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下苏州市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发研究
2014-12-07徐晓
徐 晓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全民健身背景下苏州市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发研究
徐 晓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实施和推动,全民健身取得了重大成就和发展经验。本文试图对苏州市全民健身体系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评价,探讨其发展的优势与策略,旨在为建立一个符合苏州市实际情况的全民健身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苏州市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契机,积极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和跨越式发展,但还不完善、不系统,仍然存在着体育健身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易于开展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还有待推广。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体育健身需求,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以苏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为出发点,试图寻求建立一个符合苏州市实际情况的全民健身体系,有助于市民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健身方式,同时也为苏州市全民健身活动的更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 开发苏州市体育特色项目的设想
2.1 科学、经济、有效的健身方式——户外登山运动
苏州素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苏州山体资源较为丰富,山是苏州地方文化的载体之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山体和森林公园结合自然景观为徒步、登山等健身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登山是一项不可多得的简单、经济、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健身运动,使人远离城市喧闹,沐浴山林的新鲜空气,身心舒畅、充满活力。登山运动通过地域自然特色与健身活动相结合的特色路径,既满足了人们外出游玩的愿望,又巧妙地将健身项目融入其中,达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情感交流、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综合目的,在追求体育本质功能的同时,也比较注重体育运动作用的复合性,体现新时代大众体育发展的需要。这种户外化健身起到直接感受、体验地域体育文化氛围的作用,为人们的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解决苏州市全民健身事业面临的人力、物力、财力、健身基础设施等突出问题。
2.2 集休闲、旅游、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水上运动项目
苏州自古以来就享有“人间天堂,东方水城”的美誉。川流不息的水成就了名城苏州。水上运动项目也成了苏州体育运动的一大特色,苏州在全国率先实行了“阳光健身卡一卡通”工程,设立了“环太湖体育圈”的苏州市全民健身基地,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赛、周庄的摇快船、水乡特色民间体育活动——船拳、苏锡常接力长游大运河赛、苏州冬泳、龙舟竞渡、苏州乐园水上世界等水上运动项目已成为苏州体育品牌。水上运动项目的开发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缓解和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推出漂流、滑水、划船、游泳、皮划艇等运动项目,吸引中青年人群和专项水上项目旅游爱好者;钓鱼、静态游泳等活动吸引老年人;还可以推出一些划龙舟、官船竞渡具有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运动项目吸引中外游客。
2.3 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
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民俗体育强身健体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民俗的地域性特点使每一种民俗体育都打上了当地自然环境、地域特点、经济条件及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作为大众的通俗性休闲活动,是农民传统的娱乐方式,他们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秧歌、拔河、戏剧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周期固定,人气极旺。如春节的秧歌舞,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登山,以及放风筝、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初级形态和乡土特征,传统文化与身体活动相结合是其基本特点之一。这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的最好方式之一,对苏州市民俗体育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当前城乡区域间的体育人口数量不平衡的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基础是影响全民健身活动普及、推广的重要因素,民俗体育对场地的限制比较小,体育器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在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完全可以弥补苏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公共体育设施匮乏等一系列的问题。民俗体育的娱乐性、规则简单性和大众参与性也是对竞技体育在全民健身开展过程中不足的有利补充。
2.4 易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广全民健身活动要选择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可以开展一些不花钱或少花钱的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能充分显示其经济实用的价值,大多数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对运动设施、器材经费和活动的组织都要求不高,其活动量和运动难易程度也便于掌握,同时项目众多,使人们对健身项目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活动内容都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人们对其有很高的认知度,在满足人们健身需求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因此,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增加了新内容,在现阶段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来推进苏州市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2.5 适于体弱病残群体的传统保健项目
要使“全民健身体系”的“全民性”得到充分体现,就不能忽视或忽略弱势群体的全民健身问题。当前应采取措施普及适合体弱病残群体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正确引导体育健身运动、改善健身环境和条件在公共健身场所增设适合体弱病残特点和要求的健身设施和路径,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的大环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22条指出,要“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这适合于弱势群体对健身项目的选择和运用。
3 结 语
苏州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健身活动差异,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不同区域对健身锻炼的重视度各有不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可以参加集参加集休闲、旅游、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水上运动项目,而在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地区的城市居民选择科学、经济、有效的户外登山运动进行健身活动。农村及偏远地区可以选择投入少、价值低且具有当地特色和风俗的民俗体育。此外,全民健身运动要体现全民性的特点。青年人较喜欢时尚、个性、具有挑战性的健身方式,尝试各种各样的具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锻炼形式。而对于弱势群体较喜欢具有修身养性,能起到保健作用的传统的健身方式,以此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需要,达到提升全民体质健康水平。
[1]杨婧.地域特色健身路径在大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重庆市“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徐燕华.开发苏州水文化体育旅游设想[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田雨普,王欢.文化当先的农民体育发展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2-3.
[4]朱琳.广州市残疾人健身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3):17-21.
G812.7
A
1674-151X(2014)10-132-02
2014-08-23
徐晓,体育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