一定的了解。如何造就上述类型的涉外型人才呢?本文从涉外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跨文化修养的训练
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可以就以下几方面培养涉外型人才国际化知识体系:(1)养成跨文化的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中里跨文化意识就是说人们自身对本土文化和异地文化的感知意识。它直接作用于人们对交际所抱有的态度、交际中展示自我能力的程度和自我掌控能力。(2)文化的适度调适。文化调适能力是在跨文化环境中根据文化差异特质来调节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它主要建立在对异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条件的基础之上,结合个人的心理素质。这将直接决定在国际交际中的成功与否。心理素质和灵活应变能力是它的两个决定要素。心理调适能力是指在文化冲突中能适时调整心态、减少不确定的因素、减轻心理负担,达到自我放松状态的能力。在此有学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下,具有灵活应变能力不仅是对基本要求,更需要交际者具备灵活运用交际知识、交际策略以及灵活应变交际中的突发状况等各方面的能力。以此,将上述能力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国际交际中。(3)对交际文化的学习。国际交际文化学习包括对国际价值观、社会风俗、历史背景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学习,其中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主要的反映着人们的行为生活习惯。一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在了解异国交际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不会忽视对本民族文化体系的融合学习,借助于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理解异族文化。涉外型人才必须注重对国外历史文化、国际礼仪、宗教传统和社区文化认理解和把握。
二、外语沟通能力的养成
研究资料表明涉外型人才需长时间接触外语。对于涉外型人才,婴儿式的“渗透式”外语学习方法,将更加有利于提高涉外型人才在国际社会的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所谓的渗透式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和领悟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其特点是“潜移默化”,著名学者
Littlewood认为,“学习”可作为一概括用语,其中包括无意识与有意识的学习。渗透式学习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涉外型人才要进行渗透式外语学习,当然少不了大量外语语言的输入。大量的语言输入环境最好的学习地点无疑是国外,有机会到语言使用国生活几年无疑是学习外语的最佳途径,但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出国学习的几率基本不太现实。但在我们这个几乎纯粹是国语的语言环境中,就需要外语学习者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通过自身的学习提升外语沟通能力,对于此类外语学习者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外语沟通能力:(1)听。可以多听VOA,或者一些外语时事新闻,有利于学习者拓宽知识层面,提高听力理解交际能力。(2)说。多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谈。(3)读。阅读外语杂志、报纸,或者是相关的外语文献等等,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4)写。养成用目的语写作的习惯。
三、国际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环境也是进行国际化的交流、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條件。涉外型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国际适应能力,能适应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从多个方面培养涉外型人才的国际适应能力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将学生派遣到大型跨国公司、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公司进行国际性实习。在现阶段已实现有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实习实训项目比较成熟。这些项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社会的趋势和海外市场。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可聘请既有理论基础又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外籍专家指导实训、实习,定期聘请外籍成功人士开展外国企业文化讲座。
四、涉外型专业技能的掌握
(一)“1+X”和“X+1”的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对于“1+X”人才培养模式即“外语+辅助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其他非语言专业,让自己的能力多方面的提升,同时借助已有的外语强势,立足于国际舞台。对于这一类人才来说,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较强,相反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可以辅助一些与语言相关的技能,如国际会议中的文秘等。与之相反的在“X+1”培养模式中,“X”是熟练的专业知识能力, “1”则是指基本外语。对“X+1”人才来说他们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可以立足于世界舞台上,但是缺乏外语交际沟通能力。同时让两大类型的涉外型人才相互结合,互利互惠,才能让涉外型人才更好的发展。在保持“1+X”和“X+1”的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自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涉外经济发展的要求,对“1+X”和“X+1”的涉外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作适当的整合,以便培养出各具特色的“1+X”和“X+1”型高端涉外型人才。可通过“三个课堂”联动机制,增强两种类型人才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课堂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实训辅助为依托,通过一些基本的公共课程的教学,和针对性的实训开展第一堂课。第二课堂则以虚拟涉外公司﹑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岗前认识实习、专业技能竞赛﹑社团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第三课堂学生主要通过在岗就业来提升自己,结合校内知识和职业技能综合运用。
(二)CDIO 教育理念培养涉外型人才模型。CDIO教育理念培养涉外型人才模型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共同研究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主要包括了设想(CONCEIVE)、计划(DESIGN)、实践(IMPLEMENT)、操作(OPERATION)四大方面。它的主要思想是运用校园的资源,以技能、创新等综合为主,结合权威的核心教学,让学生在CDIO 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设想构建、计划设定、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四个方面得到更好的提升。下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阐述CDIO教育理念对涉外型人才的培养。首先,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任务要求来构思设想将学习的内容制定为三个方向,分别是为国际贸易实务、报关报检、国际法规。通过对这三方面知识的交错学习,让学生深层次的对外贸工作的流程,基本的“游戏”规则,操作方法有全方位的了解。其次,通过对从事外贸的从业人员所需技能计划针对不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最后,依据CDIO 教育理念,将实践和操作进行整合,在实践中熟悉掌握具体的运作,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专业技能。
(三)能力驱动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Amartya Sen 认为人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自身会达到发展,在这种体验自由的过程,就可以使人不断的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的能力。人们实力的提升增长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学习,经历和总结中慢慢的积累的。若只是注重理论缺乏实践,就无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反之,若是只注重于实践缺乏书本理论作为支柱,则会使人变得浮躁,无法摸清社会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士燕.人才国际化,不可阻挡的大潮[N]. 人民日报, 2002-04-11.
[2]黄蕾.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J].成人教育, 2002, (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