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实施“五个转变”,保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2014-12-07安徽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校运动员青少年

安徽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

“十二五”伊始,安徽省确立了实施“两项工程”、构建“两个体系”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以下“五个转变”。

一 转变目标认识,在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青少年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点,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体育产业的潜在市场,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清楚认识到只有培养更多的全民健身积极参与者,全面增强青少年体质,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体育苗子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 转变思想观念,在提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上下功夫

依靠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完善青少年活动场地设施,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和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推动更多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一)网络健全、运营规范,不断巩固扩大青少年体育组织

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中,在国家级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带动下,开展省级青少年体育组织布局,鼓励市县级布点,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网络。例如,我省拥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12所、省级165所、市级180所,形成了“金字塔”的结构。

省体育局与省教育厅每年对传校、特校开展年度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对考核优秀的学校实施以奖代补。对于俱乐部的管理,突出抓民办非企业注册和规范运营。此外,还加强对户外营地的管理和引导,搭建交流和活动的平台,利用营地的资源积极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和赛事,通过活动有效促进营地的建设,使营地充满活力。

(二)品牌引导、形式创新,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

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养成自觉参加、乐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连续三年举办“阳光体育”全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展示大会,逐年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规模。这是一项综合性大型青少年体育活动,集青少年体育竞赛、俱乐部展示、论坛交流、体验活动等内容为一体,已成为我省青少年体育活动品牌赛事,对全省阳光体育活动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我省从2009年开始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现在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足球天赋的好苗子。目前,我省拥有全国校园足球布局城市1个,省级校园足球布局城市6个,在135所小学、80所初中、12所高中推广校园足球活动,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我省还依托自主开发研制的新型运动器材(多功能运动球架),试点并推广了三项球类全能活动,即在同一块场地上同时进行手球、篮球、足球三项球类竞赛,创新和丰富了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形式,有效地缓解校园体育场地不足的现实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以点带面、深入推进,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努力推动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稳步向社会公众开放,缓解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省教育、体育两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工作范围,制定出台了《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在政府主导下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家联动、学校支持、社区配合、居民受益”的基本模式。目前,全省有近2000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

三 转变体校办学方向,在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上下功夫

以贯彻落实国办发23号文件为抓手,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引导体校转变办学方向,朝着科学管理、注重育人、读训并重、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2011年,省政府出台了我省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将各类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动员伙食补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目前,全省16个省辖市全部出台了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市级实施意见。

我省现有公办体校56所,在10所承担运动员文化教育任务的体校中,有6所为体教两家联合办学,4所为体育部门单独办学。国办发23号文件下发后,4所体育部门单独办学的学校,积极改善体校办学条件,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中阜阳市财政拨付专款修建了市体校教学大楼、学生公寓楼,购置理化实验室设施设备,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安庆市紧紧抓住贯彻落实国办发23号文件和承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机会,在市奥体中心旁为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的新校区,新校区建成后可满足300名运动员全日制教学训练的需要。

国办发23号文件下发后,一些地市深化体教结合,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管理、分工负责,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解决了以往体育学校教学基础差、文化师资缺、教师待遇低的问题。淮南市政府批准在淮南市第八中学的基础上组建淮南市体育学校,同时挂淮南市体育学校、淮南市第八中学、淮南市保安学校三块牌子。学校为完全中学并包含职业教育功能,对于未能上升至“塔尖”的运动员,加强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运动员考学和就业,及时进行分流。太和县体育、教育部门以“文化立校,体育亮校”为办学宗旨,共同创办了太和县体育学校,由体育部门管理,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序列,教学经费享受同类学校待遇,文化教师由教育部门选派和管理。

四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在齐抓共管上下功夫

省体育局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激励措施,鼓励各市、县积极探索业余训练多种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模式,不断扩大青少年业余训练底盘,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如:铜陵市体育、教育两部门在铜陵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共建体育特长班,市财政、体育、教育部门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体育班建设。市体校负责运动员学生的选招、训练和竞赛,十二中负责文化课教育和学籍管理。学校组织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发校本课程,自编符合体育生特点的语数外教材,调整学习目标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体育生与普通学生分班教学、分卷考试,使运动员既提高了运动训练水平,又保证了文化教育质量。

此外,科学合理布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与省内多家高校联办高水平运动队,建立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的“一条龙”青少年训练体系,实现了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如马鞍山市的击剑项目,初中在八中,高中在安徽工业大学附中,大学在合肥学院和安徽建工学院等学校。芜湖市将射击项目放到安师大附中开展,成绩优秀的运动员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安徽师范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 转变办赛模式,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对全省青少年体育竞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围绕项目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利用竞赛杠杆调动市县积极性。省体育局负责全省体育竞赛的统筹管理,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相关协会承担各项目具体的竞赛组织工作。

鼓励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创新观念和方法,加强对赛制改革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注意把握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成才规律,重视抓选材打基础,避免青少年竞赛成人化,为运动员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在竞赛工作中,牢固树立以训练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竞赛服务训练、引导训练的原则,把主要精力引导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方面来,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除了举办四年一届的省运会外,我们每年举办40多项青少年常规赛事,鼓励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通过训练营、夏令营、调赛、集训等多种形式,推广和普及运动项目,扩大业训底盘。

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我们积极探索和完善抓好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尝试开展了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将重点发展项目的比赛全部纳入测试范围,测试结果与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挂钩,促使基层训练单位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猜你喜欢

体校运动员青少年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