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学会游泳在重庆市高校实现途径的分析和探究

2014-12-06张艳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游泳学会活动

张艳红

(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 重庆 401120)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学习游泳的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有关学生学习游泳等方面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就重庆市高校体育课游泳内容开展的情况、效果及发展的动态等方面,对重庆市各大高校从事游泳教学和训练的专家、教练员进行了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市政府、市教委的重视和监督是根本保障

在全国率先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的上海市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2004年起,上海市体育局、市教委联合推出了中小学生暑期“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全市95家游泳池被确定为“中小学生暑期学游泳指定场所”,有教练员现场辅导,普及游泳救生知识,掌握泳技后参加各年龄段的达标活动。到2007年共有110多万学生人次参与,达标人数逾20万人,得到了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上海市“人人学会游泳”活动的成功实施为重庆市高校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首先,重庆市政府、市教委需要高度重视为“人人学会游泳”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场地、师资和资金等物质保障;其次,重庆市政府可效仿上海市政府下发保障计划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包括:制订指导思想、成立保障活动实施、监督的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人人学会游泳”的参加对象、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及要求,并实施考评监督,开展评选和表彰活动,对在此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2 学校出台新举措是开展活动的关键

“人人学会游泳”活动的开展涉及学校的多个职能部门,体育部、教务处和后勤等;参与人员上到校领导,部门的负责人,下到基层学院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而直接实施者则是体育部门的专业教师和几万名学生。规模如此之大的活动,要想顺利开展并达到理想效果不仅要有学校的统一协调、组织和安排,最为关键的是还需要学校能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出台几个突破以往惯例的重要举措,以保障活动更好地开展。具体新举措有如下三点。

2.2.1 将游泳课达标作为体育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必要条件

大学体育必修课成绩不合格者,需重修直至合格才能顺利毕业,这项措施使得在校学生都非常重视体育必修课的学习。而如果把游泳课达标作为体育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必要条件,必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所有人认真地加入到“人人学会游泳”的活动中来。游泳课相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周期更长,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才能逐步掌握某一种游泳技术。学生对游泳知识的缺乏、怕水、学游泳太难、需要时间太长等诸多因素阻碍了学生学习游泳的主动性。如何调动学生们学习游泳课的主动性,是“人人学会游泳”活动顺利开展的第一步。

2.2.2 合理安排游泳课的时间和进度

目前重庆高校游泳课的课时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一学期八九个课时,一周一次的教学课,除去两个课时的考试,用来教学的时间只有六七个课时,如果学生不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练习,要保质保量地教会学生游泳是非常困难的。合理安排游泳课的时间和进度是当务之急。

每年新生入学,重庆的各大高校都要进行军训。军训当然要搞,但在长达一个月的军训期间,如果能够联系水火无情的实际,训练学生在乘船落水等情况下的自救和救人岂不更好。学校可协调时间,军训和游泳交叉进行,适当减少军训时间,集中安排学生学习游泳课程。在开学之初就对学生的游泳水平进行摸底,为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做准备。在学期正式开始后,适当减少其他体育项目的课时用以增加游泳课的课时量,也不失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新举措。把每周一次的教学模式改为集中两周授课,时间可选在新生入学时或是夏季学期结束前,也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采用集中两周授课的方式,两周可以安排18次以上的教学课,这样能够保证教学各环节连贯,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及保持新学习的教学内容,从而教师与学生的成就感与激情得到了保护与增强。把每天分为上午、下午共四个教学单元,每天学生可自行选择至少两个单元。同时根据学生对游泳技术掌握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水平的分班教学,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班。这种分班制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三类学生分别安排统一的教学内容,而且能更好的把握教学进度,把“人人学会游泳”变成一种可能。

2.2.3 增加安全救生和急救培训,增强学生的急救技能

在以往的游泳课教学中,更多的是教授学生基本的游泳技术和简单的自我保护技巧。往往忽略了自救和救助他人技能的内容。学校在开设游泳课前向学生宣传必要的游泳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安全常识,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园宣传平台来宣传,例如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而且教师可通过做讲座或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来增加学生的游泳知识。学校更有必要专门开设救生课堂,向更多的学生传授落水救护、游泳抽筋自救等技巧,使得学生掌握意外状况下救护别人和自救的基本方法,强化学生的生命保护意识,避免发生溺水和为救落水者而牺牲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心脏猝死多数是发生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在医务人员赶到之前,“第一目击者”肩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而且猝死的病人在4~6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可达到50%。美国约2亿人口,有7千万人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比例约为4∶1,挪威把心肺复苏纳入了中学课本。而在我国,经过急救正规培训的人员数量非常有限,心脏猝死病人抢救成功率不到1%,只有美国的1/30,由于救助专业知识的匮乏,许多猝死者没能存活过来,全社会急救知识普及计划的推广迫在眉睫。高校在游泳救护课中增加规范的急救培训课程是将急救普及计划实施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高校的努力使得众多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具备专业抢救知识的“第一目击者”,将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尽早启动高校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计划,增强大学生的急救意识,可以更快地提高公民急救成功率,从而尽可能多地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因此,充实自身的急救知识,积极参与急救培训,是每个大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

2.3 足够的游泳场地和救生人员的配备是基本条件

重庆各大高校近几年的扩招,学生人数较之前翻了一倍还多,但游泳池还是原来配置,这个矛盾早在扩招之初就显现了出来。游泳课“煮饺子”是普遍现象,教学过程中学生太多,致使噪音太大,教师也不得不提高嗓门说话,教学班之间的干扰司空见惯,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如果学校的游泳场地能够真正地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来配备,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按规定公共游泳场所一个标准泳池需要配备2名具有游泳救生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救生员,但是对于普通高校高密度、高强度的教学时段来说,两名救生员就显得太少了。如果每个25×50m的标准泳池配备6名左右的专业救生员,保证在泳池的每个角落都有救生员关注,教师就能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进而专心教学,可以多做示范,也能和学生多些互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2.4 充实游泳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是必要因素

重庆市高校专职的游泳教师很少,学生一般都是到了夏季跟随所在体育班上游泳课,什么专项的教师都在教游泳课。明显的游泳课师资队伍的不足,使游泳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多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游泳课前应集体备课,教研组安排专业教师给同行教师讲解并示范授课。对教师实行考核制,随时监督教师游泳专业知识和救生知识技能的完善,同时奖励业务能力优秀和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3 结语

“人人学会游泳”活动在重庆高校的开展,需要市政府、市教委的重视和校方领导的支持,更加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利用有限的场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在教法的运用与教学的组织上下功夫,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促使游泳计划的顺利实施。总之,活动顺利开展需要所有各方的共同努力,并创造性地大胆进行改革,突破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各方都要积极参与,勇于实践新思路、新方法,并不断总结、适时适度调整活动的实现途径。以期望“人人学会游泳”活动能够达到大学生学会一项适合终生锻炼的运动项目——游泳,同时促进全社会急救知识普及计划开展的最终目的。

[1]赵立刚,吴斌.高校女生游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纪桥,2009,10(6):120-121.

[2]陈立新.高校游泳普修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构思[J].游泳,2006(3).

[3]谭星华.游泳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J].高校讲坛,2010,29(3):578-579.

[4]路毅.浅谈高校游泳课的安全常识和教学方法[J].决策管理,2010.

猜你喜欢

游泳学会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学会分享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游泳
学会分享