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12-07张林
张 林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论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
张 林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创新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是有一定能力的和具有创新性才能的人。因此,培养人的创新性是当代和未来社会赋予人们的主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创新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并最终达到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一般能力(观察、记忆、思维等)和特殊能力(躯体运动、绘画、音乐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集中起来则是创新能力。创新性能力主要指人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非凡的思维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形成最佳组合,创新性地完成任务。
体育教学所提供给学生的是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和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开发,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学生体育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1 体育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创新性能力是以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运动能力为依托,以发散性思维为中心,通过对已有知识,技能的迁移,建立起新的体育知识系统和动作组合的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
1.1 体育知识是基础
体育知识是构成体育创造性能力的要素之一,这是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所决定的。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认识活动总是以运动的体育知识为基础的,当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时,其头脑中已经物化的智力因素便会释放出来,借助知识的运用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人过去获得的体育知识越多,在解决体育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其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多,行为也更具有效性,越能创造性地完成体育学习的任务。因此,体育知识是形成体育创造性能力的基础。
1.2 运动技能是中介
在许多体育项目中,其动作的结构特点都有基本相似的地方,在联系过程中,各种运动技能可能彼此间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若表现为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可以促进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则即为正迁移,这种技能的迁移可以快速提高信息进行技能转换,达到灵活运用。例如,在游泳教学中,教会学生漂浮和打腿动作后,只要教师简单揭示划臂动作,学生就能自己学会各种泳姿,做到举一反三,所以,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是通向体育创造性能力的桥梁。
1.3 发散性思维培养是关键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能力是经过发散性思维而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流畅、变通与独特三方面特征的能力,因此,发散性思维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力水平的高低。体育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最优化的自学环境,最广阔的交往和表现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最终形成体育创造性能力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发散性思维是促进体育创新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培养体育创造性能力的教学环境要素
2.1 主体环境要素
创造性环境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自觉性的培养是影响其创造性活动的要素。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的确立,来自于他们对自己未来形象的设计,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源于对未来的追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其高层次的未来学习,强调预期的目标,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唤起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克服困难,把未来目标与现实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
2.2 客体环境要素
教师的人格和情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创造性思维会成为学生的内部创造动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强烈的启发和促进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由的讨论氛围往往成为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的情感与人格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会产生奇妙的效应,对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有明显的效用。
2.3 潜在因素
良好的班风和向上的学习氛围,对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学间的接触是学生生活中最频繁的人际交往,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教育水准的家庭,他们的创造个性和在创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向其它同学辐射自己的影响,学生的荣誉感、表现欲望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往往会成为创造性能力的内部驱动力。因此,良好的班级风气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必将影响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2.4 场地、器材因素
合理的场地和器材设施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运动的欲望,也是教师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为学生从事创造活动提供了物质场所。
3 培养体育创造性能力的典型教学方法
3.1 观察指导法
观察指导法的基本结构是“鼓励质疑,及时释疑”。在集体活动中提供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鼓励学生在其能力发展的最近区域内取得收获。即是在学生联系的过程中,通过及时反馈信息来释疑,以利于学生矫正动作,并随时了解动作的信息效果。
3.2 实验讨论法
实验讨论法是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有效地讨论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学生要成为创造者必须把自己的信息过程变成一种研究与探索的过程,即是在学习中起组织、指导促进、管理与评价的作用。基本的教学环节有:设问、自学、操作、讨论和总结答疑等。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既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又要恰当地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
3.3 创造评价法
创造评价法是当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技术时,给予其一定时间进行动作的创造性组合和演示,即是组织学生讲评,这样既开阔了学生思维,又对学生的创造活动给予了肯定,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G807.04
A
1674-151X(2014)10-011-02
2014-08-24
张林(1965~),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与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