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4-12-07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体育教师

张 辉

(江苏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江苏 泰兴,225400)

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张 辉

(江苏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江苏 泰兴,225400)

1 研究目的

体质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项综合指标,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体质的发展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果,只有规律性的身体锻炼才能达到最佳的体质。学生体质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从国家历次联合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结果和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表明,学生体能停滞、素质下降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就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问题,从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关注和重视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对策,给一线的体育教师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泰兴市近几年学生体质调研结果,为研究提供理论实践参考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以江苏泰安市黄桥镇在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900名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由学生填写并回收,共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80份,回收率97.8%,有效率98%。

2.2.3 调查访谈法通过与体育教研员、小学体育教师座谈,了解各学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为研究提供依据。

2.2.4 体育统计法将回收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比分析,为研究结果提供有力支持。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身因素

3.1.1 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不强

调查得知,约有83%的学生不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才进行体育锻炼,不自觉主动的很大原因是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抵抗力免疫力下降,肌肉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到身心健康。

3.1.2 肥胖和超重的学生增多根据调查显示,学生的身体体形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由于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导致学生中偏胖和偏瘦的越来越多,肥胖和超重的学生比例日益增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2 教师因素

3.2.1 体育教学有思想包袱调查得知,78%的学生喜欢体育课,14.5%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虽然很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但问到为什么时就会说“体育课上就可以玩”,可见体育教学没有“技术”含量,这也和体育教师受多方面的压力,在体育教学中有思想包袱,对学生不敢要求太高、太严格,往往为了“安全”起见,就不上体育课技术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上一些简单的内容有关。

3.2.2 体育活动缺乏指导据调查统计,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部分学校的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大课间有“走过场”的现象,仅有的几所学校也由于体育师资的不足,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行正确、全面的指导,仅仅是课外活动组织者的角色。

3.3 学校因素

3.3.1 学生在校内每天锻炼时间不足调查得知,学生在校内每天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只有15%的学生能锻炼1小时以上,达到要求,46.5%的学生每天只是完成一半的运动时间,而有40.8%的学生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就是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正常的体育课、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

3.3.2 学校体育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根据调查显示,虽有42.5%的学生表示愿意在操场进行活动,25.3%表示没有适合自己的项目,也有14.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达标准,这也和学校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没形成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以兴趣为先导,促进学生体质发展

4.1.1 变换教学方法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仅需要满足,还需要依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不断激发。学生可能对某些运动技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如果这些运动技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话,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体育游戏,它是学生学习过程延伸的不竭动力。以“小篮球”教学为例,在进行了传接球练习之后,为了强化学生的传、接球技术及培养其合作意识,安排了“小手球”游戏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相互传接球射门,在一阵阵地奔跑、拦截、躲闪、欢呼声中,学生们的兴致发挥到了极点,那场面不单是“热闹”二字可以形容的。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学习任务,锻炼了身体,促进了体质增强。

4.1.2 变换分组形式体育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同质分组有利于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异质分组可以以强扶弱,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组形式,在教师规定的大前提条件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手球》游戏为例,先以老师规定分组(行政组)进行活动,活动中有相互埋怨、指责的现象出现,影响游戏效果。在游戏进行了一局后,学生提出来让他们自己组队,在重新组队后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相互间的关注度、配合意识均明显增强,游戏进行得更为激烈,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竟全然不知,已经到了忘我境界。

4.1.3 创设相应情境一定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被大家一致公认的。在相当多的公开课、评比课、示范课、研讨课中我们经常见到,大多数的教学效果都不错。以一位教师上的耐久跑“情系大西南”教学为例。这位教师把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头都很头疼的耐久跑,运用定点越野比赛的方法改编,以“情系大西南”为背景创设情境教学,让每位学生都怀着一颗志愿者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去为灾区人民寻找水源展开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用扑克牌作为寻找水的教具,让每一组学生带着任务在运动场上寻找相应的扑克牌。整节课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练习激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浓厚。课后,有许多学生都问笔者什么时候再上一次?可见,适当的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2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体质发展

4.2.1 因学生个体差异制订相应发展策略学生体质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身体条件较好,适合做一些难度要求较高的运动,有些同学因身材方面的原因或先天性不足只能局限性地做一些简单练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区别对待,多做学生的纵向比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情况,树立自信心。以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篮球原地拍球为例,有些学生由于在这之前玩过,拍起来就较好,而且能连续拍十多次,而有少数学生因为以前未接触,控制不了球,这时候老师只能要求其慢慢来,一步一练,从一次到二次、三次……,直至能较自

然地完成任务;同样,身材高挑的学生在跳高方面有绝对优势,而身材矮小的学生则相对处于弱势,老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他,只要求其比自己之前有进步就可以了。

4.2.2 因项目而宜,因材施教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体质要求不同,这也需要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力量较好,在投掷方面有优势;有些学生的弹跳能力强,在跳高、跳远方面表现突出;有些学生的灵敏协调性不错,在体操、技巧方面有过人表现。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能力做出正确判断,让每位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尽量弥补自身的不足,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学习氛围。

4.3 重视运动技能,促进学生体质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运动技能,才会对相应的运动项目产生兴趣,自觉地进行锻炼,从而进入练习→提高→精通的境界,最终达到促进体质发展的目的。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木之本、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促进学生体质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以四年级“小篮球”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性,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篮球运球、传接球技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在上课初,让学生自主玩球,并提出要求,怎样才能让球被你的手“吸”着走,这是运球的技术,学生在不能“吸”住球的情况下肯定会找原因。这时候就是老师指导的好时机了;还有,在传接球的时候怎样才能将球传得又准又好,有的同学传得好,接得也不错,但有些同学传球总是不到位,接球时老被球击中脸部。最后还是通过传接球的技术教学解决了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后,练习的持久性及主动性都有所增强,这正是体质发展的必要途径——多练。

4.4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学生体质发展

4.4.1 有效监控,科学分组体育教学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体育教师控制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予以有效监控。如可以在学生新学期开始的第一次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原始”成绩的检测,了解学生体质差异的大概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力量、灵敏协调、速度、弹跳、耐力等情况进行分组,并挑选出相应的组长,赋予组长一定的权利,以便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有组织、有侧重点地进行针对性练习,长此以往,对学生的体质发展大有作为。

4.4.2 管理到位,加强研究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健全相关的体质发展课堂管理制度,安排好每年的“体质”“体能”项目检测工作,保证学生各项指标检测的顺利进行。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学生体质信息资源库,以便进行相关研究。

G807.2

A

1674-151X(2014)10-125-03

2014-08-22

张辉(1975~),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体育教师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